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自卑与超越》——学习、领悟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在一般情况下,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等,都体现他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
这种行为表现出的生活意义指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联系,因为有了这种联系,行为才有意义,生活才有价值。
各种联系的发生是因为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会受三条客观现实的制约:
第一条: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的表面去生活。我们的生活是有边际的。
第二条:我们自己并不是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我们四周还有其他人,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们发生联系。
第三条:人类有性别之分,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此。因为爱情和婚姻这种联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
这三种事实带来了三种问题,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于职业、社会和婚姻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
如何谋求一份职业?以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
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取地位?以使我们能互助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
如何调整我们自身?以适应人类的延续和发展,也就是职业、社会、婚姻。
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所作出的反应,都清楚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例如,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职业也不够尽心尽力,他的朋友很少,因为他发现和他的同伴接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从他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这些问题和限制,我们可以判断:他一定会感到“生活”是件艰苦而又困难的事,生活对他来讲机会太少而挫折太多。他的活动范围也一定非常狭窄,这与他对生活的意义的判断有关:生活的意义对他来讲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因而他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避免和别人接触。
这种错误的“生活意义”的共同特征,所有失败者——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堕落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面对职业、友谊和婚姻等问题时,都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他们个人的意义:他们认为,没有哪个人能从完成目标中获得利益,他们的兴趣因而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们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他们的成功也只对他们自身才有意义。
而所有真正的“生活意义”的标准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个人所面临的生活问题的好方法,必然也能为别人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些成功的方法对人类来说具有共同的意义,也是可以分享的。
所以,奉献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应该是: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
假如一个人在他赋予生活的意义里,希望对别人能有所贡献,而且他的情感也都指向了这个目标,他自然会把自己的人格塑造到理想型态——一种对他人、对社会都有贡献的状态。他会根据自己的目标调整自己,他会根据自己的社会感觉来训练自己,他也会从练习中获得种种能力和技巧。只要他认清了目标,学习达成目标的能力和技巧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会不断地充实自己,以解决生活中的三种问题,他自己的能力也将不断地扩展。
我们审视一下祖先留给我们的遗物,那就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我们可以看到祖先们开发过的土地,也可以看到前人建造的公路和建筑物。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哲学,我们的科学和艺术,以及我们处理人类问题的技能,无不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将生活经验互相交流的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对人类幸福有所贡献的人们留下来的,
对生活的意义的理解,从童年开始。
人们童年时的情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做出解释。
第一种人的方式:不太重视不愉快经验的人,他的经验除了能告诉他做某些防范措施外,几乎不会影响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会觉得:“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糟糕的环境,从而确保我们的孩子不再经历这些不愉快。
第二种人的方式:“生活是不公平的,别人总是占尽了便宜。既然世界这样对待我,我为什么要善待这个世界?”有些父母则这样告诉他们的孩子:“我小时候也遭受过许多苦难,我都熬下去了。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吃苦?”
第三种人的方式:“我童年遭遇了不幸,所以我现在做的每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
这三种人对童年时期经验的解释都会表现在他们的行为里。只要他们没有改变自己的解释,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有所改变。
儿童时期的某些情境很容易孕育出严重的错误意义。成年人里的大部分失败者都是在这种情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
首先,我们要考虑曾经因为在婴儿时期患病或由于先天的因素而导致身体器官产生缺陷的儿童。
其次,经常在赋予生活的意义中造成错误的情境是把儿童娇纵宠坏的情境。被娇宠的儿童多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成命令看待,他不必努力便成为上帝的宠儿。通常,他还会认为:与众不同是他与生俱来的权利。结果,当他进入一个不是以他为众人注意中心的情境,而别人也不以体贴其感觉为主要目的时,他即会若有所失而觉得世界亏待了他。他一直被训练为只取不予,而从未学会用别的方式来与他人相处。别人老是服侍着他,这使他丧失了独立性,他不知道自己也能做事情。当他面临困难时,他只有一种应付的方法——乞求别人的帮助。他似乎以为:假如他能再获得突出的地位,假如他能强迫别人承认他是特殊人物,那么他的处境就会大为改观了。
最后,很容易造成错误的情境,是被忽视的儿童所处的情境。这样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们建构了一种没有把这些友善力量考虑在内的生活解释。我们不难了解,当他面临生活中的问题时,他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问题的能力和旁人的帮助及善意。他曾经发现社会对他很冷漠,从此他就误以为社会永远是冷漠的。他不知道他能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赢取感情和尊敬,因此,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事实上,感情的地位是任何经验都无法取代的。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她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人物,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直至它涵盖儿童环境中全部之物为止。
总之,我们说:被忽视的儿童肯定未曾发现值得他信赖的人。
这三种情境——器官缺陷,被娇纵,被忽视——最容易使人将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
不过,要了解个人赋予自己和生活的意义,最大的帮助是来自其记忆。
每种记忆都代表了某些值得他回忆之事,不管他能想起的,是多么少的一点点。当他回忆时,这种记忆之所以能够被想起,是因为它在他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这种记忆告诉他:“这是你应该期待之物”或“这是你应该躲避之物”,或“造就你的生活!”每件记忆都是值得纪念之物。
一旦我们发现并了解了生活的意义,我们就握有了了解整个人格之钥。
如果老师、父母及大众都能了解:赋予生活以某种意义时可能会犯错误,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不断努力,而不能把肩上的重担推给别人、口出怨言以博取关怀或同情,或觉得非常丢脸而自暴自弃。我们应该说:“我们必须开拓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能够对付它。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