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战巡的奠基者——“冯·德·坦恩”号大巡洋舰发展简史

1911年11月24日,英国皇家海军为他们的海军序列新添加了一个舰种——“战列巡洋舰”,首批划分为此舰种的舰级为“无敌”级。自此,“战列巡洋舰”这个名词便被英国人用来称呼那些航速高于普通主力舰却装备着相同水准主炮的战舰——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外国战舰(因此,英国人在第一次获得纳粹德国“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情报时,也将其称之为“战列巡洋舰”)。由于“无敌”级的出现,也使得德国海军意识到,自己也需要同类型的战舰以平衡英国人的不对称优势。尽管在德国人的分类中,这种同时拥有战列舰级别火力和巡洋舰级别航速的战舰依旧同此前的一系列装甲巡洋舰一样被分类为“大巡洋舰”,但是无论是当时的英国人还是后世的德国研究者,均将其称作“战列巡洋舰”。而“冯·德·坦恩”号大巡洋舰,便是首艘“德式战巡”。
1.突变的要求
根据德国人在20世纪初制订的“舰队法”,德国海军的规模应该达到38艘战列舰+14艘大型巡洋舰的水准。按照“舰队法”,德国海军在提尔皮茨的领导下年复一年地建造着新舰。在1906年的规划中,德国人计划为公海舰队添置3艘大型战舰——两艘“萨克森代舰”级战列舰(即“拿骚”级)和一艘大巡洋舰(即大巡洋舰E,“布吕歇尔”号,相关故事可以点击下方选项卡~)。不过,这样的建造速度并不能令所有人满意,德国海军部内就有人提出意见称,希望在下一年开始加快海军扩张速度。然而这样的意见被提尔皮茨一口回绝,他担心过快的扩张速度会引起英国的警觉,并加速海军装备竞赛,而以目前已经颇为吃紧的德国经济和舰艇产能来讲,军备竞赛加速是德国人承担不起的。因此,提尔皮茨计划在1907年维持与1906年相同的预算资金和建造规模,建造两艘战列舰和一艘大巡洋舰,而大巡洋舰建造代号为“大巡洋舰F”。

然而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1906年5月31日,在“大巡洋舰E”开工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德国海军接到了来自本国驻伦敦的外交官的情报,情报给出了英国最新开工的“无敌”级“装甲巡洋舰”的详细信息——装备8门30.5cm主炮,并且拥有25节航速。6月份,德国海军部决定将“大巡洋舰F”建成一型类似于英国“战列巡洋舰”的舰种——拥有战列舰级别火炮和巡洋舰级别航速。提尔皮茨认为德国的“战列巡洋舰”应该遵循与英国战巡相同的原则,设计为一型装备大口径火炮的巡洋舰,用法也应与现有的大巡洋舰相同。然而,德国海军部内大多数人并不同意他的看法,因为按照德国“大巡洋舰应具有加入战列线作战能力”的一贯原则,“大巡洋舰F”也应该具备此能力,并且由于其战列舰级别的火力,相较于此前只是在主力舰消耗殆尽后才需要加入战列线的大巡洋舰,这种新军舰应在战斗伊始就加入,并利用其航速抢占有利阵位。由于德皇也支持大部分人的看法,因此提尔皮茨没有再坚持己见,海军部在现有预算框架下确定了初步的指标:6~8门28cm口径主炮,8门15cm口径副炮,装甲比战列舰(“拿骚”级)减薄约10%~20%,航速23节。

7月份,当情报获得二次确认后,仍在度假中的提尔皮茨便立刻提笔给他在柏林值班的副官写信,信中写道:“我已经了解到英国人正在给他们的新舰增加吨位和主炮口径,如果消息确凿,那我们也必须为1907年计划增加预算。”(原文:Falls das neuerdings zu meiner Kenntnis gelangte Vorgehen der Engländer in der Steigerung der Typen und Kaliber sich bestätigt, wird es notwendig sein, unsererseits schon im Etat 1907 mit weiterer Typensteigerung vorzugehen.)提尔皮茨同时致信海军参谋部和建设部,要求他们开始准备新舰的设计方案,并要求在原基础上进行一定升级。遵照提尔皮茨的指示,国家海军办公室下达了设计指令,要求战列舰和大巡洋舰都要有能够与英国人对抗的火力——战列舰的要求是12门30.5cm口径火炮,大巡洋舰要求则是和“无敌”级相同的8门30.5cm口径火炮。不过等到提尔皮茨度假归来的时候,他再度叫停了设计工作。提尔皮茨认为,装备12门30.5cm主炮的战列舰已经明显超过英国人现有战列舰的火力水平(10门12英寸主炮),而大巡洋舰也与英国人火力水平相同,这样会刺激英国人加速海军军备竞赛。与此同时,如此全面的升级也会令德国海军在预算方面捉襟见肘,而他早先已经推动国会通过了舰队法第一修正案(1906年舰队法,将大巡洋舰的数量从14艘增加至20艘),很难指望国会能再度批准额外的预算增加。因此,战列舰计划维持2艘“萨克森代舰”(“拿骚”级)的建造方案;至于大巡洋舰,由于“大巡洋舰E”的设计已经过时,仍然需要维持“战列巡洋舰”的概念新设计方案,不过需要适度在“大巡洋舰E”的基础上增加预算。

