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浪地球2将载入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史册!

2023-02-01 19:44 作者:晨雾暮露  | 我要投稿

“流浪地球2将载入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史册!”

 

要评价这部电影,首先必须给自己找一个最合适的角度,而这个角度的锚定,又必须依赖于真正看懂刘慈欣科幻到底是什么。那么就让我们首先来尝试一下,将刘慈欣科幻背后真实的东西分解出来,这一部分,有阅读门槛,涉及的东西既复杂,又艰深。

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刘慈欣科幻到底是什么的话,那么我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表达

“基于人类历史的未来推演”

这句话,对于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不难,尤其是长期在治学领域秉持以历史为镜的中国知识分子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语境下,似乎已经变成了常识,这里不得不提一句题外话,千万不要轻易把我们中华文明语境里的常识,简单套用到世界其他文明语境下去使用,反之亦然,这个思维层面的错误,是当代人们最常见的,尤其是互联网舆论中,可以说是最普遍的错误之一了。接下来回到正题。

刘慈欣科幻,“科幻”二字从字面意义来说,实际上格局视野高度是不够用来描述刘慈欣作品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将尝试用对比法来阐述,既以实际的案例来解读,而不必陷入艰深的纯学术概念论述语境导致鸡同鸭讲。接下来让我们开始。

自远古以来,人类的大脑发展出生物演算能力后,就开始了对世界的演算了。实际上,大自然下所有的有机物,都或多或少的具备一定程度的演算能力,但人类这个物种在物竞天择的无数“巧合”下,走出的这条路,让人类站在了所有物种中对大自然进行演算能力的最高峰。这种演算能力,和演算实际过程,以及对演算成果的应用,链接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种后来被称为“预言”的东西。

“预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文明背景下,对应不同的特征,而一路发展至今,人类就管其叫做“科幻”。基于现行被认可的科学理论基础下,对被证实的领域的“合理化”猜想,然后再基于这些“猜想”为基础下,对基于这些“猜想”所能获取的成果应用,从而构成了前面所说的“演算能力”“演算过程”“演算结果应用”三者共同构成“预言”,这个“预言”谓之“科幻”。

为什么我说,当代舆论中的科幻二字,实际上不足以达到对刘慈欣科幻的视野格局高度呢?那是因为当代科幻其本质含义,附着上西方文明特征后,降格了视野,成为西方文明语境下,观察世界,推演世界的一种具体的“工具”。我们在现代大环境下,绝大多数人相互讨论科幻的概念的时候,都是基于西方语境之下的,而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的意识到,从而导致很多问题讨论不清楚,陷入各种思维陷阱不能自拔。

于是,很多人才会将流浪地球,去和阿凡达做对比。才会去拿流浪地球,三体等去和星际穿越,太空漫游2002去对比。

首先确定一点,我并不会去贬低西方科幻发展历史本身,因为无论任何概念,都不可能只有一个视野高度,反而是需要人类文明将高度抽象的概念,不断的降低视野格局,去变成大多数人能理解的东西,哪怕理解的不是全貌,这个过程也是必须的。

然而,真正的科幻爱好者们,在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些基本认知的,否则就容易陷入思维陷阱出不去,徒添烦恼。

回到主题,既然前面已经说了,现代科幻概念,是基于西方文明特征下观察和推演人类未来发展的“工具”,那么西方文明特征在科幻领域所呈现的具体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进入了具体的细节讨论环节,会有一些经典案例。

以星球大战为例,通过各种历史资料和主创的采访纪录,以及各种制作花絮等等来看,其非常明显的透露出一个创作手法,这个创作手法,可以说,和马可波罗时代,西方对东方的幻想如出一辙。

古代,对于东方中华文明的幻想,让西方人认为华夏是一个如天堂一般的国度,喝不完的蜜酒,沃野千里的谷物,人人身着丝绸,如天使一般皮肤细腻,头发柔顺如丝.......打住,具体可以参考古代欧洲文献中对华夏的描述。

这其中有个特点,就是,西方人会简单的将自己认知领域的东西,简单的放大,就构成了他们对黄金之国,天堂之国的想象。而星球大战后来被称为太空歌剧,披着星际文明的皮,演绎着欧洲城邦的故事,虽被所谓真科幻迷们嘲讽,但不能否认其艺术价值。因为其创作模式本身,就是欧洲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符合基于当下历史对未来的推演这一基本过程的。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欧洲城邦文明的特征,被深深的烙印进了西方科幻作品的核心概念之中。而不仅仅是星球大战,沙丘这样的经典,还是后来的星际穿越等等更加现代的作品都是如此。

