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之根源在上而不在下
形式主义作为“四风”之一,因更多地表现在基层,危害程度不可谓不大。一方面,法律法规与各项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正确地执行和落实,如果停留表面,那么其实际功效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任何具体形式虽有一套糊弄上级行之有效的“障眼法”,但却瞒不过老百姓,他们才是真正的见证人和体验者。长此以往,所在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必然遭受严重破坏。
长期以来,我们痛恨且痛批形式主义,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但实际成效却并不乐观,形式主义的土壤依然深厚,各种表现形式也层出不穷。为什么铲除形式主义这么难?问题都在下级或基层身上吗?从实际情况看,越是基层往往越是形式主义的受害者。浪费资源却让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或无益于地方发展的形象/面子工程暂且不论,机关单位的形式主义作风更能从根上起到破坏作用。例如,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这种最常见的操作,把党员干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办公室或会议室,表面上辛辛苦苦忙不停,实际工作却难推进。还比如,一项工作为了全程留痕,各种资料是越做越厚,工作成效却不管不问,并且很大程度上由于过分留痕,实现了把形式主义贯彻到底。工作干的怎么样,取决于资料做的好不好,“认认真真搞形式、踏踏实实走过场”已成为不少基层干部职工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形式主义之所以能大行其道,直接推手是希望从中获利的领导干部,即通过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做到的“形式”,来尽快取得政绩或上升的资本。并且上级导向对下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力,一个地方一般是由上而下不同程度呈现为系统性的形式主义。因此,形式主义的主要根源在上而不在下,也就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孕育出了形式主义。破解形式主义难题,根本上还是要从解决“官僚主义”下手。一方面,要持续推动简政放权,让政府不该管的事就不干预,留给村(社区)和社会相对充分的自治空间;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民主监督,让领导干部掌握的权力受到明确限制,促使各项决策行动依法开展,并主动接受人民监督和问责。也就是说,只有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官僚主义”或许才能被驯服,形式主义也将丧失生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