1906年7月底,德国海军内部会议决定“大巡洋舰F”应该拥有和“无敌”级类似的吨位——17250吨(空载),以及类似的火力——8门战列舰级别主炮(最好是位于两个双联装炮塔和4个单装炮塔内),不过其他的一些细节并没有确定下来。9月4日,提尔皮茨向海军办公室下发了经各方讨论后确定的详细指标:
主炮为8门28cm口径,4门位于双联装炮塔,4门单装;副炮为8门15cm口径
其他轻型火炮配置与大巡洋舰E相同
大巡洋舰的吨位和造价不能超过巴伐利亚代舰(即第二批“萨克森代舰”,“拿骚”级)
航速维持与大巡洋舰E同等水平(24节)
装甲防护相比于大巡洋舰E应有增强
如有可能应使用蒸汽轮机
尽管指标并未写明具体的防护要求,但是提尔皮茨其实早先在8月份便向建设部提出,“大巡洋舰F”应有抵挡英国30.5cm穿甲弹的防护水平,主装甲带应有至少250mm厚。国家海军办公室预计,“大巡洋舰F”的造价应该在3500万帝国马克左右,相比于2750万预算的“大巡洋舰E”高出不少。大幅增加的预算、火炮口径和吨位,也标志着德国大巡洋舰的设计翻开了新的一页。
2.多变的设计
尽管“大巡洋舰F”的详细要求在1906年9月才确定,但其实德国人对类似于英国“战列巡洋舰”的舰种的设计尝试早在5月份就开始了。由于德皇威廉二世在访问意大利后开始对“快速战列舰”的概念着迷,因此在5月17日便在德国各大造船厂之间发起了一项设计比赛,要求他们提供航速达24节的“快速战列舰”设计。提尔皮茨起初反对这项竞标,不过随着不久后“无敌”级的情报传来,他便不再发出反对的声音。6月底,德国海军部便决定“大巡洋舰F”应该以“快速战列舰”的形式建造。
1906年9月15日,德国海军再度召开了内部会议,会议上海军建设部主任冯·埃克施泰特中将突然提出,“大巡洋舰F”还是应该按照“布吕歇尔”的方案进行建造。他给出的理由一是战列舰采用的水下防护系统尚未完成爆炸测试(大巡洋舰F因为属于“快速战列舰”,因此计划采用战列舰船体设计),而如若测试出现任何问题的话会导致计划延宕;二是德国尚未突破蒸汽轮机的技术瓶颈。不过他的意见显然并没有被采纳,提尔皮茨也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放弃了将“大巡洋舰F”以“英式战巡”方案设计的想法。建设部随后提交了5个已经根据此前指标准备好的方案(编号1、2、3、4、4b)。后三个方案因为将8门副炮置于4个双联炮塔中而首先被放弃,因为这项设计会增加成本和吨位。至于F1和F2方案,不同则在于主炮布局。在经过内部讨论后,提尔皮茨选择了F1方案作为后续基础,但是应根据国务副大臣冯·黑林根上将的建议,将左右舷的各一座单装炮塔合并为位于中轴线上的一座双联炮塔,以保证7门主炮的单舷齐射火力,并且可以节省吨位。提尔皮茨还要求,吨位最好能节省至F2方案的水平(设计吨位19350吨,F1是19500吨)以达到较高的航速,如有困难可以考虑削减装甲。

