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驾游VLOG,配上自己翻唱的《平凡之路》,何其美哉

那次旅行,我写过的一篇名叫《路》的游记,给大家看看
“你看左边,它是想干啥……”张建指着天际的晚霞,没头没脑而激动地说着。我没说话,但我太明白这句愚蠢的话其中的意思,因那也正是我心中所想。那个黄昏,我们坐在那辆深蓝色雪铁龙的驾驶和副驾驶座位,被美景震慑得手足无措。
——引子
车到山前必有路
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长途自驾游,但不是我开车。因此准确说来,应该是我第一次坐同龄人开的车,并且是一个第一次长途自驾的同龄人所开的车。总之这次自驾游,我们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就对了。目的地是新疆,说起来万分惭愧,身为新疆人的我在新疆是哪也没去过,于是也是借此机会,去看看自己家乡的美景。从今年春天开始,就在筹划着6月底的假期了,终于在5月份毅然决然地订好了去乌鲁木齐的机票,并决定在出行前的一周做好攻略和计划——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没有做任何攻略,日子就到了。于是,两个不擅长也不喜欢计划的人,本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自信,飞到了乌鲁木齐。
凌晨3点半到我家,在家呆了两天。第一天晚上去家门口的广场看“广场舞”,有大半年没回家的我,竟看了后才想起新疆的广场舞是那么激动人心。这广场舞多是维族舞蹈,音乐也是悠扬而婉转的维吾尔族音乐,舞池上,不论男女老少,会跳的不会跳的,汉族的少数民族的,都旁若无人地沉浸在那单一却丰富的切分音鼓点里,陶醉于自己极具节奏感的舞步中,融进金灿灿的夕阳里。
这种感觉令人动容,几有落泪的冲动。我拿着相机穿梭在跳舞的人群中,畅通无阻,陶醉而专注的人们视镜头如我之双眼,邀之嬉之。那天我心想,任何自然景观都比不上这样忘我而热情的人们。
这天黄昏,用新买的相机给妈妈拍了很多照片,她还是那么热爱生活,还是那么满腹才华与爱。家的感觉,无法言表。
第二天去了乌鲁木齐最著名景点“国际大巴扎”,但觉意兴寥寥。于是欲乘车转至红雁池,竟遭道路堵塞无法通行。
于是百般纠结之中,临时起意,搜了几家租车公司,几经对比租了一辆最便宜经济的小型雪铁龙,第二天出发环游新疆!
临行前的夜
出发前一天晚上当然是做了一些攻略——在手机上看新疆地图长达十分钟之久。
我们最终决定绕着新疆北部,即北疆开一圈。大体规划是从家里出发,途径天池、可可托海抵达新疆最北的喀纳斯,回程途径克拉玛依返回乌鲁木齐,计划7天。这是我从小到大少有的几次,或说几乎是唯一一次的和爸妈先斩后奏了,一向谨慎的妈妈很担心自驾游的安全性,但当我们回到家说起租车的事已成定局,我妈努力藏起担心,只说支持。可藏不住事的妈妈的内心被我看得愈透彻,我就愈加感到歉疚和纠结,但我想人生总要有第一次,于是我和爸妈达成共识:试试吧!不行的话就立马回来。
临行前那个激动的晚上,睡不着。我和张建在阳台上聊到凌晨3点多,具体内容模糊了,只记得我没戴眼镜,远处城市的灯火迷人极了,就像即将到来的旅程,点点微光星罗棋布远远近近,同时又充满了恰到好处的不确定性。
第一天
