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创造】重点/根源/正向路径逆向坑,元素+组合/本质库~
上篇验证了努力和笨功夫的规律,其实规律就是说结果表现的常规曲线,努力朝向实力,笨功夫朝向技能
那checklist其实是方法执行的步骤,主体是学习的话,加上对象比较完整,课程/视频/公众号/读书/娱乐等学习checklist,自己学习的对象目前就是这些了。。。但checklist已经是学以致用的最后一步了,所以,好像是哪里有问题。。。
那还是从头开始吧,学习、讲述、迁移、checklist,学习本身学什么,认知,方法模型,规律,本质,根源,定义,框架
然后能够讲,能够迁移使用,能够用流程规范、正确全面的使用
好像哪里不太对。。。
这个checklist我是怎么得出来的,哦,从成就公式的聪明的办法的课程内容里化用出来的
但是,发展中的重点问题重要事项,如何去解决问题达成事项,正向的本质和达成路径,逆向的坑和导致失败的姿势,如何避免掉坑和失败,这些一看就非常的智慧,这几点之间有次序和元素关系,逻辑完美
来应用一下吧

起明课程里的学习思考
比如职场发展中,最重要的是能力的成长,那能力结构是三大类七细类八段位解构,段位表,正向每个能力是什么如何达成,哪些问题会导致能力达不成继而导致彼得原理,如何避免掉坑
在比如个人发展里,非常重要的资源是时间,但时间管理这个综合能力记得是没有正向详细路径的,但各种错误认知会导致掉坑——是不是这个checklist自己要去搞一下。。。

公众号的学习思考
这个主要就是bethebeauty了。。。目前只关注这一个了,其实她每次的主题是娱乐圈美商或情商热点,这些结果背后的原因结构,正确的做法和错误的做法比对,最后给出建议
这个以具体的事情来讲,就不是发展这个主题的逻辑延展,所以自己如果真的做梳理的话,就要定发展主题,然后去搜集其重点问题,然后这些问题的正向和逆向点,做个完整方案——今天早上新关注了一个up主,15年广告营销从业,感觉分析的还挺深刻的,小红shu现在做带货的方向就是完整的解决方案
其实搜集组合做完整问题解决方案,起明课程的升级也是这个方向,我早期也是往这个方向建议的,卖课改为卖解决方案
其实这都是符合人性的趋易避难,大家只想直接解决问题
散点学习看看是不是集中讲了一个事情/一种问题的全部元素——这个也是创造事物/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下面的创作就是学习的一种应用啊

那再到读书学习,其实现在也就一本书——【不羁的灵魂】,这本书有体系吗?很遗憾之前读书的时候是没用这种思路来读的,所以,真的是读了很多遍就只抽了个四不原则,后来并到情绪解决的归因清单中了
关于学习呢,有个问题想要探讨下,在【不羁的灵魂】无数次学习之后,我居然变成了个吐槽者。。。这是怎么回事,是因为我走到落地环节了么,然后发现讲的非常不落地?或者说发现了方法的应用背景不接地气?所以很难直接拿来学和用。。。
我不希望自己成为吐槽型的,希望自己能比较客观的,哦,就像学习checklist那样,事物的重点有哪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正向解决方案,逆向思维下有哪些坑和失败点
作者给的方法如果落地性不强,为什么,肯定是背景、要求的认知、理解、决策格局、动力层太高,那对自己来说怎么调整才能用,就这种客观但不要情绪就好了
真正自己的认知结构建起来后,读书才可能快速吸收,个人觉得很多读书会都只是走到学以致用的第二层,笔记了,然后讲一下自己理解的这本书——其实就是我之前写学习笔记的程度。。。至于迁移应用,变成指导行动的checklist,这是很少的

解构菜式/小说/课程创作的原则——元思维的checklist
学习有对象,解构也有对象,先从叶教的解构菜谱来迁移,其实解构的结果是创作菜式的原则
原则就是元思维吗?直击本质里面,事物的定义、现象的本质,问题的根源,这些属于真知层,还是洞见层,再往下才是元认知层