会议结束后两天,建设部便立即提交了按照提尔皮茨要求修改过的F5方案,不过这项方案预计成本为3550万帝国马克——相比于3510万的F1和3465万的F2贵了不少。提尔皮茨因此额外要求建设部将F1和F2方案尽可能做降低成本的改进,以便提供更多选择。9月26日,提尔皮茨将F1a、F2a和F5三个方案一同向德皇进行了展示,并表示他本人更倾向于选择最便宜的F2a方案(3450万帝国马克),这一选择也获得了德皇的认可。不过到了10月14日,情况又起了变化——最新的情报表明英国“无敌”级采用了翼式主炮布局,这样其8门主炮均能同时向一侧开火。尽管提尔皮茨本人对这种布局并不感冒,还向建设部提出了“不要花费精力在这种布局上”的要求,但是建设部却表示,他们接获情报前一周便已经自力设计出了类似方案,即为F2b。

1906年11月7日,海军部再度召开会议,讨论“大巡洋舰F”的具体方案,供选择的有德皇认可的F2a、最新的F2b以及此前认为最理想但却最贵的F5。海军部大多数人支持F5,认为其主炮布局比较理想,尽管齐射火力不如F2b,但是相比于射速预计只有2发/分的翼炮塔,F5的中轴线炮塔可以保证3发/分的射速,而且F2b的翼炮塔在向另一舷射击时很难保证不会损坏甲板上诸如交通艇一类的附加设备。不过,提尔皮茨再次唱了反调,因为F2a和F2b方案的航速更快(24节),而23.5节的F5方案想要达到相同航速需要升级轮机,吨位和成本均会增加。提尔皮茨认为,“大巡洋舰F”既然是作为巡洋舰,那么航速便是第一要务。建设部主任冯·埃克施泰特随即表示,尽管他更青睐F5,但是也不反对采用F2b方案,于是德国海军内部就此形成了一致意见,将F2b方案作为基准进行设计。会议结束后,根据船体线型测试的结果,建设部决定修改船体造型,这样便可使F2b的设计航速再增加0.5节。改进船体造型后的F2b方案被称作F2b1。

1907年初,“大巡洋舰F”进入详细设计阶段,并再度进行了一些改进:防雷纵壁内移以提供更多缓冲空间,翼炮塔位置也内移以使其有足够空间使用旋转式扬弹机——此前F5相比于F2b的射速优势便是因此项装备造成。1907年6月22日,尽管详细设计还有一些细节尚未完成,德皇还是签署了“大巡洋舰F”的建造令。9月17日,由于详细计算表明船体结构重量低于预期,提尔皮茨决定用富余的吨位稍微加强“大巡洋舰F”的装甲,因此该舰获得了覆盖整个核心区域的250mm厚水线装甲带(一般只会覆盖轮机区域),副炮装甲带也加厚至150mm(原计划为100mm)。加强装甲的F2b1方案被称作F2c1。

3.延宕的建造与服役
1907年9月26日,德国海军与位于汉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签订了建造“大巡洋舰F”的合同。原本德国人计划在7月份就应该动工,不过由于要求突变导致的全新设计,以及“大巡洋舰E”本身的建造就有所延宕,“大巡洋舰F”在1908年3月才铺下了第一块龙骨。1909年3月20日,“大巡洋舰F”下水,并在下水典礼上被命名为“冯·德·坦恩”。

实际建造的“冯·德·坦恩”号相比于F2c1又有一些额外的改进:15cm副炮的数量从8门增加至10门,88mm反鱼雷艇炮的数量则从20门削减为16门。原案上“冯·德·坦恩”应该安装两座类似于美国战列舰的笼式桅杆,但是由于设计建造新桅杆费时费力,最终“冯·德·坦恩”号安装的依旧是传统德式标准桅。尽管原方案上“冯·德·坦恩”应装备39000马力的轮机系统,但是其却由于建造的延宕而因祸得福,安装上了布洛姆·福斯最新型的蒸汽轮机,出力达到42000马力(试航时超载甚至可以达到79000马力)。

1920年5月,“冯·德·坦恩”完成了舰体内部装修,按计划应当开往基尔进行最后阶段的舾装,然而哪怕是这项行动也遭到延宕——因为德国海军的舰员数量严重不足。不得已,“冯·德·坦恩”号只得由船厂工人操舵驶往基尔,在获得足够的船员之前也不能加入公海舰队服役。至1910年9月,勉强凑够了船员的“冯·德·坦恩”号才加入德国海军序列,并展开海试。海试结束后,“冯·德·坦恩”也并未进入战斗编制,而是远航南美展开了一系列访问。访问期间,德国人一直向南美各国宣称“冯·德·坦恩”号是世界上“最快、最强大”的主力舰,以期能够获得外销订单——不过最后其实德国人并没有什么收获。1911年5月,“冯·德·坦恩”号才正式编入公海舰队第一侦察分舰队,开始执行战备任务。1914年战争前夕,“冯·德·坦恩”还进行了一些小改装,在主桅顶端增设了一个瞭望平台,并拆除了一些88mm火炮。

