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点燃薪火 永续非遗情缘 ——我市组织70余名非遗传承人走进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3月11日上午,赣州市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组织了赣州70余名非遗传承人走进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与教师们共聚一堂,共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高校融合发展,共同推动行政管理部门、学校与研究机构三方齐心协力,薪火相传,促进非遗传承保护的新方法、新思想、新路径。自此,历时近2年,由三方共同推进的非遗融高校,文化共传承迈入实际运作阶段。

会上,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吉登星说:“本次座谈会意义非凡,标志着正式开启我校与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校、政、行的合作。”他强调,本次交流是加强校政行三方之间的有效联系,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手段,希望以此为契机,积极把中国传统技艺带进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与学校师生的交流,为学校培养一批有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传播者、践行者,为国家和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切实贡献。

赣州市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温伟安用“感谢”“欣喜”“期望”对本次推动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激活非遗传承新生力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扩大客家非遗影响力、传播力表示认可。并就如何实现非遗成果转换?如何吸引学子们接受非遗高等教育提出了意见建议。

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曾小军说,这个座谈会将给赣州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带来一次新的机遇,在这个冠军频出的高职院校,一次性集中聘请30多位带有独门技艺的技能大师,不仅是江西高职院校的创新之举,更是非遗融入高校的有益探索。被授予“技能导师”“客座教授”的非遗人,要真正担起构筑非遗从技艺技能到教学传承,再到产业输出的非遗闭环的重要角色。




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罗勇、非遗传承人代表以及教师代表、文化馆代表纷纷对非遗如何更好地进入校园,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让传统技艺更有效地传承展开讨论,同时,为今后非遗进高校的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