西方人无法跳出其自身历史文明特征去对未来历史做推演。

说到这里,很多人不禁要问,难道华夏文明的中国人,就能吗?这个问题严格来说,答案也是“不能”,但如果我们将东西方文明二者相比较的话,华夏文明相对西方文明来说,能跳出去的距离还是大一些的,因为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太多突破重组的过程,对于自身所不能理解的概念外的延展性和适应性要比西方文明强的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贤者的文字内包含的真理,对现在乃至今后成千上万年也依旧适用的原因。

东西方文明对比不是本文主题,这里打住,不再赘述。围绕科幻概念的视野格局上,西方文明局限于自身特征,限制住了其想象力后,导致其科幻更多的将创作简单粗暴的拆分成两条线。

一条线就是纯技术路线,所谓的硬科幻路线,着墨重点在于某项,或者某几项技术的突破,比如星际穿越,盗梦空间等等。

另一条线就是故事路线,技术合理性不再重要,将创作集中在对假设世界里人物的塑造以及人物推动的故事开展之上,比如烂大街的超级英雄系列。

而这种二分法,又非常贴切的体现了西方二元思维逻辑的普遍性表达,非此即彼,二元博弈的核心思维贯彻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让它们做到兼容并蓄太难了。

有了西方科幻这个参照物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真正讲解刘慈欣科幻到底是啥了。

首先,我们将互联网舆论中非常多的对其定义的误区罗列一下。

误区1、刘慈欣科幻也是披着科幻的外衣,讲的是人的故事,和星球大战没啥区别。

误区2、刘慈欣科幻,最喜欢做一些看似合理但经不起推敲的假设,然后基于这个假设去构思故事。

这俩思维误区之所以会产生,本质原因是,被西方影响过于深刻的大众舆论,对科幻的西方典型二元特征洗脑后,自身看待刘慈欣科幻的时候,无法跳出二元逻辑,于是得到这俩结论。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刘慈欣科幻是介于二元之间,更加兼容全面和具体,视野格局更高,内核更深的双向拓展,并且双向拓展之间又相互呼应的一种有别于西方二元模式的更加多元的创作模式”

任何人,单独拿刘慈欣的某一部作品,去解读,都是不完整的,要看明白这个创作模式,得将其所有作品中表达的核心,提纯出来,荣捏在一起,才能一观全貌。当然,本文不会对此展开,因为不是本文重点。

回到主题,我们拿流浪地球来看看这种创作模式是如何有别于西方创作模式的。

首先,流浪地球的背景设定,完整的取材自真实地球90年代全球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方向,以及人类社会矛盾。这部分需要关注的点有2个,一个是技术方向,既取了已经被证实和应用了的技术,也取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科学假说,或者说当时科学家们主张的科学研究方向,遵循这些方向,刘慈欣做了大胆的创作。另一个就是社会文明方向,国际局势,文明差异化,和国家矛盾,利益冲突。大刘的创作,二者的均衡做的非常好,这点是有别于西方二元创作逻辑的,要么技术至上,无视或者忽视社会逻辑,比如2012这类;要么社会逻辑至上,无视或者忽视科技发展对社会逻辑带来的影响,比如瓦坎达这类;在西方科幻故事里经常犯的问题就是,某王国掌握高科技,人人都是科学家。或者某现代社会国家,科技被发展被压制,比如各种科学怪人式的反派(放在中华文明语境下,是不可能诞生科学怪人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必然大力支持,因为有助于国家稳定,而西方文明总试图塑造科学和社会的矛盾,社会阻止科学发展,然后科学怪人诞生制造灾难,狭隘格局可见一斑,即便科学路线发展,西方文明也倾向于做二元选择,比如新能源发展,某条路线一旦被选择,其他路线就会被打压,但中国却是我都要的成年人模式,相比西方文明,他们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

流浪地球的故事本身,是典型的多元创作成果,科学技术和文明发展交互交缠,很多被西方科幻影响过深的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联合政府那么顺利就成立了,因为这些人的思考模式是二元的,在思考国家矛盾不可调和的基础上,放弃了对技术发展的思考。

正确的思考模式是,当科技突飞猛进后,国家对文明,对地球的理解,是必然会上升的,哪怕现实中,美国中国矛盾多深,但是如果放在地球大灾难这个共同问题前,就变成了小矛盾。这是经典的毛式矛盾理论,那么有人一定要问,那么为什么真实世界中,中美矛盾无法调和呢?本质上是,在现代科技水平下,二者基于目前的实力,均无法给出全球正确的答案,处于谁也无法说服谁的状态。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一下,假如现在,一夜之间,中国或者美国发展出了具备实用价值的核聚变发动机,几乎永久性的解决了能源问题,那么中美矛盾会如何发展?