虽短却不错的睡眠。约好12点下楼等负责人送车来,但拖了快两个小时才过来。无聊至极的我们俩和门口卖西瓜的老大爷聊起天来,竟觉得还挺妙趣横生。这些人向来和我爸十分熟络,因此以前我每次出门时都躲着他们走,生怕他们跟我打招呼时,我因不知道说什么而尴尬万分。如今看来,当我成了这座城市的旅人,一切人和事都会被赋予新的含义,旅行这东西,可真是有意思。
车终于开过来了,第一次租车,万事都小心翼翼,合同读了十来分钟,检查车的外观拍照十几张,车的操作熟悉了好一会,终于启程,导航,前往天池。最开始的一段路开得提心吊胆,也许我们两个人之中,更提心吊胆的人是并没有在开车的我。可开到天池之后,在停车场停完车下来的一刹那,感觉周身都带着风,两个人自觉帅得一塌糊涂。“可能这就是成长吧”,我如释重负地打趣道。
那天的天池之景,在我看来其实甚是失望,非常普通,没有激起心里任何的涟漪,兴致索然。
下午出来,在路上吃了一顿非常难吃极其不正宗的抓饭,之后朝着可可托海出发。一路沿着省道开上高速,丝毫没有了之前的提心吊胆。黄昏时分,张建指给我看天际撩人心弦的晚霞,车窗左侧的地平线满是黄土,上方是澄澈的蓝天,相接处是恣睢的粉红的霞,我望着这样令我心潮翻涌的美景,失去了所有文思,只想说“这么美可咋办……”。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一刻,我不想拿出相机,好像那样的意境只应该存在于那一刻那个地点的眼睛里和心里,不足为外人道也。
出发的第一天,没有抵达可可托海,而是在天池和可可托海之间的五彩湾住下了。那晚在向爸妈报平安时无意中提到中午去的天池景区作家可以免票的事情,爸妈要开车把我的作家证送来以备以后的景区之需,其实我深知还是为放心不下我找了个借口。但已经“成长”了的我,毅然回绝了这个建议,这天二人下榻五彩湾,料此后爸妈大概已经放心了。
第二天
原定早起赶路,起床时却已将近中午12点,吃了“早饭”后向可可托海出发。沿着省道一路走走停停,拍拍沿途美景、防止区间测速超速,一举两得。
一路开到可可托海地质公园的山脚下已经下午5点(在新疆的夏天,晚上快11点天才会黑,所以“下午5点”是正常说法),望着曲折的山路,从未开过山路的新手和我这个谨慎的乘客感到了新的压力和纠结,见山路挺宽,不算狭窄,最终还是决定开上去,既然出来就没有退路了,无限风光在险峰。
开着开着渐渐发现,这并不是所谓可可托海景区的内部,而只是通往景区的一条路,这条路上一个人也没有,或许这就是通向景区的几条路中最不好走的一条吧,虽走得茫然,但路上奇特的地质景观让人流连,走走停停中,我们一致认为,这路上的景色已经比天池好太多太多了,果然是最好的风景都在路上。况且荒山野岭,一个人也没有,这种感觉神秘而富有英雄主义而富于浪漫色彩。
这样一路开到山顶,看到一个乡镇,这才放心这条路是通的。这是一条岔路口,左边是可可托海景区,右边是这个叫做“吐尔洪乡”的小村庄,去村庄就预示着绕路。可一心赶路的我们俩却毅然开进了村庄,想探寻一番它的样貌。这座普通的小村庄着实漂亮,红瓦与绿草的撞色让人遥想村中凡人的生活况味,可风景属于我们,生活则是他们的,我们还是行色匆匆地走了,继续前往可可托海。
在路上的街边有一家卖西瓜的摊子,本想下来买个西瓜,想到自己从家里带了个西瓜一直没吃,于是不好意思地改变主意找摊主大娘借了把水果刀切了我们自己的西瓜,淳朴的大娘很开心借给我们,没有任何不快。开始聊天,大娘是从河南来的汉族人,我们聊到这个镇子的哈萨克族人和汉族人的关系,聊到她考上了公务员的优秀的女儿,聊到这镇子的以前和现在。那个下午阳光很柔和,大娘的谈吐淳朴而不庸俗,视角真实而切身,让我这个新疆人了解到新疆那我所不知道的一面。那个下午我想了很多,书本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什么也没教会。甚至有些人从中学会并精通了浅薄的偏见。现在的人或许难以想象曾有人一辈子不认字,竟也好好地过完了实实在在的一生。旅行的意义呢?其中之一就是让我们忘记偏见,重新审视我们看见的每一处景和每一个人,去倾听这些甚至难成文的语言,其实也是在倾听自己真正的内心。旅行使人疲累使人狼狈,惟其如此,它才能剥下所有虚假的甲胄,赤裸,而赤诚。
