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市印象》
个人开办的景观周网络公开课程《明清北京城市印象》
《至圣中轴》《皇家园林》《宗教建筑》《帝王陵寝》
https://space.bilibili.com/511179332/channel/seriesdetail?sid=764038
视频链接最好登录哔站,电脑大屏幕上看!
哔站用户名称:杉明_城市印象
个人微信:shanming198116
自2015年到2018年,笔者依据《东华图志》与《宣南鸿雪图志》两本图册,再次一一走访了首都北京现存的中国传统宫殿(紫禁城);皇家与江南私家园林;祭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寺庙、道观、清真寺与天主教堂等宗教类建筑;帝王陵寝(明孝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民居(北京四合院),以及一部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别是杨廷宝先生的设计作品);将其拼贴之后,逐渐营造了一个相对体系化的北京城的“中国印象”。 同时,在清华各个图书馆,整理和收集了相应的建筑测绘图集。现将其整理、编撰出来为一套《城市印象•视觉手册》,是希望读者在阅览之后,能够对明清时期的北京古城在建筑语汇、空间结构和视觉层面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形象认知。
《至圣中轴》聚焦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用镜头记录了从永定门直至钟鼓楼的所有现存和复建的中轴线古建筑,目的是使广大市民和来京旅游者能够不只是游逛一两处景点,而能够对北京古城城市空间结构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特别是中轴线关键节点与整体城市空间的视觉联系;《皇家园林》收集、整理了大量高质量的关于北海、西北郊皇家园林(包括圆明园、 颐和园、香山静明园)的总平面图和各个园区关键景观节点的局部平面图,特别推出的是圆明园景区的《四十景图》,以及对应位置的平面测绘图。希望此两本手册能够为未来北京城市有机更新,田园城市格局的恢复,奠定一定的公众参与的基础。
《宗教建筑》聚焦于北京城市宗教空间的空间属性演变:比如皇家园林(北海,圆明园,颐和园和香山)和私家园林(恭王府与何园等)现在都开始逐步转化为城市公共公园空间;也包括礼制建筑空间(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太庙等)逐步成为市民集会、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这是城市空间功能随时代变化进而蜕变的一种趋势。而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个人希望能够用网状的、改良的慢行街道空间系统串联和组织散布的宗教空间(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同时包括新建的公共建筑空间:诸如各个主题博物馆、展览馆与美术馆等,激活、解放和重构北京城内高度压缩的城市公共宗教与文化空间体系。
《帝王陵寝》收集、整理和绘制了明清两代帝王陵的总平面图和各个帝王陵的平面图,以及与其空间序列相对应的现场照片,主要聚焦于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北京昌平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以及分别位于蓟县昌瑞山的清东陵和易县永宁山的清西陵。相信笔者所关注的陵区整体山水景观格局以及景观节点的破损得到修缮之后,任何一位游客置身其中任何一座陵园时时,都会观览到一幅生动的三维山水画卷。
另外,我一直想把自己这十年来在中国(北京古城范围,天津老建筑,安徽宗祠村落,杭州西湖一带,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园林,广东广州岭南园林,广西阳朔,三江桂北民间建筑)游学而积累的素材做成科普类视频或者虚拟文创类产品,但这就需要团队的配合才能完成,有意愿者可随时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