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侯版):东欧诸国概述
东欧诸国历史概述
中世纪的东欧这样一个范围主要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
9世纪东斯拉夫人建立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基辅罗斯”。
10世纪西斯拉夫人建立了波兰和捷克。
·波兰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割据状态,而且德意志不断向波兰移民。所以在波兰很多城市的控制权掌握在德国移民手中。
·捷克虽然属于斯拉夫人的国家,但在政治上长期依附于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捷克的国王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七大选侯之一。
南斯拉夫人在巴尔干半岛建立的主要国家是塞尔维亚。这个国家长期受保加利亚和拜占庭的统治。1190年塞尔维亚获得独立,但是14世纪时又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灭。
7世纪后半期,属于中亚突厥人的一个分支保加利亚人从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的下游,并且与当地的斯拉夫人共同建立了一个国家:保加利亚王国。这是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11世纪时被拜占庭消灭,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12世纪后期保加利亚重新建国,史称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第二保加利亚王国在14世纪被土耳其人所灭。(注意:保加利亚人本是游牧民族,在建立国家后逐渐转向定居,接受了斯拉夫的语言和文化。虽然国名取保加利亚王国,但历史上还是将保加利亚划入斯拉夫人国家。)
中世纪东欧国家发展的特点?
一、中世纪的东欧长期受外族的进攻和统治。从10世纪开始德意志就开始向东扩张,占领了西斯拉夫人大片土地。还向波兰和捷克移民。13—15世纪,这一地区又先后受到蒙古人和土耳其人的进攻和长期征服。蒙古人先后进入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土耳其人则灭掉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拜占庭。
二、中世纪东欧诸国王权软弱,割据严重。虽然把各支斯拉夫人建立的政治体都成为国家,其实都是由一些王公贵族的独立领地所构成的,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机构很不完善。或者说这样一个国家由若干个大小公国所构成的。就是后来发展成中央集权国家的俄罗斯,它早期的历史亦是公国割据的历史。
三、中世纪东欧诸国立国的时间相对较晚,所以封建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亦相对较晚。因此东欧诸国封建关系的发展如庄园制度、农奴制度等就有明显不同于西欧地特点。
东欧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是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它出现已经是7世纪后半期。东欧农奴制度的产生通常讲是15世纪以后的事情,东欧农奴制的盛期是17—18世纪(西欧农奴制的盛期是11—13世纪,此时东欧还没有农奴制.14—15世纪已经是西欧的庄园制和农奴制趋于瓦解的阶段,而这时对于东欧的某些地区来讲农奴制、庄园制还是刚刚发生)。更重要的是由于东西欧农奴制和庄园制出现的大环境不同,所以东欧的农奴制、庄园制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比如西欧地农奴制与庄园制同西欧地自然经济密切联系,农奴制是庄园制存在的基础。西欧地庄园在较长的时间之内整体上还是一个自然经济的实体,庄园内生产的第一目标是满足庄园内各类群体的消费。在这一前提下有了剩余才向市场出售。11—13世纪时庄园制和农奴制的繁盛阶段,这一时期虽然城市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但是整个社会依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
东欧农奴制与庄园制的发生是同商品经济发展相联系。这是因为时代的不同,整体的环境所决定的。15世纪东欧农奴制与庄园制的发生期恰好就是西欧商品经济的繁荣期。此时东欧自身的商品经济也有发展,西欧的商品销售到东欧产生了两个效果:①带动了东欧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改变了东欧贵族的生活方式。所以东欧的封建主需要更多的货币,因为他们了解商品经济的生活方式,要满足自己更多的消费。但是东欧的特点是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对于当时东欧人力资源比土地资源还要珍贵。所以东欧的封建主通过严密的控制劳动者人身,推行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庄园制度,在庄园上组织粮食生产。
东欧封建主组织的庄园上的粮食生产属于商品生产(西欧庄园是自给自足),因为这种庄园的生产是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出售的,用以换取货币。首要目标并非满足自身需要。
就历史本身来说,东欧的庄园制与农奴制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发展的趋势是封建主对东欧农民的控制越来越严密,一直到近代东欧的农奴制改革。这样原本的自由农民,其地位不断沦落最后转化为农奴。东欧的许多国家如俄罗斯、波兰都是政府用法律把农民固定在庄园上,严格限制农民的出行,用以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在西欧有关农奴制与庄园制的法律是习惯法,而非像东欧这样由国家立法加强农奴制和庄园制。东欧的农奴制更加严酷,比如俄罗斯在1649年通过的有关农奴制法令:取消封建主追捕农奴的时限(以前有5年时限,时限一过再追捕就是违法);农奴不得迁徙;封建主有权转移农奴。可以说割据1649年俄罗斯农奴法,农奴的法律权利几乎被完全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