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游记
今年过年期间,主要在淮北走亲戚。时间相当充裕,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在我的央求下,父亲驱车带我去了淮北市博物馆。到了那边才知道,原来淮北市博物馆又称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说来惭愧,当时我竟不知道杭州也有一个大运河博物馆。因为我真的不怎么出门,都怪窗外的山水太美,让我凭东轩而遥望,便觉天下美景已尽收眼底。
前几天看杭州博物馆推荐清单,才发现还有个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正好附近还有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于是我决定过去瞧瞧。周六上午,乘坐地铁到拱宸桥东站,出了站之后沿着衢州街往西直走,步行几分钟转个弯即可到达。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门口有好多人。因为周末的缘故,很多家长带着小孩来博物馆参观,所以博物馆里面不时有小朋友叽叽喳喳的玩闹声,这是后话。总之我错了,再也不凑热闹在周末这个神兽出没的时候去本应该安安静静的博物馆了。

进入馆内来到大厅,仿佛走进了大运河中。头上是蓝天白云;脚下是涛涛运河水;前方是一座有三个拱的桥,代表着大运河南端的起点——拱宸桥;中间的拱下是一艘满帆的船,仿佛正缓缓行驶;前方视线尽头是九个喷水的龙头,代表着大运河北端的源头——北京白浮泉遗址。
京杭大运河始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全长1794公里。顺便提一下,世界第二长的伊利运河584公里,不到第一的零头。
接下来是第一个展厅,介绍的是运河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处于经济或者军事目的就挖凿了一些地方性的运河,比如楚国的芍陂、吴国的邗沟、魏国的鸿沟。

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辐射的南北运河。
具体来说,隋文帝时代开通了长安到潼关的广通渠。

隋炀帝即位后开凿了从洛阳到淮安的通济渠,

重开了山羊渎(古邗沟)。
后又开凿了从洛阳到北京的永济渠,

从镇江到杭州的江南运河。

元朝建都北京后,对运河进行了调成,形成了纵贯南北的运河体系,也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明清两代经过休整和疏浚,航船完全摆脱了湖区航道,大运河成为了真正的人工运河。
以上为大运河开凿与变迁的历史。
……


公布答案:官府标准量器——官斛。
原本没有官方的斛,就导致各地标准不一,一线征收粮食的官差可操作性空间很大,所以为了公平起见,后来才有了标准的斛。
虽说是“标准”,但是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想做小动作还是有办法的。比如通过把内壁削薄或者用木棍撑大斛体的方法,在征收粮食的时候就可以多收一些。再有,把配套的刮板偷偷地制作成不起眼的月牙形,征收粮食的时候将凸面对着自己,发放粮食的时候把凹面对着自己刮,这样就可以做到多收少发。
不知道当时有没有眼睛雪亮的老百姓看出其中猫腻,看出了之后有没有勇气提出,提出之后是不是被安上了寻衅滋事的罪名。
……
于是后来干脆把官斛制作成了铁质的。
……
出了博物馆,往西边走,可以看到一个牌坊,上面写着“利泽千秋”。牌坊后面一些就是大运河,以及横跨大运河上历史悠久的拱宸桥。

穿过牌坊,可以看见另一面写着“南北通津”。

再往前走,可以看到有个八角重檐桥亭。

亭上有楹联:“拱以迎宸,湖山信美;富而好礼,气象日新。”

亭子里有个赑屃驼着一块大黑石碑,石碑上记载着拱宸桥的历史。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拱”是拱手相迎的意思,“宸”是指帝王所居之处,拱宸桥象征着对古代帝王南巡杭州时的相迎与敬意。
桥身长约92米,高约16米,是杭州城区最高、最长的一座石拱桥。

终于走上了拱宸桥,台阶之间的高差很小,正中间还设有斜坡。桥两侧的石栏杆很低,千万别光顾着看风景,然后一失足……

大运河上那两块露出水面的墩子是用来减缓水流对桥体冲击的吗?


我喜欢有水的城市,有了水之后,城市就是灵动的,有生命的,滋润的。

其实接下来还去了中国扇博物馆,没时间写了,以后有机会一定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