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恐青年春节保命指南

2022-07-21 18:28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春节时,虽说有个长假很爽——可以睡到日晒三竿,吃到腰圆肚肥。但想到要去各亲戚家拜年,被一年到头见不着两回的三姑六婶们,以关切之名问东问西,脑壳瞬间觉得沉重无比。


找到工作了吗?赚了多少?买房了吗?结婚了吗?什么时候生二胎?这突如其来的致命拷问,对于动不动就宣扬自己社恐的年轻人,足矣让他们体会到什么叫人间不值得。


                       



说实话,作为一名当代年轻人,对以下「社恐」情景想必不会感到陌生:

 

电话响起,心跳加速,需要边做心理建设边祈祷对方挂断,只求所有交流都能线上解决;家里来亲戚,打招呼后飞速躲进房间,多聊两句都duck不必;为了躲避和“熟人”展开交流,绕路走开或者低头玩手机都是必备社交技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对4000多名18~35岁年轻人调研发现,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他们生性腼腆,不善社交。在陌生人面前处于心跳和紧张之中,他们会害怕聚会,害怕人多。


而大过年亲戚的「灵魂拷问」,则让社恐青年感到加倍害怕。


上海彩虹合唱团就创作过一首《春节自救指南》,讽刺了父母逼婚、亲戚围堵、各种攀比的春节顽疾。虽然有时我们能假装镇定,勉强「对答如流」。但是这种程度的尬聊,也足矣让我们的「社交恐惧症」发作,只想跑路。

 


就像“谈毒性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一样,谈社恐不谈程度也是耍流氓。对于玩梗的网友们,社恐更像是一个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用来展现自己内心且不喜社交的那一面。他们带有对社交的恐惧,但大多没有达到焦虑症的程度。

 

对于真正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我有社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玩笑,而是一种需要被认真对待的精神障碍。

 

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以社交场合中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为特征的焦虑症。社交焦虑的核心恐惧是来自他人的批判,这其中包括了评价、审查、批评、拒绝、尴尬。对于社交焦虑的人来说,也许单单去想象社交的画面都能让他们产生焦虑。

 

社交焦虑障碍常常与其他疾病共病,尤其情绪障碍多见,发生抑郁障碍的风险较常人增加3-6倍。





内向,也是外界对社交恐惧最常见的误解。从表面上看,社交焦虑和内向似乎非常相似。但是实际上这两种体验并不是一回事。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你很可能:

- 会倾听;

- 在作出决定前仔细考虑;

- 不喜欢对抗;

- 更喜欢通过写作或艺术来分享感受和想法。


内向和社交焦虑有一个主要区别:内向是一种人格特质,而不是一种心理健康状况。但两者并不是毫无关联,研究表明,社交焦虑在可能内向的人中更常见。


人格特质中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变量会带来社交焦虑。比如如果你更认真(conscientious),你可能会因为漏掉重要细节或给人不可靠的印象感到焦虑。



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期和场合,内向的我们也免不了产生一定的社交焦虑,担心自己出糗:陌生人可能就罢了,亲戚会一直来往的,如果我在他们面前说错话,那不是完蛋了?


对于这类想法,我们也不用过于忧虑,经历一些社交带来的焦虑是正常的,甚至也是有益的,可以使我们对他人保持谦卑和敏感,在交往中把姿态放低。


从根本上来说,内向意味着你会因为过多的社交活动而感到筋疲力尽,需要花时间独处给自己来恢复精力。但并不会过度放大外在评价,也不会影响与人正常的交流互动。



每个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都会有略微不同的症状,这取决于他们的焦虑程度。


而作为社交焦虑障碍的人也许会:


- 经常担心自己在公众面前出丑。在出席社交活动的前几天,就可能会感到焦虑或害怕。在公开场合上,焦虑变得压倒一切;

- 可能会有类似于惊恐发作的身体反应。剧烈的脸红、颤抖、心悸和胃部不适尤为常见;

- 过度关注自己在社交场合出差错的场景,比如走路、说话、咀嚼的仪态,对自己的举止非常挑剔。


与任何焦虑障碍或其他心理健康障碍一样,社交焦虑症只能由训练有素的精神科医生诊断。


那什么时候需要专业人士的干预呢?当社交焦虑不仅影响你的春节假期,还对正常生活造成阻碍了,那就需要寻求专业帮助来介入。





回过来说,大部分网友并不是真的社恐患者,而是表达在社交中不自在的状态。在这个逃无可逃的春节,我们总会遇到无法回避的交流,“社恐”症状多少都会发作。


面对走街串巷的亲戚朋友,我们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尝试一下练习人际交往。


招式一:先下手为强


主动问问题,可以避免亲戚问出奇葩问题,导致自己无法回答的尴尬场面。


哈佛商学院博士生Karen Huang和同事们发现,你在谈话中向某人提出的问题能可靠地预测他们在谈话后有多喜欢你。


在一系列关于人际互动的研究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一个人与他们交谈15分钟。他们让每组中的一个人提出许多问题(至少9个)或几个问题(不超过4个)。结果发现,问更多问题,特别是后续问题的人被认为更讨人喜欢,因为提问会让人们感觉到自己在被关注。


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若能先声夺人,先下手为强,促进对方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尬聊」的机率就会低很多。



招式二:做一个聪明的倾听者


除了提问引导亲友发言,让他们感到被仔细倾听,你对他们说的话感兴趣也是一个方法。很多人认为倾听是一种“被动行为”,不需要做什么,实际上好的倾听也需要有所行动。


当我们倾听时给对方反馈时,可以传递出对应的信息,无论是眼神的接触,还是点头,亦或是简单的“嗯嗯”,都能告诉对方“你的想法很重要,我在听”。


《社会心理学与人格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简短的“了解”式互动可以促进大脑的执行功能,这是一种让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计划、优先安排和组织的心理过程。


时刻注意将广场舞、退休金、婆媳关系、二胎这些敏感的话题抛给对方,让叔叔阿姨们炫耀或者吐槽一下,激起他们的表达欲,增强互动。当你在认真倾听的时候,对方也会感到被尊重。


招式三:温和坚定的拒绝


“怎么还不找对象啊?再不找对象就来不及了啊”


面对亲戚朋友越界的问题,这时我们可能会想,亲戚也并不是给你难堪,确实不太熟悉没话题,又想寒暄几句,所以产生这种分分钟把天聊死的尴尬场面。


直接回怼或许是不合适的,毕竟沾亲带故。东亚的文化中往往会鼓励巧妙避开的方式来化解,但我们也要知道不真正的表达拒绝,对方可能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越界了。


这时我们可以温和、真诚地告诉对方,完全明白他的关心,但我的人生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


树立边界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也要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



其实没有人生下来就八面玲珑,社交也可以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情。希望大家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社交能力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学会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如何找到自己舒服的状态。


最后给朋友们拜个早年,祝各位春节过得开心幸福!

社恐青年春节保命指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