一路辗转到达可可托海附近时,已经是下午9点了——天色还很亮。
向经过的工作人员打听后得知可可托海景区已经关门,于是在旁边的小镇名唤“可可托海镇”的地方住下了。晚上出门在小镇逛逛,随走随拍,小店门口拴着的小哈士奇,踩着小滑板车经过的天使一样天真美好的三姐妹,洁白笔直的白桦林,小镇的黄昏安静祥和。
回宾馆时天色已暗,路上在商店一人买一瓶红乌苏,边走边喝,简单而自由的夜晚。
第三天
依然是睡到将近12点的自然醒,启程,仅不到5公里即赶往可可托海景区。也许是昨天路上的风景太美,我们对景区没抱多大希望,只是怀着“来都来了”的中国式心态,聊以进去走一趟。后来事实证明我们是对的,景区又是普通至极,连昨天一路上的十分之一都不及,况且人工管制的景区,稍微靠近水边就有保安过来无情驱赶,顿失旅途心情。于是呆了不过一小时,逃之大吉,准备前往喀纳斯方向。
出发的路上,看到了昨天就被我们误以为是“可可托海”而觊觎许久的一个湖,于是想办法开车过去,途中土路坑坑洼洼,终于辗转过去,览罢,驱车回主路时陷入一个浅泥坑,奋力发动终于成功脱离,只是喷了车前窗许多泥点,只道更有“户外”的感觉了。再度出发的路上巧遇绿化带的浇水工人,借了他的水管洗了一下车,这才销毁了陷入泥坑的“证据”。
再度启程,路上又经过了昨天的西瓜摊,碰到大娘,当时我觉得好像好久不见的样子,想想居然是昨天才见过,果然越充实的日子越显得长啊。下午在路边远远望见一汪水,是个水库。
于是欲开车下去看看,还没开到水库边,轮胎撞到一个水管的边,下车一看,轮胎扎破了个很大的洞,不能继续开了,再看四下旷野无人,定位也不确切,心想完了,今天倒的霉真不少,认了。
接下来查资料现场研究如何换备胎,后因工具问题换胎未遂;接着上网查附近的修车行,发现最近的地方也有50公里,工人开车过来,加上安装新轮胎的人工费用非常高……后来综合考虑之下决定找工人来帮我们换备胎,将就一晚之后明天早晨再去换新轮胎,最大限度节省开支。漫长的等待,因为定位问题,工人绕了无数圈才找到我们,换好备胎后天已经擦黑,漫天的晚霞依旧很美,只是多了一种雄伟,也不知是不是患难之故,总之是多了那么点壮丽,使我“商女不知亡国恨”一般,在修车师傅面前举起了相机。
终于换好了备胎,无法前往喀纳斯了,遂开出50多公里,前往离水库最近的北屯市。路上,天边的晚霞令我恍惚,一片粉红色显得无边无际,像极了一大片沙漠,以假乱真,真到让我恍惚:城市里怎么会有沙漠?我们现在是在城市里吗?沙漠人眼中的水的幻象也是如此吧,又或许那不是幻象,谁又可知。
这天住在北屯市,等待第二天一早去附近的修车行换新轮胎。
第四天
上午去附近的修车行换轮胎,因为租车公司的要求以及安全考虑,额外多换了一个前胎,斥资1000多,百般心疼。由于前两次天池和可可托海的教训,我们特意问了修车师傅,喀纳斯到底怎么样,师傅提到了喀纳斯附近的禾木,认为喀纳斯不如禾木,于是我们决定前往禾木,当然也仍然是将信将疑,权当个导航的方向标罢了。此外,为庆祝大难解决,决定吃顿好的,遂咨询修车师傅,得知不远处的西海风情园有好吃的,景也绝美,于是启程前往西海。
