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直播与带货——小农小市民思维下的出版业直播现状

文/杜辉
无意间刷到某出版专业微信公号的直播。进入直播间,头十秒还是以学习、好奇的心态去观看,再过十秒便发现了问题,变成了挑毛病、看缺点的批判性观看。后来为了研究问题,又进进出出几次,但每次停留都是几秒到十几秒,次次都能发现新问题。总体来说直播缺少节奏感与销售技巧,带货商品介绍不到位,卖点不突出。整个直播现场留不住观众,让人很难耐心看下去。
公号是出版专业知名度很高的号,做直播的是行业风头正盛的某出版公司的编辑,凑合算专业人吆喝专业事。但行业公号的粉丝主要是从业者,并不一定是读者、消费者,所以直播账号就不是最优选择。直播间流量不算大(我进入的时候仅累计近五百),两个女编辑在那里自说自话,看得出是很努力的在找感觉,但效果并不好。业余感十足,明显是赶鸭子上架,为直播而直播。
这事咱就以鸡蛋里挑骨头的视角来分析分析。当然不是贬低谁,因为我本人也录视频,发现的这些问题自己也有。虽然也有所意识,但限于自身条件、水平,也很难改变。一个人的语言风格、表述方式来源于性格、环境、家庭、人生经历、学习经历等等,是多种因素叠加所塑造出的。有些人也许先天不足,但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也许能有改变,但大部分人就算经过刻意锻炼,提升空间也是有限。
先说问题。1. 语言表述啰嗦,不够精炼。说话节奏慢、没重点,让观众不知所云。2. 以编辑工作视角解说图书,自嗨自说。卖点、痛点提炼错误,抓不住产品卖点、消费者需求点。3. 非专业人勉强做专业事,没有技巧,太过业余,纯粹打酱油充数。主播缺少个体风格、魅力。
逐条分析。首先,大家看直播和短视频都是快进快出,少有人有耐心正常倍速耐心看完整视频。这就要求短视频也好,直播也罢,在开始的3~5秒就能吸引人,再多不能超过10秒,就必须抓住观众眼球。在这10秒之内,你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快的语速,抓住消费者痛点、需求,把眼球留住,引起消费者兴趣。如果到10秒了你还没有吸引人的点,那人家就关了、退了,也就没有后续的销售机会了。如果主播语言啰嗦、语速慢、叙述节奏慢,那你还没把内容展开,观众已经耐不住性子退出了。但语言简洁、表达快速,这就需要主播头脑清晰、逻辑严谨、口齿清晰。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功课,进行训练,且有表达的欲望与天赋,不是随便找个员工就能做的。
其次,既然是以销售带货为目的,那主播或者编辑、策划就需要把图书的卖点提炼到位,抓住消费者痛点、需求,组织语言,介绍产品卖点。编辑做主播很大一个缺点就是以编辑及编辑工作的视角去介绍产品。比如说这本书这段有趣,那个章节有意思。作为编辑你是看过书稿知道内容,但消费者书还没买,那知道什么有意思什么没意思。你要能用几句话把包袱抖出来也行,但能做到这点,去德云社不香嘛,还做编辑干嘛。还比如介绍图书封面装帧、工艺的,这个真没人会关注。作为消费者我看着这书舒服、顺眼、清楚就可以了,你用的什么纸,做了什么工艺,我一不懂,二也不关心。你对个孩子介绍厨具,你对个男士介绍妇女用品有意义嘛?就算你介绍的再好再到位,但都是对方不关心的话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都是以编辑自己的视角去说,但你现在要做的是把产品推介给消费者,不是和作者、和同行交流。
这个就是非专业、非销售人员的工作视角和个人爱好所造成的认知局限性,想改变、有所突破太难。每个人只能表述自己喜欢和认知的事物,人肯定无法做认知以外的事情,更不要说解释说明。编辑做书,很多时候有个人兴趣、爱好在里边,但这只是你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是产品的卖点。消费者买这书干嘛?为什么买?要把这些想明白,说明白,才能把产品推销出去。做直播带货,卖货是第一位,不是秀你的文化情怀和爱好。
