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杜甫《登高》,从望岳到登高,他没有想过以后会那么苦

一口气看懂杜甫《登高》
他大概没有想过以后会过得那么苦,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读懂杜甫的《登高》。杜甫,公元712年出生,他出生那年,恰逢玄宗天子登基,杜甫可谓是大唐盛世的同龄人,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在岐王宅的夜宴上,缺了一颗牙,说话漏风的小杜甫摇头晃脑地登场了。哪一年李龟年击鼓铿锵有力,高适舞枪飒沓如流星,那一年高适刚刚20岁出头,杜甫比高氏小8岁,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杜甫活的比盛唐更长久,盛世气象只沐浴了他的前半生,真正佳作高产,篇篇高能的时刻却在杜甫的后半生,在他见证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惊天巨变之后,当时谁能想象,这么可爱的杜甫,这个摇头晃脑的小孩子,后半生却几度穷困潦倒,不幸59岁时就死于饥寒交迫至中呢,这时,再读杜甫写于56岁的《登高》感慨系之矣,当时的长安有多热闹,以后就会有多心酸,杜甫不知道,盛世大唐的诗人们也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会那么苦吧,接下来一同走进《登高》,一同探索电影中没有解读的杜甫的晚年,
时间一下子快进到杜甫的老年,那一年,杜甫56岁,我们的目光也从长安转向孤城夔州,《登高》作于夔州期间,杜甫在夔州的时候身体时好时坏,虐病、肺病、糖尿病都不断的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头,却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杜甫两年内写了430余篇诗,占他全集诗中的2/7,而且其中也有不少的长篇,夔州时期可谓是杜甫的一个创作小高峰,那是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一个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了,但是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老杜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凭栏远眺,不禁有感而发,萧瑟秋江之景触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自身老病孤愁的悲哀,当然,其中还有老杜不变的忧国忧民的底色,五十六岁的老杜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就了被后人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同样是写秋天,不妨先看看“诗仙”李白是如何写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说: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李白的姿态是非常高的,他的境界远超凡人,他好像已经飞起来了,平视天空,平视秋风,他呼唤着秋雁与他一同畅饮美酒,一醉方休,这是何等的气象!李白前一秒还在念叨着: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后一秒,他就能“对此可以酣高楼”了,再看“诗圣”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面的风景与情感很沉重、很沧桑,“落木”是纵向的,“长江”是横向的,一横一纵之间,空间就被撑大了,写完了空间,所以他下面就写时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也“悲秋”,但不同于宋玉那种哀婉的“悲秋”,那种个人的“悲秋”,杜甫是心怀国家天下的,他的“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包含历史深度,包含人生感慨,包含国难家恨,“圣”和“仙”的最大区别就是“仙”可以只顾自己,我快乐就好。“圣”是我虽然能快乐,但是一想到天下苍生我就不快乐,我愿意跟他们一起感受悲欢离合,所以圣人永远活得比一般人更加沉重,没有谁生来就是圣人,我们脑海里,那个“狗窦大开”的缺牙小杜还在晃悠着,还记得十四五岁的他,初入翰墨场,还记得他少年顽皮,一日上树能千回,仿佛还看见十八岁的他背上心爱的小书包出门去远行,仿佛跟着他身后,眼瞧着23岁的他抽空考了个试,因为落榜,于是再次收拾行装,“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放纵游荡在齐国赵国之间(指齐国今属山东,赵国今属山西),过着裘马清狂的日子(指生活富裕,放逸不羁)。那些年他还是小杜,也曾不可一世,傲视人间,坐上哆啦A梦的时空穿梭机,随小杜再登一次高:代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升腾的层层云气,使心胸摇荡;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隐入了山林。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这首诗大约作于小杜二十八九岁时,几乎是他的诗集里最早的诗,望岳可以说《望岳》是一个宝贵的萌芽,预示着小杜将来伟大的发展,这首诗一开端就这样写,代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又以满怀信心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收尾,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的心情,写出了青年人傲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那时的小杜满眼都是对未来的期盼,所看到的都是向上的路,说来也有趣,倘若翻开杜甫诗集,一开始就会读到他早年写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再读到他晚年的诗,又有《登高》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样的名句,泰山卓立在齐鲁的平原,落木斩不断长江的滚滚而来,一首在全集的开端,一首在全集接近结束的地方,中间有如长幅的画卷一般,展示出秦川的云树,陇右的关山,蜀地的峰峦和江水,杜甫用他雄浑的诗笔一一加以描绘,同时,他的诗也一直反映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矛盾未曾间断过,从长安时期的《兵车行》直到在湖南写的《岁暮行》,至于他个人的思想感情,从早年,《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助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使政通人和、风俗淳厚)的抱负,到晚年“欲倾东海洗乾坤-《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我想倾倒出东海的水,去洗净这世界上的一切肮脏)”的理想,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都为百姓的疾苦 忧虑,嘴上叹息不已,心中焦急不安)到逝世前年写的: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觉得身体逐渐康复),尽管是心情起伏,变化多端,但忧国忧民的积极精神却是首尾一贯的,老杜好像早有打算似的,设计好了全集的结构,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杜甫诗集之所以能显示出这样的完整性和一贯性,实际上是因为他不变的赤子热忱啊,这就是“诗圣”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意精湛,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宋朝以后,杜诗受到广泛重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当我们走进一位诗人,了解一位诗人,再去读他的诗,就会发现,这些诗不再是语文课本里冷冰冰的“全文背诵”了,它背后是一段璀璨的文化,一段难忘的历史,一段或喜或悲的人生际遇,“诗在,书在,长安就在”伟大的诗人构成了我们心中的长安。提到杜甫的《登高》,你会想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