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到桥头不一定直

但是不一定要走那座桥。绕个远路,依旧可以到达罗马。
这便是整部剧所有故事的核心。苦难永远都会有,也会一直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即使如此,人依然要往前行进。这并不是正能量或鸡汤之类的言论,而是一个对现实的简单描述。
你始终要背负着一切,然后往前行走。
对这个“条条大路通罗马”描写地最为显著的,是第四集。
在这个故事中,身为旁观者的租赁大叔,见证的,是人身上谁也无法避免的苦——迟早会死亡带来的痛苦。在这个故事之中,可以说人人都会到的罗马,便是死亡本身。这听起来简直是个黑色笑话,但这依旧是对现实最简单直接的描述。即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死亡,但依旧要背负着这种注定的命运,然后往前行走。
这是人生最根本的内容。你并不需要正能量之类的说法,然后才能面对这一现实。
实际上,每个人都已经在面对这个现实了。只是看个人是否欺骗自己而已。
由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中年的废柴大叔。因为在人生的领域里,中年人,便是灿烂已经远去,不得不感受死亡的寒意的这一类人群。
再加上古泷兄弟这两个无业游民的身份,他们简直是社会最佳的观察者。因为距离舞台极度地边缘,并不像小孩子与老人那样需要看护,又不像青少年那样盛开,所以被社会忽视的他们,更能全面地看待人世间的苦难。
这是我最佩服这部剧的创作者的地方。
而以上所说的这些,也是为什么这部剧专门描写苦难,最后却不会给人太大压力,反而能给人一些温暖的原因。(实际上,它给了我很多的温暖。)
由两个本身经历坎坷的中年大叔旁观的苦难,它失去了那让人恐惧的外壳。因为不少观众可能没有意识到,古泷兄弟本身遭遇的苦难要比大部分人更重。
他们在悄然无声中,背上了所有的苦难,支撑到了现在。然后还能成为租赁大叔,去帮助别人。
这其实需要巨大的力量。
(虽然一路也有在抱怨啦。)
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故事中的第一层意思。

而在古泷三兄妹的故事中,这句话其实还被赋予了另一层意思:
即人们可以创造出罗马,建造出专属于自己的所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人与人的连接,创造出有归属感的存在。而这份存在,也是人生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罗马,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人们从起点出发,古泷三兄妹从家里出发,然后去世界闯荡,遭遇一身苦难,却依然能继续前行的原因,便是他们明白自己还有能回去的地方。也就是不管在外面经历了什么,最后总有一个地方是属于自己的,有人会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拥有这样的底气,用心理学里的话来说就是,心里住进了一个能够无条件爱自己的人,遭遇苦难的人才能背负着这些继续往前走。
一个人如果真心感到无路可退,TA多半只会停在原地而已。破釜沉舟从来都只是神话,人如果没有能够回去的地方,那TA便总是只能混吃等死。
因为勇气总是稀缺的,而这份稀缺的勇气也总是来源于每个人心中的罗马。
项羽如果没有能够回去的家乡,他也不会选择破釜沉舟。这是许多人所忽略的。
即使他最后也因为不相信江东的父老会无条件接纳他,而在河边自刎了。
这也是古泷三兄妹为什么能在最后发生变化,能够勇于踏出家门的原因。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们重新创建起了自己的罗马。一路和二路了解了各自当年没有言说出来的秘密,明白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苦衷和需要独自应对的苦难,而小五通过另外一条路线,找到了和古泷两兄弟的连接,即使两兄弟依旧要瞒着她,不能告诉她父亲的真实身份。但通过互相的扶助与关键时刻的接纳,他们建构起了一个温暖的归属地。这便是许多人在最后的一集,感到心底产生许多失落的原因——因为他们在这段时间创造了一个自己能够回去的地方,而现在,他们也要因为罗马的存在,而能够安心出航了。
既温暖,又失落,这便是家人的感受。
我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心里有蛮多感慨的,最多的是对创作者温情的感谢。不管是编剧野木亚纪子阿姨,还是导演山川敦弘,我喜欢TA们在这部剧里对人们切实的关心。
与其在苦难里哭天喊地,不如去创建属于自己的罗马。我也希望人们都能够实现这一点。
祝大家都能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