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不会爱了?

2020-11-09 19:21 作者:嘉鱼女侠  | 我要投稿

俗话说: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时至今日,所谓“单身”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话题。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单身人口总数早已超过了2亿。换句话说,也就是差不多每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单身汪。


而且这还只是从婚姻的维度来统计的。


倘若从感情的维度来说,恐怕这一“单身指数”会更为惊人。


因为有一些人即使身处婚姻关系之中,其感情状态也未必真的脱离了“单身”。


真正意义上的“单身”,其实并不是有没有结婚、有没有人陪伴,而是有没有“爱”。


如果说孤独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终极归宿,那么爱便是让孤独也变得无比美好的一种神奇的祝福。


即使全世界只剩冬天,爱也会是冬天里最温暖的一把火。


然而尽管“爱”是如此神奇、如此美好,但如今对于很多人来说却似乎越来越无从谈起了。


毕竟当“实际”成为一种默契,“爱”也似乎就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一种可耻的矫情。


就算偶然提及,人们也都早已习惯把它当个笑话,不是趁机嘲笑别人、就是干脆顺带着自嘲一气。


无怪乎坊间常有人笑称:“别谈感情,伤钱。”


而倘若有人冷不丁冒出个“爱”的字眼、或是表现出一番不合于俗的深情,仿佛便立刻有种酸文假醋、惺惺作态、或是动机不良的嫌疑。


于是人们便果真如同某句歌词所唱的那样:“把难言的<爱>都埋入土壤里,袖手旁观着别人尽力撇清自己。”




所以“爱”到底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爱”不是避之如瘟疫、就是视之如空气?


为什么时代越来越进步,人们却越来越不会爱了呢?


尽管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一些大致的理由却仍旧有迹可循。



1、高度的生存压力,带来高度的需求压抑。


毫无疑问,生存压力对于“爱”的影响可谓首当其冲。


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人只有在解决了物质问题之后,才可能腾出精力去解决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其他诸多问题。


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则进一步表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在每一个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简单点说,也就是解决了生存问题、缓解了焦虑和恐惧、有一定的安全感之后,人们才顾得上产生及满足爱的需求。


然而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存”的要求和水准也同样水涨船高,加上外部环境对于内心物欲的刺激,人们的生存危机感更是不可避免地大大加剧。


无论是房子、车子、孩子,还是面子、里子,统统压得人喘不过气。


如此压力山大,人们的需求自然也只好够着“生存”贴地爬行。


大家都忙着解决吃喝拉撒等各种马斯洛所谓的基本生理需求,哪里还有充裕的时间、精力去对位于第三等级的“爱”展开美好的联想和追求呢?


哪怕内心极度渴求,多半也仅仅只是渴求而已。


就如同伸手摘星,又怎么可能够得着?


正所谓衣食无忧、饱暖无碍,方才能够心无旁骛地谈情说爱。


这就好比是游戏中的升级打怪:没有被生活所困,才有机会挑战为情所困。




2、“功利心”铸造“功利情”。


高度的生存压力除了压抑人们“爱”的需求,还诱发了一个可怕的后遗症,那就是容易将一切都变得功利化。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做一件事的动机,还是人们评价某个事物的角度、产生某种情愫的缘由,似乎都早已不可避免地跟金钱和物欲期待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似乎一切的事物都只有沾上铜臭的味道,才会变得更香。


哪怕是“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而有些专家学者如今更是堂而皇之地谈起了婚姻经济,其头头是道、娓娓道来的样子,俨然可谓在宣读世间的金玉良言或是金科玉律。


而你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似乎都是真理。因为他的逻辑和论据完全正确,正确到经得起任何的审视和挑剔。


然而唯一有所缺憾是:正确的东西,并不一定都能指向美好、指向幸福。


甚至有些事物恰恰因为太过正确,往往就丧失了该有的温度和“人气儿”,变得冷冷冰冰、严峻生硬。


比如我们知道科学就非常正确、非常具有事实依据,但为什么我们在认同和相信科学之外,却仍旧还要做梦、还要信仰、还要憧憬、还要热衷神话传奇,还要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呢?


因为正确的东西虽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事实,却并不能够帮助我们关照自己的内心。




譬如大家不约而同地变得功利之后,虽然的确可能在物质方面带来诸多的保护或是助益,但与此同时,心理上却难免变得苛求、警惕和不够包容。


于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也就表现得非常患得患失,太过于注重这种关系的结果和收益,力求获得稳妥的回报,而忽略了这段关系本身的意义。


曾有人不无骄矜地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之所以不愿投入太多心力去维系任何一段关系,是因为担心这段关系并不一定长久,到最后白费力气。


乍一看似乎有理,细一品才觉不太对劲。


什么叫白费力气?怎么样不算白费力气?


难道在彼此的相处过程当中,我们没有获得任何的陪伴、任何的快乐、任何的裨益吗?