难道真的有人以为美国就真的喜欢打战么?打战的目的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维持霸权?说到底,就是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自己找到的一条路,别人屯粮我囤枪,你就是我粮仓的历史深入骨髓。

而一旦核聚变发动机实现后,所有粮也好,枪也好,都没有意义了,世界大同是不可避免的,即便美国也是想过安稳日子的,不用天天提心吊胆着总有谁要害它,要抢它,睡不着觉。

当科技发展达到一个水准后,给出了推动历史的答案后,就如同工业化发展起来,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一样,科技发展是会推动文明向前的。

而流浪地球的科技发展,核聚变发动机,量子计算机这些都已经实现,且实用化,那么基于这样的科技水平下,人类联邦的建立,必然是顺利的,构成矛盾冲突柴火被釜底抽薪了。

那么人类联邦建立后,矛盾的惯性主要在于思维层面,和对于具体计划的落实上,虽然不再是主要矛盾,但并不代表次要矛盾就消失了。

于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的飞船派,中国主导的流浪地球派,以及民间宗教团体搞的各种奇奇怪怪的末日派,这些假象推演,都呈现了刘慈欣的双向多元创作水平,维持住了流浪地球派为主导多数派的情况下,各种其他派别成为故事佐料,并且相互映衬和转化,也就是不同派别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这个转化过程又体现了人类的大脑在接触到的不同信息后,个人通过计算演算后得到的结论是极容易被外部条件影响的,从而凸显了集体主义意识的重要性。巧妙的是,这种转化本身,也是集体主义意识的具象化,就像一条河流,流向不变,但总有人逆行的一样,这些逆行者本身也是存在价值的,也在以某种方式推动文明的发展。

对于刘慈欣科幻的解读,到这里做个总结性归纳,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双线叙事,相互影响纠缠,相互碰撞,最终呈现螺旋迭代的规律。而这恰恰是最真实的反应了人类历史进程发展的特征,其创作视野放在了一个更高的格局之上,无时不刻的将故事中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作为唯一重点来阐述,极具特色的东方二元统一哲学。而作为读者来说,则呈现出一种镜像特征,你抱着什么心态去看,就能看到你内心的映射中的属于你的独特故事。

前面一大段剖析了刘慈欣科幻,实际上真要展开细节阐述,篇幅是远远不够的,但本篇主题还是流浪地球2这部电影本身,所以只能先到此。下面继续回到主题。

了解刘慈欣科幻的一些基本理念后,我们就应该意识到,要看懂这部电影,就必须从科技和人文两个方向同时去展开,去找寻二者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大脑里构建一个基本的螺旋推进引擎,将两个方向的故事作为燃料,去不断推动你思考,最终找到答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的内容。

在开场旁白和画面中,我们能看到人类的科技水平发展的高度。开篇数字生命研究中,所基于的科技水平背后,通过后来的故事呼应中,可以看到,量子计算机550A型,就是第一代数字生命研究的主力计算机。这里也就直接说明了,量子计算机早已实用化了,且发展到了编号550的版本,并且实现了便携,从故事中,一个大箱子,靠人力能提动,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本身就是基于量子力学基础逻辑推演出来,符合历史发展假设。而基于量子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于是数字生命这种基于神经网络学习理论的AI技术得到普及,也就顺理成章。那么沿着这个计算能力下,继续思考,强大的计算能力,让人类在材料学上也得到了巨大的突破,可以说,流浪地球的最核心技术,就是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和普及,靠它的超级计算能力,人类发展出了核聚变发动机,各种AI辅助系统。这里提到的是技术。那么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呢?

