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精炼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如何精炼教学语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挥导入语的激趣性、过渡语的巧妙性、评价语的激励性、总结语的提升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
一、导入语的激趣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简单的直接导入虽然节约了时间,但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精妙的导入语往往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导入时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走进文本;采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如临其境;采用谈话法逐步引入;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导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或者出示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教学《马说》一文,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年是马年,你知道哪些跟马有关的成语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马到成功” “快马加鞭” “厉兵秣马” “千军万马” “一马当先”……笔者接着说:“新的一学期刚刚开始,你能用跟马有关的成语或词语表达你对同学们的美好祝愿吗?”学生在简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后纷纷发言,美好的祝愿赢来了一阵阵的掌声。在此基础上,笔者说:“老师也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一马当先,马到成功,人人都成为一匹千里马!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匹千里马?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千里马的才能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马说》,看看唐代文学家韩愈是如何说的。”简短的几句话,不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
二、过渡语的巧妙性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皋市积极倡导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课堂活动以学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展示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尽量少讲。在一些交流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老师连过渡语都省掉了。教学语言单调无味,这又怎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呢?其实所谓过渡,即承上启下,教学过程中活动之间的过渡最好既能承接上一个活动,又能引起下一个活动。教师可以先对上一个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或对上一个活动进行总结,然后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下一个活动的思考,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教学中,教师要常用巧妙的过渡语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再次走进文本,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柳叶儿》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初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围绕柳叶儿写了哪几件事。活动二:再读课文,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感受“我”小时候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过程中的“乐趣”。活动三:三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我”小时候生活的“苦涩”?活动四:文中的“我”对柳叶儿有着怎样特殊的感情?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在第二个活动和第三个活动之间,笔者这样过渡:“是啊,爬树展示本领是乐,吃饱肚皮是乐,在感受这些“乐”的时候,有没有另一种滋味涌上你的心头呢?”学生们沉思后说:“有。”笔者问:“那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学生们说:“苦。”笔者说:“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我”童年生活的苦涩。”教师通过巧妙的过渡语,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语言要简洁而精炼
数学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主要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不露,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尝试精神和创造精神,教师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如“这道题老师还没有教,谁会算?”“谁敢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看谁想出的解法多。”等等。
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火候,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时机启发,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101教育旗下品牌101智慧课堂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于101智慧课堂,以智慧教学为核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整体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