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昼夜则知生死,知生死则知安心立命。

2023-09-28 14:26 作者:努力的禾元君  | 我要投稿

初闻阳明心学,便犯了先入为主的大忌,以为是唯心之学故不屑一顾,幸闻王德峰教授于《传习录》处解读,虽未览全貌,已切切感受到守仁先生“破世人心中贼”之热诚,圣人之心由此得见,亦明阳明心学用功于直面生命情感而非视而不见。近常体悟人心,有诸多思疑处,遂问道于阳明。读罢上卷,如云开雾散,心体通明,将所感所悟记于此,再有不明时以察。 有几关键处应先闻: 一:阳明所说心即理之理,非单单宇宙万事万物固有之科学道理,非单单社会约定俗成之行为规则,阳明之理,乃不可名状之天道天理,初学时千万要认清何为物之理,何为心之理。天理并非圣人独有,人皆可体悟天理,然万事万物固有之科学道理无穷无尽而人不能尽之。 二:阳明所说之心,非单单医学物理之心脏,非单单现代心理学之本我自我超我,非单单将心划为理性感性,阳明所说之心,乃人浑然天成之主宰,心之本体便是那如明镜般通透而灵明不昧的良知,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渐渐被私心情欲所蒙蔽,因此做不到知行合一,做不到未发之中,渐渐沦为私欲之奴役,离其本心愈来愈远。 三:阳明之心学并非通常所说固有之科学道理,阳明之学是一门脚踏实地的实在功夫,从知行合一便可见其注重于时时刻刻处感悟本心,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读《传习录》的过程,正是不断追寻本心的过程,佛家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是警醒世人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悟得这三点,方知阳明心学绝非唯心之学,若阳明之心乃不着边际之物,何人生出七情六欲之感念?何恶徒偶有伪善之举?何人见孺子入井便生恻隐之心?何一心之变人即不存?故心乃人存于世之首要之物,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悟此,即知何为未发之中,即知本心即良知。然此良知并非常说之道德,因常说之道德乃人为约束而生而传的行为规范,人人心中遵从的道德不尽相同,然穷尽本心见得的良知乃自然共通,圣人之心有之,天下人亦有之。但与性善论仍有别。私以为此乃人这一物种之天道,天道愈灭人,则人心本恶,天道愈养人,则人心本善,以凡夫俗子之心揣测之,无意亦无益。

至此,方可论何谓心即理,何谓知行合一,何为未发之中。 陆九渊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并不是讲物理的宇宙真的能被人心所影响,而是强调人心中的宇宙形态样貌由人心决定。人心中的世界虽然不存在于现实,但对具体的人而言就是他所看到的真实。打个比方容易理解:人的本心本通透纯净如明镜,人所看到的宇宙也不过是外在的现实在心中的映射,但本心明镜固在,若被私心私欲蒙蔽,亦看不到本心的世界原貌,此即念发而不能达未发之中。未发之中即是本心,然并非念一发而刻意隐藏逃避以自欺,而恰恰是七情六欲发,而后能以未发之中正平和之本心事之,此乃诚意之功夫,亦是格物用力处。 心即理之心乃本心,本心自合乎天理,从本心发念亦合乎天理。发孝亲之念,自会寻求体当如何孝敬父母之“外理”,发孝悌之念,自会寻求体当如何与兄弟友善相处之“外理”,发爱国之念,自会寻求体当如何时时处处益国之“外理”,从本心发念,本自至仁至善,如见孺子入井即生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但倘若将心扑在外物,以为理即穷尽世间无穷外物之“理”,便会求科学道理时一心在得科学道理,求美色时一心在得美色,求钱财时一心在得钱财,便无所不用之极,学识日增而私欲愈涨,本心便一日日被放逐。故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 而知行合一正是对上述思想的高度总结,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有什么样的知,便有什么样的行,有什么样的行,便有什么样的知。若人对于如何孝敬父母的具体细微处了如指掌,然孝敬之事无一行,即说明此人并无孝敬之知。若人熟读经书通晓古今,然并无时时处处以史为鉴,仍迁怒貮过,即说明此人亦无史书之知。若人常将仁义道德挂于嘴边头头是道,私下里却为所欲为,此更是无知。这就是为什么人人尽“知”仁义道德,个个尽晓古通今,看似懂得了理,但真正的理到底有没有入心,只有自己心中清楚。 最后再次强调,阳明心学不是一门大道理,而是一门功夫。于一呼一吸中感受本心,于一言一行中存养本心,于现实与虚幻中安稳本心。然后能安心立命,平静等待属于自己的死与新生。

知昼夜则知生死,知生死则知安心立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