4.从日德兰到斯卡帕湾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一战中的第一场海战——赫尔戈兰湾海战中,便有“冯·德·坦恩”号的身影,不过她在这场海战中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冯·德·坦恩”号实际参与作战行动是在1914年11月的突袭雅茅斯的行动,连同一个月后对英国港口城市的炮轰行动,“冯·德·坦恩”号向英国本土倾泻了为数不少的28cm炮弹。1915年1月,“冯·德·坦恩”号入坞维护,拆除了大部分的88mm反鱼雷艇炮,新安装了4门88mm高射炮。因为这次维护,“冯·德·坦恩”号错过了多格尔沙洲海战。而整个1915年中,“冯·德·坦恩”只是在4月份参与了对英国本土的炮轰。

1916年5月31日,“冯·德·坦恩”号和其隶属的第一侦察分舰队迎来了最为重要的一次任务——她们要作为先导和诱饵,以使得公海舰队可以在舰队决战中削弱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是日,日德兰海战正式爆发,“冯·德·坦恩”号是第一侦察分舰队的五艘大巡洋舰中位于队列末尾的那一艘。5月31日16:00,德国第一分舰队遭遇英国第一战列巡洋舰分队,16:49,“冯·德·坦恩”号打响了第一炮,目标是“不倦”号。在几乎是一对一的射击中,指挥混乱、视线不佳的“不倦”号完全处于下风,“冯·德·坦恩”号只用了14分钟便命中“不倦”5弹,其中一发28cm穿甲弹击穿“不倦”一号主炮塔并导致弹药殉爆,“不倦”迅速沉没。

尽管开了个好头,但是随后赶到战场的英国第5战列舰分队令“冯·德·坦恩”陷入了麻烦。由于她位于队列末尾,因此遭到了英国战列舰的集中攻击。17:09,“冯·德·坦恩”号被一发15英寸穿甲弹击中舰艉水线附近,所幸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在其后的一个小时内,“冯·德·坦恩”号被两发13.5英寸穿甲弹命中,一发击中了舰艏主炮塔座圈,一发击穿了舰艉主炮塔附近的甲板,导致其艏艉主炮均无法使用,舰舯部主炮塔也先后因为高强度的使用而出现机械故障罢工。18:15,“冯·德·坦恩”号已经完全失去作战能力,只得跟随在友军身后分散英军注意力。随后,由于煤炭质量低劣导致锅炉积垢严重,“冯·德·坦恩”的航速也一步步下滑,至晚间与德国战列舰汇合时,“冯·德·坦恩”号已经只能维持18节的航速。


日德兰海战结束后,“冯·德·坦恩”号便入坞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大修。待其回归一线后,由于德国公海舰队已经失去了挑战皇家海军的能力和勇气,因此之后她也并未参与太多战斗。1918年底德国投降后,“冯·德·坦恩”号随公海舰队主力一同驶入斯卡帕湾等待处置。由于不愿让自己的军舰成为英国人的俘虏,公海舰队决定集体自沉。1919年6月21日11:20,舰队指挥官罗伊特少将下达了自沉命令。12:00,“冯·德·坦恩”号打开通海阀自沉,并在14:15消失在斯卡帕湾的海平面上。自此,第一艘“德式战巡”便与她所有建造完成的后辈们,一起迎来了自己的终末。
“冯·德·坦恩”号的残骸在1930~1931年被拆船公司打捞后拆解。

5.外传:“普勒莫斯”与“冯·德·坦恩”
还记得1906年5月由德皇发起的“快速战列舰”设计比赛吗?在1907年3月,德皇选出了一位胜者,并将其方案命名为“普勒莫斯”。获胜的“普勒莫斯”方案来自不莱梅威悉造船厂,设计师获得了20000帝国马克的奖金。这项设计与“大巡洋舰F”的胜选方案F2b高度相似,包括吨位、重量分布、武备配置、装甲配置都几乎一模一样,唯二的不同一是主炮布置(“普勒莫斯”与F2的主炮布置相同),二是动力配置(“普勒莫斯”选用了蒸汽机动力)。当德皇威廉二世看到自己选择的方案与手下的大臣们经过重重讨论后确定的方案如此相像时,自然十分高兴。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冯·德·坦恩”号可能是最得德皇欢心的一型战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