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11.25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25、《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的重要哲学著作。全名《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1908年写成,1909年5月出版。编入《列宁全集》第14卷。
这部著作在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的反动年代,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配合阶级敌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进攻的俄国马赫主义,全面捍卫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本书首先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批判了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阐述了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理。书中提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马赫主义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是主观唯心主义。他们的“物即感觉的复合的学说”及“要素论”、“原则同格论”,不过是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翻版。书中指出“这种哲学的荒谬就在于它导致唯我论”。
本书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揭露和批判了马赫主义的不可知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原理。书中在揭露不可知论的本质时,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书中还论述了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得出了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一)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二)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中间没有任何原则差别,只有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差别;(三)应该辩证的思考、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
这部著作论述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相互关系,从哲学上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及其革命意义,指出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的危害性。此外,还批判了马赫主义的唯心史观,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义的原理,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一整块钢铁铸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并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原则。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斗争的产物,也是新的革命实践的结晶。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斯大林指出:“依据唯物主义哲学,把从恩格斯到列宁的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科学成就概括起来,并从各方面去批判马克思主义队伍里的反唯物主义派别,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任务,·····正是列宁在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中为自己的时代完成了这个任务。”[i]
注:
[i] 《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8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