我曾经烧脑的抽叶教的成长公式课程逻辑,抽了有五层吧,最后也是抽出了:表里,整体局部,理论实践,对错
其实感觉跟菜式创作的反差、对冲有点相似,当然其实差远了,因为元素和元素组合才是原则,而元只是把组合方式再说了一下
我的抽课程逻辑的确是有组合方式,但是,元素是啥?不知道
还是用学习checklist:事物和发展的重点问题,问题的根源,正向的解决方案,逆向思维坑和失败点,如何避免
这样抽出来的元。。。是阴阳?^_^

那用学习checklist来理解下自己当初抽的逻辑吧,事物和发展是表面是整体,而重点和根源是里,每个里属于局部也是理论,正向的解决是实践和对,逆向的解决是实践和错
所以,自己抽的逻辑其实不好用,元素是什么,是事情、重点问题、达成方案、坑和失败
所以,在菜谱案例里面,重点问题是食材和做法,食材分类多,做法分类也多,抽成组合反差对冲固然是一种方案,但同类型口感叠加也是方案啊——可能有点腻就是了,但什么是坑和失败点也没有,所以,这种元就有点草。。。因为能用来创作菜式,却不能保证创出成功的菜式,也不能保证创出全面的菜式
成和败,全和偏,因为我们不是要做事,而是要做成事,或者全面的做事?

解构元思维的本质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甚至可以说是学习的最高形式,但这,首先,如果最后形成的是元认知,那么本身这个过程就需要十几二十年的——谁能轻易到元认知级别呢?
叶教在创青二的课程中发明了知行合一级,是的,整合发明吧,谁不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发明的呢,没有人从0开始发明。。。当初在学青一课程的时候,叶教是说元认知的是无法批量培养的,但青二的时候他发现可能可以培养,因为有模拟器和原则清单出来了
但是现在,他肯定是通过实践明白了,还是别先要求大家学到真知级了,还是直接给理解决策,让大家去行动吧,之前是希望大家笨功夫自己跑出来真知到复盘,但现在直接给认知理解决策,只需要执行然后复盘——这样能复盘吗?不能就再找起明好了,黏度还++

所以这个解构思路可以怎么用呢,解构不出来元思维,解构个真知思维也可以啊
像bethebeauty的公众号,她就是通过正反面的案例+学过的思维模型,来解构表象下面的实质
事物的定义,现象的本质,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是真知内容,那不就都可以用解构来得出假设,再同类延展验证假设么,最后总是能逼近真知的
不过事物的元素和元素的组合是好抽一点,所以实物的定义其实还好
但是抽象事物呢?本来就是抽象,怎么知道元素和元素组合,比如阴和阳其实是一堆实物里面抽象出来的——抽象思维真的太高端了

那现象呢,现象的本质是没法通过现象本身来分析的,比如海市蜃楼,个人觉得海市蜃楼绝对是通过其他人造类似景象得出了理论,然后再理论的应用背景各种实际延展,再理解海市蜃楼的
所以说这本质层就必须站在居然的肩膀上了

而问题的根源呢,也是没法通过问题本身来分析的,比如海上航行的坏血病为什么橙子能解决,其实本质是维生素,但这个也是要科学家们来做的
所以,忽然理解了芒格和叶教说的多学科思维,因为理解现象的本质、问题的根源,并且迁移思考应用,先人们做了很多成功的探索并且有结论了,我们如果因为没有学习而不知道,那就无法应用来面对自己遇到的事物、现象和问题,白白的卡在那里——缺乏这些真知就是没法解决的

所以,创造吗,需要真知、洞见甚至元认知,但是我们也无法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个层,但其实能从同类型的多个事物中解构出组合的本质,然后元素的本质也理解下,就可以延展出许多同类型的元素,元素、组合本质都有了,运用排列组合的原则,那还不是想创造出多少就创造多少?
所以嘛,我还是要去解构小说的^_^但这个活可以慢慢干^_^
然后呢,关于理解现象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这个,就要去建立库啦!!同类现象合并,本质的表象铺陈开——这不就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么,同类根源合并,问题铺陈开——这不就是迁移应用么
有趣,非常有趣呀^_^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