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5-24 19:27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二十二) ​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邢昺疏:“子见”至“必趋”。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对有丧事的人家能表达悲哀,并尊敬在位的人,体恤有缺陷的人。说“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齐衰,至亲丧事所穿的丧服。说齐衰,那么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的丧服)从中可以知道。冕,冠的意思,大夫所穿的服装。瞽,盲人的意思。说“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作,起立的意思。趋,指快步行走。说夫子见到这三种人,即便他们很年轻,坐着时候见到会赶快站起来,若是行走也会快步经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邢昺疏:“颜渊”至“也已”。注释说:这一段是赞美夫子的礼义。说“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喟,赞叹语气。弥,益的意思。颜渊喟然赞叹,说夫子的礼义高尚难以通达而不可穷尽,恍惚不可以寻求到形象,所以仰头而探求发现它非常的高尚,认真去钻研它却非常难以通达,仔细看它似乎就在眼前,忽然一下子转到身后。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指有次序。诱,进的意思。说夫子在教导他人礼义时,能循序渐进的引导,可以说是善进劝人。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末,无的意思。说夫子不但扩展了我的眼界,让我有广博的知识,而且教导我懂礼,使我知道如何节制和约束自己,夫子的教导让我根本无法停下学习知识。我已经用尽一生的精力来学习夫子所教导的礼义,但是夫子还有更卓然绝异的知识在前面等着我去学习,我虽然希望我能拼尽全力前去学习,可依我的能力已经无法企及了。颜渊自己说虽然蒙受夫子的循循善诱,但还是无法达到夫子所教导的卓然绝异的礼义的真谛。 ​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宁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邢昺疏:“子疾”至“路乎”。这一段讲孔子不欺骗。说“子疾病”,身体非常不舒服称为病。说“子路使门人为臣”,因为孔子曾经是鲁国的大夫,所以子路吩咐自己的门人按家臣的礼,把夫子当成大夫君来服侍。说“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稍微好转称间。当孔子病得很厉害的时候,子路差学生当孔子的家臣这件事,孔子本人不知晓。当孔子的病情稍微好转后,知道了这件事,他便责备子路,说子路很早开始就怀有诈欺之心,不是因为现在有特殊情况才这么作,所以说“久矣哉,由(仲由。直接叫子路的名字)之行诈也!”说“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夫子说“我已经不是大夫了,是个不应该有家臣的人。你差使门人作为我的家臣,这是不应该有家臣的人却有家臣。如此的诈欺行为,人们一下就知道了,我不能欺骗他人。”所以说“吾谁欺?”近尚且不能欺骗人,难道还希望远欺天吗?说“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宁死於二三子之手乎!”无宁,宁的意思。二三子,指门人。夫子说,让我越分有家臣,假设我这样的死在家臣的服侍中,我宁愿死在自己弟子的服侍中。说“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大葬,指君臣礼葬。夫子说,即便我无法获得君臣礼葬,有你们这些弟子在,我还要去担忧会被弃于道路边吗?夫子意思是说,我还不至于死在道路边。 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邢昺疏:“子贡”至“者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心中藏有仁德随时可以用到。说“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贡希望知道孔子的心中所藏的圣德怎么使用,所以假借美玉来咨询请教。韫,藏的意思。椟,匮的意思。诸,指之。沽,卖的意思。子贡说有个人有块美玉,他放在椟中藏起来,如果他找到某富贵的商人需要这块玉,可以卖掉吗?君子的仁德就如美玉一般。子贡的意思是说夫子您有美德但是藏在心中,如果有人虚心尽礼来学习您的仁德,夫子您肯教授他仁德吗?说“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回答说,我会卖的。仁德不是用来炫耀后再卖的意思。虽然仁德不是用来炫耀后再卖的,可我在等待识货的商人来。夫子意思说有人能虚心尽礼来向我学习礼义,我即刻教授绝不吝啬。 ​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邢昺疏:“子欲”至“之有”。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在议论中国没有明君。说“子欲居九夷”,在东方有九种蛮夷。孔子因为他那个时候没有明君,所以希望到东方的蛮夷之地居住。说“或曰:陋,如之何?”有人对孔子说“东方的蛮夷之地地处偏僻,生活用品简陋,那儿的人不懂礼,怎么可以在那儿居住呢?”说“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回答这位说“君子能教化当地的人民,使他们认识礼义。”所以说“何陋之有?” 何晏注:“马曰:九夷,东方之夷,有九种。”(《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东夷传》的说法“有九种蛮夷分别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另一种说法是:玄菟、乐浪、高丽、满饰、凫臾、索家、东屠、倭人、天鄙。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邢昺疏:“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注释说:这一段是记载孔子说校正所废除的乐这件事。孔子在定十四年离开鲁国,到各国应聘。鲁哀公十一年,孔子从卫国回鲁国,当时的鲁国道衰乐废,孔子回到鲁国后,校正乐,恢复了《雅》、《颂》原本的面貌。 