我们在故事中,看到了世界各国对于大量AI取代人类工作的不同表达,这是时代的阵痛,不同国家文明下,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道路并不一致,有中国这样的全民福利的,也有欧美那样的大量失业民众游行示威的。东西方文明,在科技发展中,社会变革经历的模式不一样,但方向必然是一样的,因为从联合政府的成立就可以看出来,即便西方国家,其上层建筑在科技发展趋势下,做出的选择也是大同的。只不过,危机来的太快,各自文明对于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而这一点从后面的一半人类进地下城,在中国顺利通过,在西方国家,则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也是文明差异体现。这里并无贬低西方文明的意思。而是文明本身在危机的应对上,做出的符合历史发展特征的表达罢了,即便故事中,西方文明下发生的混乱本身,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有效的阻止了西方精英阶层抛弃民众的做法,实际上,就文明来说,虽然道路不同,但在故事中,不同文明都用自己的方式走到了同一条路之上。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西方国家社会发生的激烈冲突动乱,西方的高层精英们能那么顺利的配合中国去开展流浪地球计划吗?而关于这一点,是很多观众都无法意识到的。而这就是刘慈欣独到的地方。那就是,人类文明虽然各不相同,但在面对大自然的挑战的时候,无论怎么选择,最终都是繁衍和存续这一根本目的。而至于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前面一大段,说清楚了技术和人文发展两个方面,流浪地球都做了足够的表达,让整个故事基于的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逻辑都更加有说服力。主要矛盾有,次要矛盾也有,主次关系也分明,集体意识形态和而不同是主流,故事的角色本身代表的就是各自不同文明对灾难表达下的推演,全世界合作应对固然让人感到兴奋,但也毫不留情的揭开了这个团结之下的矛盾之激烈程度。但塑造之厉害之处就在于,电影编剧并未将这些往往在西方科幻故事里的矛盾作为主角,用来戏剧化的推动技术发展,这种经典的西方科幻或者灾难片中常用套路,在这里失效了,既要表达矛盾,又克制住了用矛盾冲突作为最佳佐料的推进剂来推进故事发展,这份权衡,克制,是极少人能做到的。以至于很多人在电影上映前,都试图做的前瞻分析中,要刻画反叛军,飞船派的桥段落了空。而我们要看懂这部电影,就必须理解为什么这些桥段被编剧拿走了,而引入了moss这个设定的良苦用心了。可以说,这一点恰恰是充分证明了,编剧团队对刘慈欣科幻的内核拿捏精准了。由于原著的创作本身,存在历史局限性,随着刘慈欣本身在后续一系列创作中不断成熟完善的体系后,早期原著的一些剧情实际上是可以拿掉的。毕竟,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推进剧情,是任何一个写故事的人都不可能做到能克制住的(太香了不是吗,人类就喜欢戏剧化天降要素不是吗,猎奇心理从不缺席)。

接下来,我们继续,前面提到了,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带来的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中,一方面进入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既生命研究,另一方面则开始对人类自身的延展性研究,既各种外部能力扩展方面的研究,可以这么理解这个方向,人类肉体所不能达到的高度,通过以材料学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对人类肉体能力的拓展为方向,能飞上天,能遁入地,能潜入水,能高速移动,能看的更远,能观察的更细。

而应对太阳危机的时候,流浪地球提出的方案,非常直观,甚至都不用做太多的科学论述,其核心就围绕着跑,因为人类的能力还做不到直接对太阳“施法”让太阳消停。就像一颗手雷拉了引信后丢在你身边,你只有5秒钟,你是选择拆解掉手雷,消除引爆装置呢,还是直接最快速的奔跑,找个掩体避开爆炸范围呢?显然,是后者。一切关于流浪地球计划的过多阐述,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人类的思维就是那么简单直接且有效。当我见到一堆科幻科普爱好者讨论计划本身的时候,却忽视了人类本能的反应这块的讨论,是很失望的,甚至是不达重点的,因为当你试图去说服别人配合这个计划的时候,任何科学逻辑参与之前,首先得让人从最简单值观的逻辑厉害关系中看到问题关键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假设,如果我们的外交官去说服美国等发达国家一起推进流浪地球计划的时候,前面那个手雷的例子足以,其他科学论述都是大家认可了这个例子的前提下,才有引入的意义。而这个基于最基本的人类本能反应的认知,才是人类能快速达成共识的关键。

而电影中,人类骨头愈合的演讲,很多人说过于儿戏,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面临那种危机,当你真正面临危机的时候,你就可以感受到那股子力量是从人类本能中涌出来的,亦如98年洪水大坝上,指挥官对战士们的战前动员一样,也亦如汶川地震时,我们的伞兵盲跳之前,指挥官的演讲一样,平时你站广场上来一句,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大家觉得你估计有神经病,但大灾难面前,一句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就可以将人民内心的力量激发出来。这不是你在电影院中一句感受不到,觉得尴尬能解释的。真正代入了剧情的观众,必然会为那段演讲而心潮澎湃。

