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Fi随聊第69期】SONY ZX100与A15,以及随身DAP前景的随想


其实之前在写pico那篇的时候,也有在思考我从几年前入坑到现在这段时间里的低价位播放器的变化。而且比较巧合的是,我玩的时间刚好涵盖了从千元国砖崛起到现在基本完全消亡这个时间段,虽然会感觉还是有点可惜,不过其实经历这么一段时间还是挺有意思的。

今天拿来讲的就是我入坑时期索尼的中低端产品NWZ-A15,NM-ZX100。
a15于2014年上市,zx100在其后一年上市。前者有很多颜色可以选择,后者仅提供一种配色。外观方面,a15面板部分应该是采用了镁铝合金的材质,很轻便,塑料感也很强,背板则是完全的塑料。而zx100则是七系铝的主体框架,背板一块比较细腻的橡胶制仿皮贴皮,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而且做工也非常精致。

两者采用了相似的操作系统,仅首页ui不同,两者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主动关机方式,power off也只是休眠,使用任意按键时会立刻唤醒,放置超过24小时没有任何操作才会自动关机。操作逻辑非常简洁和直白,a15自带16g存储空间,支持最高64g tf卡拓展,zx100内部储存空间为128g,支持最高128g tf卡拓展。续航时间方面,a15在flac和mp3混播的情况下在50小时以上,zx100在wav,flac和mp3混播的情况下可以达到70甚至80小时的续航。基本是半个月一充这么一个情况。
a15和zx100都是walkman独有的usb 2.0接口传输速度方面,a15下行速度为18m/s左右,而且速度相当平稳,上行则是4-5m/s的样子。zx100上行速度在9m/s左右,下行速度却只有6m/s。
抛开声音仅谈使用体验的话,可以说是,毫无悬念的可以打满分,续航和操作是当之无愧的一梯队,使用上唯一的缺点就是接口和传输速度的问题。


声音方面,耳塞选用了gy05s,me100ltd以及ex90。因为这俩播放器都小水管,我也不拿大耳刺激他们了。
首先是这两台都有很重的可闻底噪,大抵是a15底噪重于zx100重于现在大部分的手机/转接线。a15解析中下游水准,总体声音偏亮,动态与瞬态表现一般,声场极小,基本上声音是缩作一团的样子,中下盘有很重的染色。人声齿音控制一般,总体声音有比较明显的颗粒感。
a15总体的声音素质在当时那会也没有多大的优势,比起同期iPhone之类的可能还要差一些,然后比较侧重流行的染色。总体的定位也更贴近于一款功能多样操作舒服的普通的音乐播放器而不是声音为重的“hifi播放器”。更适用于学生及一些年轻人日用或者通勤用图个方便,至于声音其实并不重要。
zx100相较于a15的素质提升就相当的明显,总体声音更加充沛有密度,低频更加圆润,但中上盘有些干和细,大致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声音分布声场,动态以及解析和a15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驱动力方面,zx100虽然和a15都是小水管,不过zx100推力优势更多,而且在驱动低阻耳塞时有着很惊喜的控制力,包括像驱动ex90这样的耳塞时,居然还有模有样的,ex90在表演弦乐时的纤细和线条感很好的体现出来了,这点倒是我很少能在现在的一些前端上看到的。

相较于同期的zx1/zx2而言,zx100有更加吸引人的声音密度和素质表现,且抱有更低的售价,一时也显得算是有那么些“性价比”。但比起同期的l3pro以及m5来说,声音调教水平还是差了些。当年的发售价为3299,纵观来看其实表现并不尽人意,不过放在当时的索尼前端来说,倒也不算那么丢人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后面的升级款zx300的发售价便宜了很多,改了操作系统续航和操作变差+多了个平衡口,相较于zx100来说则显得诚意更足,但其实单端口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2333333333,不过现在也是墙倒众人推的状态。

评价大概就这些,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考虑的是声音优先,那么以上两个玩意属于无论在哪个时候都不推荐一手选购的东西。
好了这期就这么多内容了,其实这俩玩意对我而言怀念过去的意义更多一些,zx100在我手上服役也超过四五个年头了23333。
然后有什么想问的想聊的欢迎加群:602700938


评价部分就这么多,现在是闲聊time。
也就是标题的后半截。
随身dap其实在整个“发烧”的历史里面获得属于他自己的角色我觉得是从ipod classic开始的,然后各方的混战和随身dap渐趋前线则是从hm801和c4开始,所以到现在的话,其实也就二十年不到的岁月。其核心其实就是数字音频,改变了很多人日常欣赏音乐的方式,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演变,以及和各类科技新概念交融碰撞blahblahblah。
随身dap相较于一些体积更大的一些台式设备而言,最大的优势和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我觉得就是前两个字,你可以很轻松的随身携带他,即开即用。那么“烧友”所青睐的随身dap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项元素,我觉得是声音水平,也就是音质。

