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血
2002年,雄心勃勃的斯坦福大学化学专业大一学生伊丽莎白在化学工程选修课和实验室检验病人的实习经历影响下,与她的偶像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一样,从名校辍学去创业,与前者不同的是,她选择了门槛极高的医学领域,直指血液检测行业。其血液检测系统的设计构想为:制药公司采用其血液检测系统,来监控病人对新药的反应,进行药物临床实验时,患者不用天天跑医院,只需要在家轻轻扎一下手指,就可以直接获得血液检测结果,再将结果传送给委托临床试验的药厂来调整药物研发,这样就可以降低药厂的研发成本。如此美好的构想加上伊丽莎白本人极强的人格魅力很快吸引了大批投资人和员工。同时,伊丽莎白在创业过程中一切向偶像乔布斯看齐,对产品高标准高要求,而与乔布斯对产品的高标准高要求不同,伊丽莎白不切实际的要求其工程师将血液检测设备设计的既要外表小而精致,而且血液检测功能要全面准确,这一切都太过完美以至于难以实现。
实际上,Theranos采用两套系统来欺骗投资人和病人,在检测时采集两份血液,一份放到专业验血仪器上检测,另一份则放到他们的产品“爱迪生”中检测。当“爱迪生”的检测不准确时,他们就会篡改数据,换上专业验血仪器的检测结果,因此,很多病人因为Theranoos错误的检测结果而接受了错误的治疗或者耽误了及时治疗。为什么能够欺骗内部员工和外部投资人呢?内部采用极强的保密措施,员工也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怀疑的员工就会被立刻拉去签保密协议马上辞退,内部员工留存率极低;而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军方、硅谷优秀创投公司、甲骨文创始人在内的一大批外部投资人都在伊丽莎白勾画的美好愿景下,盲目相信,助纣为虐,Theranos甚至获得了高达90亿美元的估值。
这场骗局竟然持续了10多年,直到Theranos的一张专利案子吸引了一个医学大v,作为医学专家,在网上质疑Theranos是否能真的达到他们声称的“只需一滴血就能精确地执行超过八百种检测”,并且开始搜集证据和Theranos battle。之后这个故事吸引了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即本书作者,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和报道,这才真正打响了狙击百亿估值独角兽企业的第一枪,经过一场艰难的对抗才完全揭露出此事件的真相。
看到这个精彩的医药创业故事,从常识出发,有两点引人怀疑的:一个只上了两个学期化学课的大学辍学生,有能力开创出最尖端的新装置?生物医药与互联网不同,这是需要多年正规训练,再加上多年实验研究,才能有一定积累的,很多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都是到了60多岁才获得成就上的认可的。同时,如果这家公司真的颠覆了血液检测行业,为何众多医药巨头没有投资或者收购?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特立独行的人,许多成功的创业家都具有这样的特性,乔布斯、马斯克是如此,Theranos创始人伊丽莎白也是如此,但伊丽莎白却在这样一个“演久成真”(fake it until make it)的硅谷创业文化中迷失了方向,通过商业运作获得了制药企业的信任,在还没有成果的时候就向制药企业允诺,之后也一直没有成果,只能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最终翻车,一个企业要做点实事,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