传统纸媒市场越做越差,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在策划、营销、编辑环节,大部分人就没想明白产品要卖给谁。所谓的受众是大众读者就等于没有读者,你要把你的消费群体局限到很细的范围,才能有效设计、包装、销售图书。许多小众、专业图书,反而万八千册就出卖去了,是因为他们把消费群体锁定的很精确。全国有十万人是消费群体,让他们知道有这产品,再把产品介绍清楚,那自然会有一定比例的消费者购买。但如果你觉得你的产品谁都可以买,那其实谁都不会买。抓住消费者痛点、需求点,精准提炼卖点,并清晰、有效、有情绪的表述出来,这是直播的关键能力点。
最次,很多出版机构鼓励编辑去做直播。但编辑真的适合做嘛?真的有这个能力做嘛?很多编辑本身就性格内向,你让她去直播已经是强人所难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擅长的事物,你让一个人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意义有多大?况且就算这个编辑性格开朗,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那他的直播技能、带过效果能有多好?真有这天赋,人家还给你做编辑干嘛?和银子有仇嘛?大家看看各平台图书类产品的头部主播,有几个是还做出版、还做编辑的?所以要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当然这就涉及到费用,也就是大部分出版机构玩不起的关键因素。
既然不是专业主播,都是兼职、客串,自然也就谈不上人设了,所以主播缺少个性、个人魅力也就再正常不过。这在直播中也能看出来,主播很努力的用假装放松的姿态去直播,但从各种细节都能看出主播的生硬与不自然、表述卡顿,这样能有好效果嘛?没有经过专业的语言、表述训练,以啰嗦、缺重点、慢节奏的语言去推介产品,直播变得乏味,缺少观赏性,您自己看这样的直播,会被吸引并购物嘛。也许你的产品是很好的,但没有做到请客入门,留客关注,那再好的产品也不会被顾客看到,自然不会有销售的机会。
让员工凑数做低效、业余的直播带货,其背后的逻辑是出版机构的老板、经营者并没有真正理解直播、短视频经济的本质、规律、规则。只是看到别人用这个平台、媒介赚了钱、卖了货,所以自己也要试试。觉得这事很容易,不就找人在镜头前絮叨逗贫嘛?那自己随便找两人也可以去做、去赚钱。但每个行业能赚钱的都是少数,而且成功者、发财者在背后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学习、研究,都是成功是用一定试错成本堆出来的。真能随随便便成功,那凭什么轮到你成功,而不是路人甲乙丙丁?
既想通过新渠道、新平台赚钱,但又舍不得拿真金白银(投入几万几十万那真不交钱,就算几百万几千万也不过仅是走向成功的垫脚砖)投资、冒险、试错。自己没这本事赚这份钱,别人帮着赚钱了又眼红心疼(说人家恶意打折,破坏市场)。这不就是妥妥的小农、小市民思维嘛?这么嘬下去,谁还敢陪出版业玩?
不舍得花钱雇用、培养专业的直播。就算花点硬币雇人,那点钱也养不起、留不住优秀的主播(人火了为啥还陪你玩?你闺女、儿子颜值亮瞎眼嘛?)。然后觉得随便找个编辑、发行去凑数,这样不多发一份工资,还能卖货,免费劳动力用着,多好、多香。但如果随便找个人都能做好,那还要专业主播做什么?那不是人人都是网红了?
一个新事物、一个别人能赚钱的事物,真不是谁都能做,且能做得好的。要不就花钱投入,要不就从自己身上割肉委托给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不想花钱还想吃果,这种小农小市民思想要不得。传统出版走到濒死的悬崖,不正是长期以小农小市民思维做事的恶果?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花钱吧,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