一个便于携带且声高保真或者说音水平比较高的播放设备,这就是一台“hifi”播放器。
其实这就是一个很朴素简单的一个需求,但也不乏很多的用户,“hifi播放器”的需求量之大也足以支撑了现在好几家播放器厂商经久不衰。
不过其实我觉得,随身dap的发展和前景,尤其是国内的变化是没那么理想的。在我眼里随身dap的市场需求不会在短时间内消亡,但中低端的播放器会越来越少见。
强大的珠三角供应链保证了高精尖的生产制造能够通过较于海外环境更低的成本来达成,这就导致了国厂的生产制造成本更加可控,可以通过比较低的成本做出对得起消费者的产品,同时价格不会过于浮夸,这就造就了我们意识中的国产机“性价比”优势。与此同时,国内玩家尤其是具有消费力的玩家对于“hifi播放器”的需求看起来一直是有增无减的。外加国内厂商积极参加展会,和烧友或者说潜在用户的交流机会不少。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可以使得中低端播放器市场繁荣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实际上,也就维持了差不多五六年的时光,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千元内和两千元内综合素质出众的播放器,在一些优质解码耳放转接线出现前就已经完全消失了,包括后续的一些中端价位播放器的企划,也基本没影。我个人其实觉得是,更多的有能力买单的人慢慢清楚了自己的需求,或者说,支持曾经的低端价位播放器的,其实并不是所谓的声音表现。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千元播放器的变迁。
以前我刚入坑那会,就其实总有那么一些人想去购买一个千元播放器,那会一千块能买的前端,就是索尼a15/17以及后来的25/27。到后面有所变化的时候是因为山灵m1的面世,以一个低于一千块的价格做出来了一个声音调教水平和一些音频处理得不错的手机持平的玩意,几乎可以说是带有一点点开创性质的。到之后不久的凯音n3以及m2s的抗衡,其实就体现出了一些问题的。
n3的声音素质水平毫无疑问的较于m2s来说要更优秀,唯一的劣势可能就是外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n3其实我一直都认为是一个定位和表现很合理的新人敲门“砖”。不过实际的市场表现呢?
n3惨败于m2s。n3以他自身的经历很好的诠释了“叫好不叫座”这么几个字。

以前其实我是怎么着都想不明白这个事情,现在想想,还真有可能是颜值吃了亏,就算是二选一的盲狙我觉得应该大部分人会选择m2s。同期的这俩玩意的线下试听机会也是相当的,同时口碑差异也是相当明确的,可偏偏就是m2s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功,n3的售价一减再减也没能换出来多么辉煌的销售成绩。所以现在想想,我觉得可能更多人去购买这个价位的播放器,其实需求真的不见得就是真的想去获得一个优质的音乐播放器。
包括a25之后的a系列声音超级降级,也没有拦截a系列在国内的优秀销量。所以我觉得有能力去掏腰包的人们对于这么个价位的播放器其实并没有什么很强烈的需求。千元播放器普遍和手机拉不开什么差距,因为不能用手机所以才有这个需求的,大部分也都是基本没能力掏腰包的学生党。

咱们“理论上”说的都比较美好,不过实际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回到刚刚我们概括的“hifi播放器”的大致定义。方便好使,声音不错。其实你仔细想想,方便好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难道有比手机更方便好使的东西吗?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hifi”转接线的市场越来越热门,从魅族到旷世到达音科,很多涉及和不涉及这个圈子的厂家出于各种原因都在投资生产小尾巴。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很不错的产品。就算不去多花千把块钱,也可以在不增加背包负担的同时,获得比较可观的提升。所以实际上我认为中低端的随身dap的价值,会渐渐的被这类小插件取缔。
而剩下的就是,消费能力极度有限的用户以及有一定消费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用户,也就是对中低端前端有切实需求的人和在便携设备上追求更优秀声音表现的人。而仅凭前者是比较难去维持这么一个产业链的,所以大部分厂家都选择了后者。同样是赚少部分人的钱,搁我我当然选择利润率相对更高的产品去做营销。所以我觉得未来随身dap会越来越趋向于更高的价位。

随身dap尤其是高端随身dap其实我觉得它的意义并不全是日常24小时揣身上用,毕竟身上多揣一块砖还是麻烦。那天和我的一个朋友也聊了下这个话题,其实我们都觉得这么个东西,他是给那些经常出门在外的人,偶尔停脚了想去享受音乐了,这个时候可以从包里掏这么个玩意出来玩。所以其实花这个钱,也更多的是看个人的判断以及价值权衡。

总得来说我觉得更多人越来越清楚自己的需求,抑或是说市场的营销在推动个人去意识自己的需求(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都算一个好的征兆。不过,低端随身dap市场的消亡在我这个角度上而言还是有些可惜的,不过想想可能是怀旧作祟吧233333333。
横想竖想都觉得如果ipc出二了估计就没这么多破事了。
尾声:
其实当时在写pico的时候都一直在想,随身dap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后面想想,其实归根结底都是需求大同小异,消费能力差异导致了更多乱七八糟的毛病出现。反正到头来,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果然才是最重要的2333。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