何晏注: “反鲁,鲁哀公十一年冬”(《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反鲁,哀公十一年冬,是时道衰乐废,孔子来还,乃正之,故《雅》、《颂》各得其所。”)注释说:按照《左传·哀公·哀公十一年》说“冬天,卫国的孔文子准备攻打太叔,他来向仲尼请教。仲尼说‘胡簋(指祭祀)的事我曾经学习过,甲兵(指行军作战)这种事我从来没有听人讲过。’孔文子离开后,仲尼急忙让人准备马车离开,说‘只有鸟选择栖息的树木,树木能选择哪只鸟来栖息呢?’孔文子知道后,赶忙过来阻止说‘圉(孔文子的名)出兵不是为了自己,而是避免将来卫国的祸患。’仲尼这才停止离开卫国的举动,后来鲁国人用重礼来召回仲尼,仲尼因此回到鲁国。”杜预注解说“于是自卫反鲁,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说的就是这件事。 ​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邢昺疏:“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孔子在讲忠顺孝悌哀丧慎酒这些事、困。乱的意思。夫子说在朝廷为官,就必须尽力忠诚并随顺公卿,办好公卿所交代的事;入自己的家门,必须行持孝悌,尽力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如果有丧事,不敢不用心尽力去遵从礼,不可以因为酗酒而乱性。别人都不这么作,只有我,只有我在这么行持,所以孔子说“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邢昺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注释说:这一段是记载孔子在感叹过去所发生的一些事,不可追复。逝,往的意思。夫子有回站在河岸上,他看见河水流动迅速,而且流过去的河水根本无法追复,因此有感而发出慨叹,说凡是过去所发生的事已经过去了,就如这河水一般,不会因为昼夜而有所谓的舍止。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邢昺疏:“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以为他所处的是恶世道,因为此时的人们薄于德而厚于色。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邢昺疏:“子曰”至“往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劝勉他人要在道义仁德上多学习。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篑,土笼(盛土的竹器)的意思。夫子说人在学习礼义时,大多是在将要成功的那一刻停止学习,虽然他前面也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我不会逼他继续学习。就如此人堆土为山,就差最后一土笼的时候,就这样的中途停止,我不会因为他前面用了很功夫而看得上他,我只见到他没有完成他自己所立的志向,所以我也停止我的教授再不会传授他知识。说“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夫子说有人为了仁德而认真修持自己,虽然用的功夫不多,但他尽心尽力在学习不停止,我会向他传授我的知识。就如在平地上此人为了学识进步加倍认真学习,虽然他才开始倒下一土笼的土,我不会因为他此时学习所用的功夫少而看不起他,我会根据他学习的意愿而教授,所以我会主动向他传授知识。 ​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邢昺疏:“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注释说:这一段是赞美颜回。惰,指懈惰。夫子说其他人无法了解夫子所教授的知识,所以对夫子所教授的知识生起懈怠而因此懒惰。孔子在这儿直接指出不因懈怠而懒惰的学生,就只有颜回而已,所以颜回了解我所教授的知识。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邢昺疏:“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注释说:这一段讲因为颜回早死,孔子在颜回死后赞叹颜回并痛惜颜回的早死。孔子以为颜渊一直在学习知识勇猛精进一刻都不曾停止过,可以说颜回的早死让孔子极为痛惜。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邢昺疏:“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注释说:这一段还是讲因为颜回早死,孔子在颜回死后赞叹颜回并痛惜颜回的早死,并作了譬喻。夫子说万物有些是生了但还没等发育成熟便夭折了,用来比喻人也是如此。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矣。” 邢昺疏:“子曰”至“也已”。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劝勉他人要认真学习。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生是指年纪小的人,因为年纪还小有时间积累自己所学的知识而成为一位有仁德的人,在这点上孔子以为后生可以被敬畏,我们怎么知道将来某位后生的道德修养就不如现在的我呢?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夫子说人在年纪小的时候不用心积累自己所学的知识而成为一位有仁德的人,他到了四十、五十岁时还是一位因没学识而庸俗的人,虽然在这个时候即便对方忽然用功学习,但最终也是无法成为一位有仁德的人,所以这些人没什么可敬畏的。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邢昺疏:“子曰”至“已矣”。注释说:这一段讲最高贵的就是行持。说“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说人要是犯了过失,有人利用礼法正道来劝告这人,在当下一般犯过失的人都会在口头上承认有过失。可是这种仅在口头上承认过失的人,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也显不出人格的高贵,要是能就此改正过失的人,才是人格高贵的人。说“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巽,恭敬的意思。绎,寻绎意思。夫子以为有人以恭孙谨敬的言语教授他人,他人在当下听到,没有不喜欢对方的教授。可是这种仅在听到而喜欢对方教授,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也显不出人格的高贵,要是能寻绎对方的教授而去行持的话,才是人格高贵的人。