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喝咖啡指南之V60冲煮大法解析 【适合初级/中级爱好者】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在油管上看了一个视频,发布于一个多月前,看标题就觉得很厉害有没有?于是看完了之后录屏了给大家分享一下,顺便一起聊聊这事儿。

哎,等等,詹姆斯伙夫曼是谁?

简单的说,上面这些都跟他有关系,James Hoffmann——一个咖啡业界超越大神等级的人物!2007年,世界咖啡师比赛(WBC)冠军,并创办了Square Mile咖啡烘焙品牌。
不仅在全世界产地寻找美妙的咖啡豆,同时保持着非常大的创作热情,每周发表一篇知识丰富的咖啡文章。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普及咖啡知识以及发表前沿想法的演讲;跟Nuova Simonelli合作,设计开发出划时代的黑鹰咖啡机,最大化地稳定咖啡品质。
听上去很厉害的样子,那今天的分享会不会难度过高呢?
no no no!老詹说了⬇️

废话有点多了,以下是原视频:(不方便看视频的可以先收藏了,看下面的文字部分)

很多人估计跟我一样,看完之后先是喝了一杯咖啡压压惊,詹姆斯老师提出了不少有违我们常理的说法嘛,下面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
part 1: 为什么选择v60的原因,看不出来大神还是非常经济适用的,良心推荐了,用的v60树脂杯

好处有三:
1、流速快(不会延迟出水)-减少了变量
2、便宜、耐用-确实符合新手或者小白的需求,就算买了不用也不会浪费
3、保温-温度有利于保持萃取的稳定性,翻译时写的是保温更好,我觉得这么说并不准确,说减少温度散失会更合适一些,比如金属滤杯,金属的散热就会比较快一些
part2:做一杯咖啡需要准备什么?

必备工具:咖啡豆、滤纸、滤杯、秤、勺子 还有下面的水壶和水 (怎么没有提到磨豆机和温度计?后面来说)相关同款我最会在最后帮大家找一找链接。

解说时间:可以看出来这一套器具都还是很亲民的,取材简单,没有要求很贵的设备,新手、小白都可以负担得起,回头我会搜罗一下各类器具的链接放在文章最后,本来只是想给大家分享个视频,感觉要变成大型科普加推荐了。。
拎一下重点:这里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硬水,感觉是这个视频里面最硬核的东西了。
软水(soft water)是指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自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常见的有蒸馏水。硬水(hard water)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然后,我就去找了大神的水配方,呃,这辈子都没想到用个水还要配方吧?

我也没想到,我还要翻译一个水配方。。。
首先要配置你的浓缩水,8.6g的小苏打+25g的泻盐放入500g的去离子水(蒸馏水/纯水)中,混合后充分摇晃,然后静止几个小时。
冲煮时,再将2g浓缩水方式500g的去离子水(蒸馏水/纯水)中,这个水就可以烧水准备冲煮了。
注释:
泻盐:七水硫酸镁(分子式MgSO4·7H2O)又名硫苦、苦盐、泻利盐:为白色或无色的针状或斜柱状结晶体,无臭,凉并微苦,分子量: 246.47,比重1.68,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和甘油,在67.5℃溶于自身的结晶水中。受热分解,70﹑80℃是失去四分子的结晶水。

接下来是大神对于磨豆机的选择:意思就是电动的好一点
当然,在科技发达的现在,电动也不是觉得的好,还是有很多优秀的手摇磨豆机的,提到手摇磨豆机,你脑子里可能会想到...

价格你也看到了,东西你也看到了,我的建议是:

part3:终于到了冲煮环节了
詹姆斯建议:60g粉:1000g水的比例=1:16666667的粉水比,实操中,用的是30g粉:500g水,理由是正好两人份。
所以,如果你正好两个人喝的话可以参照这个数值,但是我咋感觉我更多时候是一人份呢,严格的来讲,如果换成了一人份的15g:250g,由于这两个变量的改变,冲煮的时间也会变化,那么,一人份和两人份的味道差异就会很明显拉开了。但是,既然在这个实验里用的是30g,如果你想要参照对比的话尽量保持参数一致。
研磨度建议:



好吧,看上去...左边和右边的研磨度差异有些大吧,再加上最后一句描述“比浓缩咖啡的研磨度粗一些”,真是让人....