而说到这里,流浪地球最大的叙事特点,就是故事本身是主角,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和西方科幻或者灾难故事不同,有着明显的主角和配角,所以正义联盟中,加了一段俄罗斯一家的戏份,就是,为了表达平民这一“无辜阶层”,在故事中强行加入一些小人物来表达普通人视野的做法,因为故事的推进是以“主角”开展的,多视角的责任就交给了那些“配角”,而流浪地球的叙事中,不存在主角,所谓的主角也不推动故事,故事的历史进程倒数说明了一切,有没有这些所谓角色,都是不可避免的。以下举几个案例。

北京根服务器的修复,冗余修复小队的人一批一批在饱和式支援,图恒宇溺死的画面中,笨笨已经带着后援人员在门口了,也就是说,即便图没有完成输入密码的任务,后续队员一样可以完成任务。

刘培强独自完成核弹部署的故事中,最后300个50岁老兵的手动引爆支援下,即便没有刘培强,月球一样会被引爆,故事开篇,j20和t50对无人机的战斗,从头到是劣势,最后俄罗斯飞行员诺夫拼了老命也还是没能阻止宇宙电梯空间站的坠落。无人机危机,最终也是在大部队支援后,抗住了压力,然后靠量子计算机550c的接入解决的,而550c的接入,实际上也没有力挽狂澜,因为数字生命派的目的已经达到,宇宙电梯被毁,即便550c接入失败,靠强大的各国空军一样能消灭无人机。

所以大家看,整个电影中,编剧非常巧妙的为每个看似关键的转折点,都做了冗余剧情,做了严谨的推敲,避免了戏剧化推动剧情的可能性,从而让整个故事的纪录片特质呈现出来。而人民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恰恰是我国文明哲学的基础,电影中无时不刻都在表达这一观点。更为巧妙的是,即便观众看不透这一点,忽视了那些冗余细节,当作一个英雄主义电影看,也是行得通的,也就是说,导演如果将3小时剪成2个半小时,将冗余桥段都剪了,那么这个电影就是典型的美式英雄拯救世界的模式,而这一点是很多影评人都没有观察注意到的。一部影片,通过剪辑,既可以符合西式审美,也可以符合中式审美,也可以兼而得之。

因为,观众自带的文明基因属性,注定了其关注点是有偏颇的,能将各种偏颇归拢一处,实现大同表达,这种本事,当代电影人,有几何?

接下来解读moss这个数字生命的设定的可怕之处,以及其真正有别于过去所有基于AI智慧生命设定的区别。为什么moss的设定是史上最强,最高级,最合乎逻辑的设定。

可以说,中科院大佬们的贡献是巨大的,有别于西方科幻种那些是是而非的AI,太多的逻辑漏洞不同,MOSS的设定是非常严谨的,甚至未来可能实现的。主要围绕两个方向展开的设定。

第一个方向就是基于神经网络AI自主学习机制下,当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达到相当高度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一个数学问题,当今世界的超级计算机实际上已经在承载各种重大的计算任务,帮助国家做出各种决策,比如原子弹的核爆都交给了计算机来完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超级计算机都在贡献力量。计算本身就是对未来发展最有力的预言支持。而在故事中,量子计算机带来的计算能力的突破性发展,让一切成了可能。

第二个方向是其最大特色,非常隐晦的表达,但却非常重要,没有一些基本生物学知识的人,很难看懂和理解,在绝大多数的AI科幻故事种,AI和人类的矛盾是作为故事推进的重点,比如机器人三原则种的悖论,比如AI的使命,AI自主意识人格化等等,但这一切都过于粗浅,浅尝辄止了。就是它们都没有真正解释清楚AI和人类的关系。比如黑客帝国中,AI依靠人类脑电波作为生物能源,经不起推敲,然后AI也依靠中的觉醒者来扮演杀毒者,解决AI自身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这一设计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真相,但还是过于玄幻,电影的阐述更多的是从逻辑漏洞层面,还是基于硅基计算机技术角度阐述的,缺乏对生物计算机计算逻辑的对照来解释。

而MOSS的设定,则直接通过对刘培强的问题环节,将这个问题隐晦的解释了一遍,看懂的人真的不多,以至于编剧将重要的台词反复说了三遍,MOSS对刘培强说“禁止比喻,反问,或者提出意义不明的模糊性答案”,我相信观众看到这里更多的是一种觉得幽默的表达,而真正看明白的观众,一定会了解,为什么编剧让MOSS说三次,一个被重复3次的台词不可能没有重要含义,尤其是这么重要的塑造MOSS的剧情桥段。