说“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夫子以为那些口头上虽然说谨从的人,他们在行为上没有去寻绎追悔而改正过失的话,这种外表恭谨其实心中根本不打算改变的人,孔子说“末如之何?”夫子意思是说“我对他们也无可奈何了。” ​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邢昺疏:“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注释说:这一段是劝诫人必须有忠信并能改正过失。主,类似亲的意思。惮,类似于难的意思。夫子说凡是对自己所喜欢以及所亲近的人,都必须有忠信,不能和忠信不如自己的人成为好友。假设人有过失,最难的就是改正过失。在《学而篇》已经有收录这一段,应该是记录者是不同的人,因而重复了。(《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邢昺疏:“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人应该坚守自己的志向不移。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三军。帅,指军队领导者。匹夫,指一般老百姓。三军的人数虽然很多,但如果军队里面的军人人心不一,那么他们的将帅可以通过一战便能获取。士大夫以上的官员有侍妾,老百姓比较贫贱,男女是通过他人相匹配而结为夫妇,所以说匹夫。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邢昺疏:“子曰”至“以臧”。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仲由的优点。说“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缊,枲著(将麻衬于袍内)。缊袍,料子很不好的衣服。狐貉,价钱很贵的大裘。一般人如果穿着破败的缊袍,站在一位穿狐貉皮作成大裘的人身边,按常情自己会感到惭愧羞耻。但是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的,为何仲由他能做到呢?说“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害的意思。臧,善的意思。夫子说不忮害,不贪求,他所用的哪里不好了?说仲由不忮害,不贪求,他所用的哪里不好了?“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句出自《诗·邶风·雄雉》。孔子说它,是用来表达子路的优点。说“子路终身诵之”,子路因为夫子用这首诗赞美自己,所以他经常咏诵。说“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见子路因此而咏诵《诗·邶风·雄雉》,怕他因此而成为缺点,于是出声压压他。说人的行为如果是值得赞美的,但整天一直在重复说这个优点,这还是优点吗?  何晏注:“孔曰:缊,枲著”(《论语》里的一句注解。) 注释说:在《玉藻》中说“纩指蚕丝,缊指袍。”郑玄说“衣服穿着的不同称呼而已。纩指现代的新绵,缊是现代的新绵掺杂旧絮。”但是我们现代说的枲著,是指用里面穿缊麻外面套上长袍。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邢昺疏:“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注释说:这一段是比喻君子。冬天是全年最寒冷的日子,所有的树木都已经枯干无叶,这个时候松柏只是受了点小小的凋伤;在平常的时间里,植物中也有不枯干无叶,所以必须在天气最寒冷的时刻才能分别出来。这是孔子在比喻人在世上立身大多数人也能自己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调整自己有过失的行为举止,与君子的相同;可只有在浑浊的恶世,我们才能真实的了知君子的行为举止是极为端正不能有所苟且。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邢昺疏:“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有知识的人能明白事理,所以他们不会因疑惑而乱性;行持仁道的人了知天命,所以没有忧患;勇敢的人作事果敢,所以没有恐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邢昺疏:“子曰”至“之有”。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权道。说“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适,之的意思。夫子说有些人我可以和他们一起学习,但他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理解有偏差,因而未必能行持正道,这个缘故我与他们不同。说“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夫子说有些人虽然能行持正道,但未必能成为自己的立身准则,这个缘故我与他们不同。说“可与立,未可与权”,夫子说有些人虽然能将行持正道成为自己的立身准则,可是他们未必能权量时机随时机变通轻重缓急。说“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这是逸诗,唐棣,指栘,唐棣的花先是翩翩然往反方向然后再合在一起。孔子赋此诗的目的,是在表达权道的运作都先是违反常识的然后归于大顺常识。说“岂不尔思”夫子说你仔细的思考,你认真仔细的思考。你通过认真仔细的思考还是无法了解对方的意图,那么说明双方差很远。夫子利用诗句来比喻通过思考权道还是无法明白权道,说明离权道很远。说。“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夫子说所谓的思考,应该是思考对方反常的地方。假设不去思考对方为何反常,那么就离真相很远。要是能思考对方反常的地方,那么离真相怎么会远呢!孔子直接说其实权道是可以了知的,不能了知是因为你不去思考。倘若能思考事情的前后顺序,那么你就可以明白了。记录的人怕读者会把诗句与后来孔子说的话混淆,所以在其中重复了“子曰” 何晏注: “唐棣,栘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这句是《释木》里面的话。舍人说“唐棣还有一个名字称为栘。”郭璞“很像白杨树,江东人称呼为夫栘。在《诗·召南》里说:唐棣的花。”陆机说“奥李也。有一名字叫雀梅,也有称它为车下李。山中都有它所开放的花,有白色有红色的。在六月中旬成熟,果实像李子大小,可以吃。” (子罕第九 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