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不知荔枝来

2023-08-30 22:36 作者:南溟纸鹤  | 我要投稿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百世,杨贵妃的国色天香和皇宫的奢侈生活尽显于诗中。当所有人都沉浸于杜牧优美的文笔中时,马伯庸却从一个刁钻却又重要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为什么杨贵妃要吃荔枝?荔枝从哪里运来?要运的话该怎么运?在这“三问”下,《长安的荔枝》逐渐诞生。 小说出乎意料的从小人物的视角来讲述整件故事,这样不仅使视角更加新颖,也能让大唐盛世下的角角落落得到发掘。仍记得上一次看到用小人物来呈现时代变革的还是葛亮的《七声》,《七声》中的主人公毛果如同《长安的荔枝》中的主角————荔枝使李善德一样,都是时代这片沙漠中的一粒不大不小的沙子,却又见证了整个时代的变化。 全文以李善德----一个唐朝开元年间上林署(负责管理宫廷饮食的机构)的九品小官,在被同僚欺骗后被迫接受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贵妃诞辰置办鲜荔枝。而且公文里明确表示是岭南的荔枝。岭南距长安三千多里,路上崇山峻岭,河湖众多,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想要在三天内荔枝不变味的情况下送至长安,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是在唐玄宗眼里,这只是取悦贵妃的其中一种手段罢了,只是将圣旨下放,在一个个人推辞之下却造成了一个社会底层小官几乎家破人亡的境地。这何尝不反应了一些社会现实吗?如果唐玄宗能多考虑一下这个方案的可能性,如果有敢于劝谏的大臣,如果同僚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但这些都是如果,此时的唐朝已经属于各方面的顶峰,谁也不会预料到仅仅几年后安禄山叛变使大唐帝国几乎崩溃。天下已经太平数十载,人们犹如在摇篮中待了数十年,逐渐失去了行动能力。 李善德在接到委派时已经知道了眼前只有两条路径不同但终点相同的路。老老实实收派荔枝,失败,掉脑袋。朋友韩洄无奈下让他在死前多捞一点,起码能养活家人。看到这里,我不仅为李善德难以脱身,被迫作出不符合道德的选择而感到叹息,也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他们虽然有些是被内心的贪心所占,但也有一些人是在为自己准备遗产。“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 让我们看到一个平日默默无闻,受人欺负的李善德作出如此决心,虽然他也不知道迎接他的是数年的颠沛流离和良心上的谴责。“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能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满满的不甘心溢于言语。“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长安的荔枝是用李善德为首的百姓和小官员用鲜血浇灌出来的,最后换的仅是“贵妃一笑”。封建体制的弊处可见一斑,这种精力要是花在富国强兵上何有安史之乱呢。让我想起《全球通史》里对西方文明为什么能在后期赶超持续且稳定繁荣的中国文明,就是因为西方所在的地理位置容易遭受各处的袭击,导致像罗马这样的封建文明在所谓“蛮族”的日耳曼人和奥斯曼人的打击下灭亡。欧洲文明在不断的倾覆下诞生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中国文明正因为其被喜马拉雅山脉所阻挡,大部分时间只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侵扰,封建体制可能是巩固国家统治的好方法,但绝对不是进步的好办法。小说中的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揭示了很多东西也显示了美好的情感。像杨国忠说的那句话“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则”,还有李夫人对李善德最后的肯定“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处处彰显了大唐的角角落落,但总让我们这些身处一千多年后的我们产生共鸣,这缘由何在呢。杜子美赠与李善德的《前出塞》:“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何不激励着同样遇到困境难以抉择的我们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不知荔枝来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