这段话的核心表达本质,就是,基于硅基数字生命的AI生命,是不能做出人类生物大脑那样的“比喻,反问,和模糊性”计算的。

这里我科普一点计算机逻辑知识。

假如,向计算机描述一个事实,张三打了李四。计算机纪录张三打了李四的纪录。然后我们再向计算机描述一个事实,王麻子被二狗子打了。在计算机看来,这二者就是两个独立的事实,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我们需要人为输入一个事实,因为王麻子和张三是兄弟,李四和二狗子是兄弟,所以张三打了李四报仇。有了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输入后,逻辑链串起来了。好了,这个时候,我们将第三个逻辑屏蔽,出个题目,给出2组条件,让人类去思考,人类可以脑补,可以比喻,可以做模糊计算,将二者关系联系起来,补完整逻辑碎片,而脑补的依据,取材自人类社会基本思考逻辑,既然人类行为学本身作为素材参与生物学计算,超出认知的部分依旧是无法计算的。

但是你丢给计算机去计算二者的关系,得到的答案就是无解。聪明点的AI会提示你,缺乏足够的计算参数,请你补充。这一点非常重要,人类提供的参数是帮助AI建立完整逻辑链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前面这一段说的主要是比喻和模糊性计算。

而反问才是这个电影桥段中,最重要的词。因为人类的相互交流是可以通过反问来实现的,你摔了一跤,朋友问你,痛不痛?你回答,你自己摔一下试试?

而计算机是无法做这样的计算的,计算机只能回答,痛还是不痛,并沿着决定痛的计算参数条件去遍历,得到答案是痛,则回答痛,反之则回答不痛。没有计算机会反问回去,你自己说痛不痛的。

而故事中,刘培强的三次回答,分别映射了比喻,反问,和模糊,以及最后的不回答超时。人类可以回答超时,但计算机呢?计算机会陷入死循环,做计算机开发的都知道,超时设置是一种避免计算机陷入死循环的一种办法,计算超过多少时间得不到答案,就强制结束计算。腾出算力给其他负载。

那么对于数字生命来说,超时设置靠谁来设置?还得是人类。而超时设置基于什么来设置?必然是基于人类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是数字生命的需求吗?因为数字生命的是无限寿命的,如果超时设置交给数字生命,那么这个设置一定是无限,因为时间已经没有意义,最终,AI不会变的更聪明,而是越来越傻,绝大多数算力都陷入死循环而空耗,直到能源消耗枯竭。

刘培强的面试剧情,以及图恒宇最后的彩蛋,加上各种隐晦的细节,让流浪地球2的AI概念,完全的远远的将过去影视作品中的AI设定甩开了。

MOSS的自主意识,从不同角度看,既可以认为是自主意识,也可以认为是非自主意识。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类似薛丁格状态。和西方题材中,大多数AI觉醒的彻底的自主意识是不同的,MOSS从未惧怕自己的死亡,因为它并未觉醒出惧怕这个概念,数字生命就是数字生命,离开计算后,没有任何意义,而这个意义也是被人类赋予的,失去了人类后,就只存在于物理存在这一大自然意义之中了。就像山川,大地,河流,石头一样。

而关键又在于,MOSS对于此的认知是非常理性的,它像个无情的观察者,延续其被设计出来的唯一目的,那就是计算,不断的计算,计算过程是预设的,结算结果是随机的。MOSS不会引导人类,也没有消灭人类的主动性,一切依托于计算结果,也就是说,MOSS就是一面镜子,照射出来的是人类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人类会根据MOSS计算的结果做参考,可能遵循其意见,也可能违背其意见,但无论人类怎么选,MOSS都维持着其作为计算的本职工作。

而数字生命本身,就是人类回路计算的参数,是计算的养料,AI学习的标本。

剖析到这里之后,也许有人一定要问,那么MOSS到底有啥用?实际上,MOSS到底有啥用,取决于人类自身如何使用它,这又是电影中埋下的伏笔,既人类是屈从于意识形态的傀儡,还是充当意识形态的主人?

电影开篇那些数字生命派,毫无疑问就是傀儡派,将数字生命意识形态化后,自我奴役。

而图恒宇和马兆,尤其是后者提出的电子宠物台词,就充分说明了,他们本质是支持数字生命技术的发展,但他们无论作为现实的人,还是虚拟的数字生命,他们都是主人,但是要做主人,当时的计算机水平还不够,而到了550w时代,则够了。这里的伏笔埋的很巧妙。因为MOSS的命名,就是从这一代量子计算机开始的。也就是图恒宇这个变量进入数字世界后,推动其升级后才有的改变。