归根结底,终是过于计较、过于贪心。


若非幻想着一劳永逸,便是企图四两就能拨起千斤。


殊不知,每一段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因缘际遇,是一种本身就独具价值的赠礼。


以功利之心去衡量爱、衡量感情,就算不至于南辕北辙、背离初衷,也多半与自己真正渴望的结果相去甚远。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下功利之心,收获的自然也就只有功利之情。



3、乱花渐欲迷人眼,花花世界乱人心。


知名作家木心在他的小诗《从前慢》中写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然而时至今日,情形早已大不相同。


现如今,互联网、信息、交通都已然前所未有地高度发达。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似乎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面对着“全世界”。


所有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只要愿意,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我们取得联系,或是直接抵达我们身边。


从恋爱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我们选择恋人的机会和范围理论上已然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人,对于我们而言似乎也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虽然我们时常抱怨自己的生活圈子太小、认识的人太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远方和广阔的未知怀有一种罗曼蒂克的期待和憧憬。


花花世界精彩缤纷,“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已然不太可能。


在这个繁华迷离的时代,随时都不乏有一种“此山不及彼山高”的可能在诱惑、撩拨我们,让我们觉得即使失去某个人,也总会有更好的人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


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对于感情的态度早已变得心猿意马、漫不经心。


我们不再执着,也不再容易全心投入。


比起“怜取眼前人”,我们似乎也更愿意相信“下一个更好”。


哪怕很多时候,所谓的“花花世界”与“更好的下一个”,分明无限接近于一种催眠和幻觉。


然而我们是不可能承认那是幻觉的。


因为只要不肯承认,一切便皆有可能。


于是一颗不安分的心,便继续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蠢蠢欲动。




4、自古真情无人试,偏有套路失人心。


大概是看多了无厘头的“爱情”,于是便每每有人笑侃: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然。


真相是:“套路”虽好,切不可“贪杯”。


“套路”是什么?


通俗点说,就是惯用伎俩。


为什么人们喜欢“套路”?


因为立竿见影,方便、现成、见效快。


这跟前面提到的功利动机可谓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所谓“套路”也可谓是“功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力图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想要的结果。


体现在恋爱当中,就是尽可能速战速决地“撩”到一个对象。


其核心,在于“方法的运用”。


比如甜言蜜语、糖衣炮弹之类,通常屡试不爽。


而至于是否“走心”、“用情”几分,则另作他论。


甚至不乏有人“撩”得动就“撩”,“撩”不到立马就跑开,另觅他人。


并且还美其名曰:“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当然,这或许谈不上什么对错。


毕竟人生苦短,谁不想在有限的人生里感受到爱情的滋味呢?


哪怕这“爱情”不过是蜻蜓点水,或者根本是面目可疑。


毕竟每个人对于感情质量的要求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正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只是有一点尚需自己心知肚明:你追求哪种感情,就必定要做好接受哪种感情利弊的准备。


你偏爱“套路”,就不得不接受它缺乏真诚的可能。


你追求效率,就不要过于计较它是否可靠和坚固。


总之,你不能既享用着“快餐”带来的即时满足,却又委屈巴巴地抱怨它营养不足。


你必须知道,虽然这种套路来的“爱情”看上去也算得上完美无缺,但事实上往往却少了爱情中最为画龙点睛的一笔,也就是“走心”。


而不走心的爱情,就好比缺少“灵魂”的漂亮芭比,无论再怎么工巧精美,终究也不足以带给人真正的幸福和慰藉。



5、成也在“网”,败也在“网”。


前面说到,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帮助我们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让我们的择偶范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但与此同时,互联网衍生的弊端也同样显而易见。


一方面,网络在帮助我们打发无聊时光、消解寂寞感的同时,也无形中纵容了我们对于人际交往的惰性。


但凡有一只智能手机,我们就能玩到天荒地老。


只需动动手指,世界便在我们眼前。


如此一来,我们自然也就懒得走出房门,去实实在在地认识、了解一个人,更不用说去千辛万苦地找到一个喜欢的异性,再试图与之建立亲密的恋爱关系了。


另一方面,充斥于网络新闻中的负面爱情故事,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恋爱的积极性。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在爱情新闻里,坏消息天然占据了更多的篇幅和更高的出镜率。


眼看着各种八卦、绯闻满天飞,眼看着各色男女各种“撕”、各种怼,许多人便不由自主地对所谓的“爱情”产生了“鸡飞狗跳”的糟糕印象,甚至由此对恋爱这件事充满了警惕和恐惧。



由此可见,所谓“不爱”的理由,每一条都已然足够“强大”,更何况这些理由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同时发挥作用,其威慑力自然可想而知。


爱这个字听上去或许很轻,往深了说却又过于沉重。


很多时候爱之所以与我们相去甚远,其实或许也并不是因为世俗的理由有多么难以撼动,而是我们都太过“聪明”。


就像在一场设计精良的游戏角逐之中,所有人都聪明而警惕地都举着手里的“枪”,谁也不肯先放下“武器”,谁也不愿做这个修罗场中第一个喊停的人。


太过聪明,于是便太多计较。


太多计较,便忘了生活中让人感到幸福的,往往是那些最“傻”的时刻。


就像跳水皇后郭晶晶,也会像单纯可爱的中学生一样,为霍启刚折出满满一罐的纸星星。


就像我们每个普通人,也曾在没心没肺的年纪,像相信信仰一样相信过爱情。


就像某句歌词说的:曾经最掏心,所以最开心······



END

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不会爱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