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整理 | 禁止出境文物之玉器篇

玉琮王

玉琮王,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遗址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内圆外方,中部贯穿,高8.9厘米、直径16.5到17.6厘米,四角施刻神人兽面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综合体量最大、玉质品相最佳、雕琢工艺最为精美的琮,也是良渚玉琮最成熟时期的纹饰最为完备的形象。玉琮在良渚文化时期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和精神信仰。
大玉戈

大玉戈,早商玉质仪仗器,1974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盘龙城李家嘴3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扁长形,青黄色,蛇纹石玉质。长94厘米,援长48.8厘米,整件器物用玉石片仿铜戈式样精心琢磨而成,表面平整光滑,器型体薄而扁,端整大气,玉质精细温润,纹理细致,线条流畅,是目前已知商代最大的一件,被誉为“玉戈之王”。
玉璋

玉璋,商代晚期文物,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通常54.5公分,器身两面线刻有祭祀图案,表现了庄严隆重的祭祀场面,为研究古蜀宗教祭祀礼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刘胜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河北博物院藏,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是我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玉衣。刘胜金缕玉衣,长1.88米,用2498片的玉片和约1100克的金丝制作而成。整件玉衣按照人体结构比例制作,可以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等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彼此分离,犹如制衣工人裁剪缝制的一件衣服。
角形玉杯

角形玉杯,现藏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该玉杯通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青玉质,杯形如兽角,杯底有细软弯转的绳索式尾,缠绕在杯身下部,杯口沿阴刻弦纹一周,杯身以浅浮雕和双钩法饰勾连云纹。器体轻薄,抛光琢制俱佳是我国唯一一件汉代杯形玉器,它用一整块青白玉雕成,中间凿空成犀牛角的形状。
玉龙

玉龙,新石器时代玉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是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此件玉龙雕琢精美,线条圆润流畅,极具动感与张力,被称为“天下第一龙”。
七孔玉刀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长65厘米,最厚0.4厘米。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线的七个圆穿。玉刀两面饰纹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纹图。玉刀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发现,此后的夏商仍有生产,西周已经消失,推测为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仪仗器。此器保存完好,且为迄今所见饰纹最精美者,堪称绝品。
多节活环套练玉佩

多节活环套练玉佩,也叫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玉料呈白色。器由五块玉料琢镂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节十二个活环套练式佩,由十三片镂空的各种形式或图案的玉片及廿四个圆环、半圆环或方扣连接而成。其中有四个活环是用金属榫插接,拆卸之后便成为五块长度不同、环片多少不等的连环玉佩,折叠起来便形成一块玉团状。玉佩两面纹饰相同,皆镂雕加阴线纹琢磨成形态不同的龙、蛇、凤、兽面纹及于其局部饰弦纹、云纹、卧蚕纹、绳索纹、鳞纹等,纹饰起伏自然顺理,琢工精巧细致。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玉链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
皇后之玺

皇后之玺,汉代玉印,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内容:Iron柱
审核: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