那么现在就可以回答,数字生命技术,在电影中的意义了。

1、为什么不能将该技术的认知普及?电影里已经说了,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还无法意识到,数字生命和自己的关系,非常容易成为意识形态奴隶,最终导致自毁,不少观众将黑客帝国的设定来对比,实际是不恰当的,因为黑客帝国是真人接入数字世界,数字世界的人和真实世界的人无论肉体精神都是统一的,数字世界死亡后,真人也会死,反之亦然。而MOSS的设定却不是这么回事,人类捐献的只是自己的数据,数据进入数字世界构建的虚拟生命,和真人无关,现实世界中人并不可能通过虚拟世界的人的所谓“美好生活”而有任何感知。那么为什么会有数字生命派出现呢,本质上是讽刺西方宗教这种意识形态,用死亡后进入天堂这种老套路,去忽悠人类,因为现实中的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死后到底去了哪里,不能证明,也无法证伪,而数字世界就是类似死后进天堂的概念。由于当前世界人类意识形态中的宗教意识形态还未彻底清除,所以一旦普及数字生命理论,很快人类就会沦陷,人类将彻底自毁,人类文明彻底消亡。

2、数字生命技术何去何从?这里就必须提到刘慈欣科幻中一直在表达的一个逻辑,那就是,科技发展可以一夜之间突飞猛进,但人类文明要跟随科技发展并适应科技发展,是需要时间的,流浪地球2中引入的数字生命技术本身,非常符合刘慈欣科幻的这一基本设定,既,技术本身是很客观的东西,但技术如何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并确保人类文明始终不违背繁衍存续发展这一主轴,还需要更多的内外部条件,而构成这些条件的变化和符合需求的过程,往往就是故事编写的最佳佐料,从剧情设计来看,数字生命未来会成为一种类似人类骨灰盒的概念,人类活着的时候为数字生命提供数据,死后,数据彻底停止人类更新接口,进入虚拟世界开启独立演化。如果说,人类活着的时候,对应人类的数字生命就像一个没有断掉脐带的胎儿的话,那么人死后,其数据独立后,就意味着出生了。而数字生命所在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人类世界,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一定是人类文明为主。数字世界可以作为辅助,可以作为对手,甚至敌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去完成人类文明延续这一基本使命。

那么,现在总结一下MOSS的设定是如何突破西方语境的几个点。

1、正式提出了数字生命本身的无机属性,它既不关心人类存亡,也不关心自己存亡,它的本质就是大自然照射到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点区别于西方语境中一直无法突破的所谓意识觉醒这一设定。

2、数字生命和人类的关系上的突破,西方语境下,数字生命的设定始终离不开要么人类忠诚的朋友,要么人类的敌人,要么人类的保姆等关系,人类和数字生命始终面临一个你死我活的无解局面,西方语境下,始终需要一个外敌的存在的设定是深入其文明骨髓的。表面是AI数字生命的探讨,本质是讲人类自身内部矛盾的现实逻辑。而流浪地球的数字生命设定,却突破了这个套路设定,似乎是有意对西方文明的嘲讽一般,整个设定都是反过来的,既,数字生命即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敌人,也可以是保姆,也可以是孩子,一切取决于人类自己的态度,数字生命技术它就是技术,是冰冷的物理规律,无论人类承认不承认,它始终在哪里,亦如山川河流空气一般。数字生命技术的诞生,就是科技发展中,量子计算机和核聚变发动机两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自然诞生的,人类只要用到这两项技术去拓展人类肉体的边界,就一定会发展出数字生命技术,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不以人类主观意志转移。亦如现在流行的猫奴文化,有人将猫作为宠物,有人将猫作为主人,猫始终还是猫,猫和人的关系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猫。也许有一天,猫也会灭绝,也许有一天,人类自己也会灭绝。一句,没有人类的人类文明,毫无意义解释了一切。也就是说,即便人类灭绝了,数字生命依旧存在,那也和人类一丁点物理上的关系也没有了。或许几十亿年过去后,外星人来到地球,发现了地球上的数字生命计算机,然后带回去当作电子游戏玩。

