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果。

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其中,电化学储能由于受地理因素影响小,应用场景较灵活,加之其成本持续下降、商业化逐步成熟,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
加强安全管理,特别是电化学储能电站专业安全管理,对保障新型储能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锂离子电池储能在电化学储能装机占比90%以上,以下主要从锂离子电池储能角度研究安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的用户侧储能项目多采用锂电池,而热失控是锂电最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它是指由于内部短路或外部短路导致电池短时间产生大量热量,引发正负极活性物质和电解液反应分解,产生大量的热和可燃性气体,导致电池起火或者发生爆炸。而国内外因锂电热失控导致的储能事故灾难时有发生,加剧了用户对工商业侧配置储能的不信任感。
公开的事故调查报告表明,为有效预防储能事故、控制事故危害,当前需进一步规范储能的选址布局,明确储能设计、施工、验收等要求。针对储能系统安全问题,除了关注电池安全之外,还需要从电气安全、系统集成、监控、事故预警、灭火和应急措施等不同层面加以改进。
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管理
从火灾事故机理角度分析

热失控机理
Ⅰ(40-100℃) 电池受到诱因,温度开始升高。此阶段电池发生高温条件下的容量衰减,负极 表面SEI膜分解。负极与电解液直接接触并发生反应。
Ⅱ(90-120℃) 电池温度持续升高,内部电解液挥发可能会导致安全阀破开。
Ⅲ(120-180℃) 隔膜融化并开始闭孔,此时隔膜孔隙收缩,锂离子透过率降低导致电池内阻增 加。如果隔膜上涂有陶瓷涂层,可提高隔膜的耐高温、耐热收缩性能。
Ⅳ(160-250℃) 正负极材料与电解液发生反应,导致电池温度持续升高,放热速率逐渐增大。 可能会导致安全阀破开,释放大量气体。 Ⅴ(200-300℃) 电池内部发生大规模短路,电压迅速降低。此时电池安全阀一般会打开,并伴 随电解液及高压气体释放。
Ⅵ(300-450℃) 此时电池已经热失控,内部发生复杂的链式反应,温度迅速上升,极可能自燃 并爆炸。
Ⅶ(400-800℃) 热失控发生自燃,温度可迅速增加至800℃,如不采取相应措施,会十分危 险。

从安全生产管理角度分析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电化学储能发生火灾的重要原因是电池的热失控和热蔓延。建立专业的信息化平台采集温度、电流、电压、电阻、荷电状态等信息,对电池本体的健康状态进行监测,并使用主动的电池热管理技术,可降低其热失控的风险。同时,应把电站安全管理纳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在建、在运储能电站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及时筛查电站安全隐患。

提升电站应急处置能力。当前的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体系,依然遵照普通建筑物的消防标准设立,忽视了锂离子储能电站的电化学属性,也缺乏多方联动机制,应对火灾能力仍显薄弱。在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阶段,缺乏预警和阻止热失控蔓延的有效手段;热失控蔓延阶段,缺乏有效扑救的灭火介质;在消防人员处理阶段,缺乏专业的消防培训和应急预案,相关人员事故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在火灾发生后的调查阶段,缺乏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建档、保存、总结机制。

四川千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为行业消防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电化学储能、电力电网、文物古建筑、轨道交通、石油石化、应急消防等各个行业,提供个性化的消防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