不起眼的标牌,引导我们进了西海区域,开车下去之后2公里,我们同时屏住呼吸——在一片黄土覆盖的区域,突然冒出一大片水,美得难以置信。这是一个面积很大的湖,也就是修车师傅所说的西海。这是个几乎未经开发的景区,没有门票,几乎没有配套设施,没有污染,只有不多的一些游人和蒙古包,是理想的地方。
遂略起停留之意。在我安装三脚架之时,十来个在拍照的阿姨盯上了我这个“摄影师”,请求帮忙照几张合影,拍照中得知她们是30年前的老同学,今天在这里聚会,令人动容。于是我们再接再厉,跟拍一上午,帮她们拍了很多集体的或单人照片,以致开船的老大爷打趣着“多少钱一套啊,给我也拍一套呗”。不过居然真没白拍,中午蹭了阿姨们一顿午饭,凉皮、馕、水果啥都有,一起聊天,热闹非凡的烟火气让人踏实。于是我们决定今天就留下来住这了,去他的禾木吧!
下午的时光,在西海里游泳,到处拍照。途中认识了几个在新疆工作,放假来西海玩的哈萨克小伙,热情相邀下,我们一人喝了他们三瓶大乌苏,双双被灌醉,于是回去宾馆睡了仨小时。顺便一提,由于是淡季,这个所谓宾馆,是一个有着6间卧室的豪华海景别墅,我们两个人住,总共才花了150块钱,仿佛一个传奇故事。
醒来后,晚饭去蒙古包里吃了条鱼,点了几串烤肉,果然是几天来吃的最好的一顿饭,老板娘能听出来是个豪爽的四川人,请我们喝白酒,聊天,向别人介绍时说“这是两个广东的朋友”,想想甚是奇妙啊,我这个新疆人回到新疆却变成了广东人,旅行的玄妙又一次显现了。
终于实现了听海入眠的愿望。晚上的西海寂静无声,几乎没有灯光,出门抬头看,遍布星星的美妙夜空让人寂寞又让人自卑,空气中只有蛐蛐的叫声,风声,夜晚的一切都在静谧地诉说着什么,密谋着什么,我听不懂,我走不进,这令我伤感,夜,竟对我三缄其口。
这晚我们确实是听着海的,可都没有睡意,许是星空让人久久难以释怀,那天有一句没一句地聊了很晚。最美的景从不让人心旷神怡,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伤感的。
第五天
到了要离开西海的时候了,我们提前请老板娘准备了这里的特色“狗鱼”,想在走之前尝尝。
饭后在西海边拍照几张,启程前往禾木。路上车的油似乎不太够,所以慌张地找加油站,最终还是坚持到了禾木,油量总算够了。从西海到禾木的路上几乎全都是山路,接近禾木的很长一段公路,旁边的景观美得让人不想往前走,先是仿佛通向蓝天的公路,路旁一排一排勾勒着旷野的风车;再是山路上遍野的羊群,洁白的蒙古包暗示着的生活……
一切迷人得不真实,也颇具异域风情。一路开到禾木的路上,千变万化的美景已经看得眼花缭乱了,于是又对禾木不抱希望了。到了禾木,还是进了景区,进去后仍然不出所料地觉得不如沿途的风景,景区内的食物也又难吃又贵的不像话,失望之至。于是住下,等第二天赶紧离开。盛夏的禾木,晚上睡觉时竟冷得直哆嗦,山区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和城市里简直是两个世界。
第六天
一夜没有睡好,早晨起来想在走之前也在禾木里转转,于是翻山越岭走了足足有4公里,路上遇到一只挺大的白狗,好像是用来看着草地上两匹马的。逢狗必摸的我,立刻前往摸之,过了一会它就赖在我身边不走了,乖乖地趴着,那神态搞的其他游人过来问我这是不是我的狗,我自豪地一笑“不是啊,是看马的”,如果说狗通人性,我这也算是通“狗性”了吧。接着我要接着启程离开禾木了,那条狗开始跟着我,原以为跟几步就回去了,没想到足足跟了我有三公里,一直跟到我们上车的地方。这让我有点感动,这个景区没给我留下什么,最终挽留我的,竟是一只依依不舍的狗,奇妙而浪漫。
