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2021上海车展,你会发现,时代变了,真的变了!
看车展就是看未来!2021上海车展“拥抱“哪些变化?
4月19日,2021上海车展盛大开幕。作为今年全球第一个如期举办的A级车展,上海车展无疑令人振奋。本届车展以“拥抱变化”为主题,展示了国内外汽车工业的最新成果。
历来重大车展都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看车展往往也是在“看未来”。虽然各大品牌的展品琳琅满目、展台活动精彩纷呈,但笔者从中发现了三个“真相”,更令人警醒。
其一,“国潮”汹涌
以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总是认为合资品牌必定是超越自主品牌的。所以,车展中最热闹的非豪车馆、合资展台莫属。本届上海车展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品牌的集体逆袭,中国力量席卷整个车展。
相较于德日美法等传统汽车“豪强”,诸多中国汽车品牌,包括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奇瑞、思皓,以及极氪、极狐、智己、岚图、高合、坦克等,引起了广泛关注。
纵观所有展馆,你可以发现,大多数人对中国品牌的关注度更高。极氪001、五菱宏光MINIEV敞篷版、坦克700/800、长城炮、智己L7、恒驰等人群汹涌,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人对外国品牌的狂热追求逐渐降温,加上中国制造的腾飞,高颜值、高品质、低价格的“新国货”逐步成为新的潮流。
相比之下,上汽奥迪还沉迷于用“加长”来吸引消费者,捷达品牌意图用“情怀”来收割,日产甚至想用“三缸”赢得市场,已经落后于大时代。
放眼整个社会,还有一个更宏观层面的优势在于,90后、00后人群生活在相对更加富足的大环境中,他们对民族品牌的认同感远高于70后、80后人群,中国品牌崛起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人的肩头,就是一座山;每个人的选择,又成就了时代。让我们热烈拥抱“国潮”的到来吧!
其二,“智能”为先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届上海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非常多,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新能源车展。
不过,以笔者之见,相比于电动化,智能化才是此次上海车展的绝对关键词。
100年前,燃油车打败了电动车,其实只是燃油的便捷性打败了当时的电池。如今,内燃机车早已被淘汰,电力机车进化为高铁,电机、电池也开始向汽车内燃机、燃油发起反攻。
在电动化的路线确定之后,软件将取代发动机, 成为评定汽车价值的关键因素,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变为软件,也就是“智能化”,软件能力也正在成为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你能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巨头的深度入局”,华为、百度、大疆等高规格的参展阵容,不断与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带来更炫酷的车型、更智能的技术。
华为的展台产品涵盖融合感知解决方案、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车云服务、智能座舱、智能电动,基本上除了整车制造以及动力电池外,华为涵盖了造车的其他一切领域。
百度也展示了自己的Apollo智舱系统性,着重打造在软件服务上的优势。做无人机出身的大疆,带来了城市、快速路、高速、泊车四个场景下的智能解决方案。
汽车的电动化革命真实存在,智能化革命正在加速。汽车正由人工操控的机械产品,逐步向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的智能产品转变。当汽车变成四个轮子的手机之后,软件正在定义汽车的智能驾驶、人车交互、增值服务等方方面面。
其三,“用户”至上
过去的汽车行业,是靠整车或硬件来赚钱。在软件定义汽车愈演愈烈的当下,失去传统“三大件”的护城河,车企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那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以笔者之见,最大的挑战不是软件能力,而是经营用户。在几乎所有的展台,你都能听到“以客户为尊”、“与用户共创”,其背后则是最多车企对用户时代到来的无限焦虑。
未来,产品的功能体验,相当于房子的地基,用户依然是在意的,但打牢是必须的,而汽车行业的核心演变为重新定义用户体验,深度运营用户,这好比房子的装修。
任何汽车品牌如果不能在用户运营上取得成功,无论现在销量多少,都不算真正的成功。今后,车企经营用户的核心将是把“一生一次”的交易关系,变成“一次一生”的粉丝关系。
其实,传统车企很早就认识到用户运营的价值。难点在于,现在很多传统企业所做的,仍然是居高临下式的,而不是发自内心和用户交朋友。没有遵循真正的用户思维,即便花费不少精力、做出一些改变,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效果。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产品、服务与用户运营都是密不可分,既要基于现实,做出改变和尝试,更要调整思维,自上而下地深入其中。让用户满意是目的,不是手段。服务用户不可以功利性要讲真诚,将心比心。
写在最后:
这是科技和创新的时代,也是拥抱变化和拥抱未来的时代。对任何一个车企而言,只有敬畏汽车产业规律、快速和深度拥抱新变化、积极调整并适应变化,并且在变化中捉住时代机遇的车企才有机会活下去并最终胜出。相反,如果不愿变化,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很容易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