一般我的建议都是白砂糖粗细,这样稍微好参照一些,根据詹姆斯的描述,应该是比我这个白砂糖粗细还要再细一些些,摸不到只能这么预估了。
接下里是常规流程:称豆子、折叠滤纸、浸湿滤纸、倒粉以及.....
画一个神秘的圈圈,戳一个洞(有助于浸湿过程和均匀萃取)

水温:


基本就是96-99度无误了,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我们的分歧越来越大了,众所周知,水温越高萃取率也会越高,加上这个比我以往还要细的研磨度,我基本可以断定,冲我的豆子的话,肯定是要过萃了(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烘焙手法的不同导致詹姆斯伙夫蔓的豆子就是这么冲煮好喝),而且还没算上后面的动作。我们继续往下看

摇晃之后等待45秒,直到预浸泡结束(建议时间味30-45秒)
接着是两段式的注水:1、30秒内注到总水量的60%,在本次实操中也就是300g,也就是在计时器的1分15秒内(包含预浸泡)注入的水总重量达到300g 2、在接下来的30秒内注入100g水,这个阶段要做的就是保持慢速注水,也可以停顿分次注水,直到注满100g
此时看下图

最后一个注水阶段之后用勺子进行搅拌,再等水下去一些之后,再进行一次摇晃,下去多少呢?你自己看着办

在实操的末尾詹姆斯霍夫曼提出了一点“有违常理”的论点:
以往我们手冲要求的不要冲到滤纸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他做过实验了,如果整场只冲滤纸的话,反而流速会过慢,影响萃取的过程,多次实验之后,冲滤纸边缘反而时间是最长的,而且过萃了
此处我认为这和实验的手法也是有关系的,正常萃取情况下的水流状态和试验性的故意只冲边缘必定存在差异,我也曾做过相关的实验,我的结论是“即使不冲到边缘,也不能保证均匀萃取”
此处建议大家多多实验
最后还有一个关于调节研磨度的参考做法:

这个思路可以参考,但是最后一句话我认为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咖啡豆适合表现方式肯定会有一些差异,通过过萃的把控,只能把控到正好不过萃而已,那时候的味道一定是很好喝吗?我认为还是不一定。

当然詹姆斯也说了这句,一杯咖啡最后的呈现是无数变量结合之后产生的结果,在镜头里的最终呈现结果是詹姆斯觉得好的,对屏幕前的你来说还是不一定的,还有一个最大的变量没考虑,就是你的喜好
当然啦,无论如何,希望这个视频和我的想法能够给你一些帮助和启发。
现在是晚上1:19分,码了这么多字之后我也忍不住心头de激动跑去厨房做了一杯

用了tds35的水,一样树脂滤杯,30g粉,500g水(这里发现一个问题,詹姆斯视频里面只讲了前面的400g水,最后100g神秘失踪,我默认和他的最后100g同样的冲法)整个冲煮时间会拖到3分钟左右,今天用的是一只中浅烘焙的肯尼亚,智能热水吧转到手冲壶中的热水
口感评测:原以为过萃味道会十分明显,实际在整个口感的尾端,有轻微过萃的感觉,感觉整杯的浓度还是偏淡的,早上手冲过这只豆子,风味表现上不如正常冲煮,浓郁的果酸并没有发挥出来。温一点之后,aftertaste明显变苦,类似药丸的残留苦味,酸味变强,但强度可能稍微高了点。
原因分析:预估高温时候就应该过萃明显,这点没有达到的话原因可能有1、我的智能水吧的温度可能欺骗了我,决定明天测一下我的智能水吧的温度准不准 2、可能我这只豆子放的时间稍长,明天更换一只新鲜一些的豆子再试试 3、非特征风味的其它味觉感受降低了原本风味带来的味觉感受,大概就是风味还是那么多,只不过别的东西多了影响了我对风味的感受。 4、我的水不得劲
当然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残留在边缘的细粉会有“通道”,弧度正好和v60滤杯的凸线吻合,那么应该就是这些区域水流比较活跃,细粉无法在滤纸上附着,这里的水除了重力下沉之外,渗透到滤纸滤杯的缝隙肯定是有的,但这个变量是否能够影响到整体的时间和口感,有待进一步实验确认。
建议大家尝试这个做法,也可以尝试一下一人份的做法,大半夜的我搞了两人份肯定是喝不完的,调节研磨度的办法对于很多新手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