启程。喀纳斯就在附近,我们相当于是站在喀纳斯的大门口了,想到当初我和张建想来新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想来喀纳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新疆的喀纳斯,我也是久仰大名而没有去过,所以我们此次北疆之行的最终目标其实就是喀纳斯,如果近在眼前还不去,总觉得有点可惜吧。但是经过天池、可可托海、禾木这连珠炮的迎头痛击,我们心里已经没有“可惜”这个概念了,我们决定直接回程,喀纳斯不去了!我至今仍不知道这个决定是英明还是愚笨,但不后悔。
于是启程,加油,又路过那片绝美的草场,依然觉得百倍于禾木之美,遂停车,想在一个蒙古包中吃个地道的抓饭。
蒙古包里时时刻刻萦绕着羊奶的香混合着羊的膻而成的特有的气味,“包主”是一位哈萨克族大娘,面对不太懂汉语的她,我们手舞足蹈地向她描述着我们想吃的“抓饭”,终于沟通完成,大娘去隔壁生火做饭。依然是盛夏的七月,可我们也依然冻得直哆嗦,热心的大娘帮我们烧好了炉子,开始烤火。
暖和过来之后,我们才有闲心得以观察屋内的景观,不大的桌子上赫然摆着一把显然是自己制作的冬不拉,如此目不识丁的淳朴山里人家,却仍保留着其骨子里对生活趣味的追求,这如何不让人感动。
没多久,男主人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一身厚厚的羽绒服,黑生生的脸颊,与这周遭的环境有如天作之合。男主人会的汉语更多些,于是聊起这片草地上一成不变的放牧生活,远在布尔津县上学的女儿。“她会回来吗?”“回来啥啊,娃娃嘛,让她去大城市才有出息”
期待许久的抓饭终于端上桌来了,万万没想到,其难吃程度比我们第一天在天池旁边吃的那次更甚,空气中的羊膻味和羊奶味则更让人食欲不振。罢了,吃了两口,给大叔大娘付了钱,道谢之后,垂头丧气而饥饿地上车回程,决定回家后一定好好吃一次正宗抓饭。第六天晚上,下榻布尔津县,明天回乌鲁木齐!
第七天
是日,回程,无话。
尾声
我们回家后的第一天就去吃了个正宗的抓饭,算是了了一个旅途中的心愿了。回深圳前还有两天在家赋闲的时间,这两天觉得安逸极了。钱钟书先生说“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所言极是。
当旅行变成漂泊,当诗意变得切身,所谓“美”便不再美了。张爱玲的《封锁》里写到公车封锁的时间里,车里的人们慢慢不再设防,开始聊天甚至恋爱,封锁解除后一切又如一场梦一样恢复常态。旅行中遇到的人和景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扮演漂泊,你扮演热络,我可以在篝火噼啪中向你哭诉过往,你可以在细雨淅沥中对我倾吐衷肠,我们这么陌生你为什么会这么做?正是因为我们的陌生我才能这样做。可当汽笛响起,谁又能做谁的船长。留下的,可能也只是精心编织的美丽记忆。而这,或许就是我们所指的,旅行的意义。
最初的目标在喀纳斯,然而经历了艰难险阻和各种小状况终于到达了它门口之后,我们却转头回到了乌鲁木齐,心中满是充实。这不禁让我想到那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天竺取得真经的唐玄奘,那卷经书真的能教会他什么吗?他究竟取了什么?
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