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半生不熟的异体字怎么这么多?
《石门颂》,此颂原为摩崖石刻,原刻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22行,每行30字左右。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由汉中太守王升发起,为颂扬原司隶校尉杨涣复开石门之功而刻,原刻位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
1967年,石门地区修建大型水库,当地政府将包括《石门颂》在内的多件重要石刻从崖壁上凿出。之后这些石刻被迂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从文中“书佐西成王戒字文宝主”一句推测,此颂的书写者可能就是王戒。后世对此颂书法评价极高,但此颂有许多异体字,对书法爱好者很不友好。
所以专治看不懂的咸鱼老师又上线了,给大家总结了十个小知识。
🐟🐟
01
/

《石门颂》正文开篇是这样一句话:
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大地之灵站定了位置,河川、湖泊就像是它的身躯四肢。
这个“坤”字,估计没几个人敢认,它和边上的川不一样吗?😲
其实“坤”有款异体字,写作“巛”,《石门颂》里写的正是“巛”的变形。

坤之所以可以写作巛,有一种解释是和八卦有关。
八卦里的坤是三个阴爻,把它竖过来就是6个小短竖,但六个小短竖写着有点傻,就成了三个折笔。

这个写法在东汉时期的隶书里还挺常见的,像《乙瑛碑》、《史晨碑》都是这么写的。🧐
02
/

这四个字是途路涩难,也就是道路艰难的意思。

这四个字里有两个异体字,首先是途,《石门颂》里的途=艹+涂+土。
途是形声字,余表声,辶表示和走路有关,异体字里有草有土,更显风尘仆仆。🏃🏻♀️

涩,最早写作歰,上面的刃不是刀刃,是倒过来的止,而止是脚掌的象形,所以歰这个字的意思是脚没处放、路不好走。
知道了歰,再看歮,好像这异体字也没那么费解。😲
03
/

这是其字,《石门颂》里其基本都是这个造型。
这个其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字形相比,就是中间多了一竖。

往前追溯,其是箕的本字,一开始画的就是个簸箕,甲骨文里直接打了个叉。
所以从文字学上来看,其字横竖交叉不算啥。😐
04
/

屈曲流颠,这四个字是说那儿的河流九曲十八弯,上下高差大。

其中,流是异体字,写作㳅。
这个异体字一开始可能就是错别字,因为㐬(liú)和不还是有点像的,下面都有三条支流。🌊
05
/

遰(dì)碍弗前,停滞阻碍,不能前行。
这里的遰不算异体字,算通假字,通停滞的滞。
滞的本义是水的停滞,也就是死水,所以部首是氵。
遰用的是辶,本义是走、离开。
碍,繁体一般作礙。
但碍这样的简化,并不是今人的发明,《康熙字典》里就收录有碍字,说“碍,俗礙字”。
而且,古书中还有用㝵作碍的习惯,虽然学者们还不大确定这里的演变逻辑是什么。😎
06
/

这是蛇字,《石门颂》里写作虵。

《多宝塔》里也有类似的写法。

虫、也、它,有一种观点是这三个字一开始都是蛇的象形。🐍
07
/

贞雅以方,忠贞儒雅、做事方正。

雅的左边看着像耳,这是篆书隶变的结果,隶书里很多都写成这样,《史晨碑》、《张迁碑》也是如此。
到了楷书,牙和耳就比较好区分了。

以字,《石门颂》里作㕥,典型的异体字。
因为隶书里基本没有提、竖提,所以隶书里的以不大像我们常用的标准楷书造型。😮
08
/

释艰即安,解决困难、安定生活。
释繁体作釋,它的左边不是采,是釆(biàn)。
釆是分辨、辨别的意思,分辨当然要用眼睛,《石门颂》里这款异体字的左边好像是用目看一个东西。👀
09
/

上顺斗极,遵循上天的旨意。

这个斗字写得像升,但真的是斗。
升、斗其实是有渊源的,两个都是量词,一斗等于十升,在甲骨文里,斗是个勺,升也是个勺,里面还有个点。
因为天上的北斗七星连起来像个斗,所以斗有时又指北斗七星。🌌
斗极就是北极星,因为北斗星绕着北极星转,所以古人用斗极喻指天帝。
10
/

褒中晁汉强,褒中人晁汉强,褒中是地名,晁汉强是人名。

褒是异体字,写作襃。
保是褒的声符,保是会意字,甲骨文里画了一幅大人抱小孩的图画,左边的亻是大人,右边的呆是大头娃娃。
异体字把左边的大人换成了手,用手摸小孩的头。😱
今天的晁是形声字,下面的兆表声,但晁在古代还有一款——鼂。
《石门颂》里的晁正是这个鼂的简写,这个鼂本是一种小动物。
彊和强本是两个字。
彊,本是有力的弓,后引申作彊弱的彊。
而强,本是米里面的一种小虫子,也就是米象。
但后来人们就混用了,到今天,强直接取代彊成为强大的规范用字。🤯
🧠🧠🧠
文字 |坤灵定位咸鱼癸
排版 | 川泽股躬张张张
「 大 凝 书 房 」
﹏
想学习书法或想了解关于书法的更多知识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凝书房」 或直接加教务长为好友,
咨询相关事宜❤4娃(sally6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