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冯巩的搭档刘伟不顾马季反对坚决移民:我在国外照样吃香
当年,冯巩的搭档刘伟不顾师父反对,坚决要移民出国,马季大怒:“国外谁认识你!”,刘伟却说:“以我的名气,在国外照样吃香。”
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她忽然想入非非:"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些小鸡到市场中去卖。那么这样一年到头,我便可分得很多赏钱,用这些钱足够买一条漂亮的新裙子。圣诞节晚宴上,我穿上漂亮迷人的新裙子,年轻的小伙子们都会向我求婚,而我却要摇摇头拒绝他们。"想到这里,她真的摇起头来,头顶的牛奶倒在地上。她的美妙幻想也随之消失了。
人生于世,脚踏实地是最重要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切勿好高骛远。
如果刘伟也能如这个故事中的姑娘一般,在飘飘然的时候幡然醒悟,或许也不会落得如今这般田地。

在天津出生的刘伟,从小就非常能说会道,在浓厚的社会氛围影响下,刘伟对相声非常感兴趣。初中时他和冯巩同班,两人都喜欢说相声,志同道合的两人于是组成搭档。在初中毕业后,二人就开始四处演出。
只不过虽然两人很有才华,但毕竟年轻,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的表演被相声大师马季看到了,马季觉得二人是可造之材,便双双收入门下,系统性地调教他们。
后来在师傅的引荐下,两人参加了《相声大赛》,凭借作品《八戒贬悟空》成功地在业内有了不小的名气。
当时的相声圈都是在讨论这对有能力的年轻人,凭借着这次机会,两人也被调到了中央广播说唱团,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职业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别看如今冯巩可以说是相声界大咖,但在当年,师傅马季其实更看好刘伟,在相声这一方面,刘伟要比冯巩更有天赋,也更有才华。师傅马季甚至多次表示将来要将自己的衣钵传给刘伟。

对此,刘伟很是高兴,也有些飘飘然。对待训练上也有些漫不经心,而反观冯巩,虽然知道自己天赋不如刘伟,但并没有嫉妒好友,只是更加努力地练习表演。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冯巩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他的成就大家都看在了眼里。
再说回当年刘伟与冯巩的搭档,两人可以说在短短几年内就红遍了大江南北。在一次虎年春晚中,两人结合着时代的精华和新时代的观点,将自己的作品《虎年说虎》带上了舞台。
新颖的相声形式让两人第一次在大众露面就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在传统相声的对比下,两人像是破空而出的“双子星”一般耀眼。各种采访、访谈、比赛现场甚至于央视的节目中也能经常地看见两人的身影。

除了国内,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华人也有非常多人喜欢两人表演,经常邀请两人去演出。
出国演出的次数多了之后,刘伟就有些飘飘然了,他觉得自己在海外也很受欢迎,而且在当年,国外的生活条件确实比国内要好很多,刘伟觉得既然这样,干脆就出国享受生活吧。
于是刘伟向师傅辞行,马季问原因才得知他要出国,要移民去国外。刘伟的移民行为让马季火冒三丈,放着国内大好的相声事业不发展,去给国外洋鬼子说相声,国外那帮人谁懂啊?!到时候哭都找不着北!
可是刘伟不撞南墙不回头。刘伟说:“以我的名气,在国外照样吃香”。他认定在国外一定可以出人头地,而且可以赚得更多。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十分残酷。刘伟在国外的生活并没有他原来想象的那般顺利。
一句外语都不会说的刘伟在国外连正常生活都很困难,而且一直被周围人关照的他在国外没有任何的亲戚朋友。更别提去演出赚钱了,只能坐吃山空,整日无所事事,无奈之下只能落寞地回到了国内。
他以为凭借他的能力,还能够回到曾经的荣光。可殊不知在他抛弃了自己的搭档冯巩后,冯巩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单干,后来遇到了牛群。这两人的组合可以说是在短短几年内就深入人心。此时冯巩的地位水涨船高。

而对于刘伟,很多人都已经淡忘甚至于忘记这个人的存在了。
虽然师傅马季对于这个心爱的弟子的现状于心不忍,也再次提携他,还再次将他送上了春晚的舞台。只不过没有了冯巩的刘伟,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再也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了。
再后来刘伟又被曝出了酒驾以及代言虚假药品的丑闻,更是令他人气跌落到谷底。
时至今日,尽管冯巩牛群已经不再搭档,但人们在提起冯巩的同时,总有人能想起牛群,但却极少有人记得当年冯巩的第一个搭档刘伟了。

朱自清说:“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看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做人要一步一个脚印 ,切忌好高骛远,不注重当下,只会看见远方,最终会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