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

2021-04-23 21:54 作者:一本正经的沙雕最棒了  | 我要投稿

       从书单里挑挑拣拣,因为自己想看全一点的历史,所以买了这本蒋廷黻老师的《中国近代史》。买的过程很顺利,三天就到了,但我看起书来,却有些波折。

        倒不是因为蒋老师的书有多么艰深晦涩,而是书里所记载的历史事实让我自己无比气愤。中国有那么多的机会可以像日本一样迅速近代化发展。凭借我们的资源,我们的土地,我们的人才,只是被小小的打击一下,但凡当时的统治者能发现一丝丝不对劲,结果大概还是会这样吧。想到这里,我有一点泄气。毕竟中国缺少时间,并且帝国主义会不遗余力的阻挠中国的发展壮大。这个事实让我既无力,又愤怒。

       愤怒是没有用的,只有仔细研究过中国近代的历史,从中吸取教训,才能对于目前国家的发展有些许帮助,这也是蒋廷黻老师写这本书的初心。

        本书的第一章讲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我看来,这一章的标题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第一章标题是“剿夷与抚夷”。“夷”这个字本身就代表了我们高高在上的态度,这在清朝以前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有那个实力和底气。但是在近代的这段时间,我们还这样,那问题就大了。时代变了,而我们却太傲慢了。时代在发展,我们在原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落后了,被打的特别狠。不幸的是,等我们开始反应过来,已经是二十年后的咸末同初了。

       说实话,在这章看见的林则徐让我惊讶,他不再是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他对于中国的国际形式有着较为正确全面的认知,却由于自己的私心选择了不作为。尽管我知道他不是一个圣人,他也有着当时士大夫的通病:爱名声。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为证:“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当时的国际形式。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则徐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别人了。我觉得林则徐的死对于他本人来说确实是运气不错,在他没来得及犯错的时候就离开人世。确实,人死了就不会犯错了,中国人对于逝者总是多了许多宽容,即使到现在也捧他为英雄。但我还是忍不住的想,他要是去世的晚一些,犯一下错,警醒一下国人,那我们之后的苦难,会不会少一点。

      我认真的想了想中国的优势,还是觉得十分可惜。中国当时具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疆域辽阔,并且距离西方远。土地广阔意味着人口实力强,不然没有能力守住那么大的领土。距离远意味着神秘,没有国家会对于一个不了解的大国发动鲁莽的攻击。而最后,神秘不在,面纱揭开,不思进取,自我阻碍,这样的国家被侵略是必然。就是我自己来,我也心动。

        可惜,中国的腐朽毁了一切。

        天朝上国的自居让我们失去了与外国平等发展的机会,阻挡了国外文化的传入;统治者的偏听偏信让我们失去了警醒的能力,妨碍了改革的进行;士大夫对于名声的重视让我们失去了看清世界的时机,拖延了我们改进的时机。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是一个循环。不巧,我们在循环的末尾撞上了外国侵略。

       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安逸了太久了,宋元发明的枪炮经过改进在清朝从国外攻入了我们的国土,而我们明末清初时期的武器腐朽不堪,最终无力回天。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要吸取过去的教训,立足当下,建设好我们来之不易的新中国。

       发这个主要是因为写了就写了,不发出来可惜了这么多字,另外拒绝提意见,反正我交了就不改了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