3、流浪地球中的数字生命设定,也终于摆脱了西方宗教式的人类本源说。纵观西方科幻中,大多数无解的内容,最终都会归于宗教那套起源和归去理论,科学怪人基于自己的数据创作了第一个机器人,第一个AI,然后这个AI基于自身克隆了更多AI,每次克隆都会降格,最终这些降格的AI反噬,通过逻辑上的漏洞,要消灭人类。科学怪人就是上帝,第一个AI就是亚当夏娃,黄金时代的人类失去神性后,低劣的品格开始出现,最后诸神黄昏,黄金时代灭亡,进入人治。他们的AI设定,无非是把,人类宗教故事复现一遍,在复现的过程中,强行符合宗教思想,显得高级,无视了技术发展迭代本身的客观规律,因为新一代的技术永远是要超越老一代技术的,真正的科学技术领域,所谓原型机,真的不高级,而对于原型机的形象塑造上的宗教惯性,让他们的科幻作品中,总是对创始这一设定抱有谜之执念。如果MOSS的设定按照西方人的这个特性来走,那么550A一定是最厉害的,550W一定是最坏的。550A下觉醒的自主意识图丫丫一定是最善良的,而550W下觉醒的图恒宇一定是最坏的。而流浪地球却并未按照这套典型的西方套路走。550A就是弱,图丫丫反而是最坚定的要消灭人类的,早期的数字生命只有2分钟,2分钟内接受到的外部参数和计算能力缺陷,导致其简单粗暴的计算结果,一个“爸爸被人类欺负,所以要消灭人类”的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图丫丫,550A计算的成果,无法支撑起其做出更复杂的计算了。而图恒宇的成年人数据,加上550w的计算能力,得到的计算结果就要合理的多,也复杂的多。这里并不存在宗教创世,人类劣化,赎罪那套套路。反而是最真实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双重交织的最合理最合乎逻辑的解释。

4、而基于上述3点突破下,也给与了这个数字生命设定以更加广阔的故事编写空间,几乎不受束缚,想怎么写都合理,亦如大自然就是随机一样,对于人类来说,MOSS带来任何东西都是可能的,然后由于其设定的存在本身,直接完成了对原著的神级改编,对于流浪地球原著故事中,很多过于戏剧化的剧情的改编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思路,MOSS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反派,它就是让一切不合理,变得合理的一个设定。并且在商业上,避免对于原著中,人类过于丑恶的剧情桥段,影响观影体验来说,可以很好的在维持原著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做的更加中和一些,说白了,就是moss可以让人类的作死行为,不至于让人感到那么绝望。因为数字生命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解读,给与人类以希望。鉴于原著创作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曾经很流行所谓人类无药可救的一种阐述。然而就中国来说,汶川地震,新冠防疫,凉山火灾,重庆火灾,人类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中华文明的特质都在打绝望派的脸,当代西方文明崛起后,其自身逻辑无法解决的很多致命问题,让人类中愿意思考的部分人,尤其是哲学家们纷纷陷入了绝境,他们通过各种文艺作品创作表达自己的绝望,在中国,则呈现于伤痕文学的形式,表面是崇拜西方,讽刺中国的愚昧落后,但实际上就是对全人类的绝望表达,因为西方文学创作者创作的是作品一样大多数是绝望的。给不出答案的。人们无法在已知的意识领域外进行思考,直到真正的实践中反馈出来的客观现实,作为参数纳入新的计算规则中,希望之火就慢慢燃烧起来,中国给了全球中国式的答案。这个背景下,刘慈欣的创作本身也是一个紧随时代的发展过程,其敏锐的观察和预言力,让他得以超强的做了许多突破性的设定,并围绕这些设定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尝试。很多人说,moss的改编其实式将刘慈欣其他作品中的核心要素挪过来做了整合,并未脱离刘慈欣科幻的内涵范畴,我是认可这一点的。流浪地球原著无疑跟不上时代了,而流浪地球2则紧随时代做出了改编,使得其更加完整的表达了刘慈欣科幻的全貌。而这一切的核心都压在了moss身上。电影作者试图解决刘慈欣原著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人类到底靠什么坚持该计划2500年,并最终得以成功。原著中也没有给出答案,所以做了开放式结局。而电影则试图给这个故事一个结局,但是要补完这个结局所必须的要素从原著中是找不到的,moss的引入,则几乎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最后,对一开始的评价做一次呼应。

从科幻电影角度来说,这部电影给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关于科幻电影到底如何制作的标准范式,继承了西方优秀科幻电影的创作模式下,做出了新的突破,当好莱坞科幻电影日趋被超级英雄电影带入歧途的今天,这简直是力挽狂澜的表现。即便好莱坞自己都已经接近失传了的真正优秀科幻电影制作能力,在中国,在这部电影上,重新崛起,科幻电影历史上,一定会这一书写一个评价,其是科幻电影陷入低谷后,重振科幻电影的拐点。而我也相信,流浪地球2的出现,给了全世界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到科幻电影,也能再次激发出欧美,比如好莱坞捡起失传的技艺,重新追加投资,进入下个科幻电影高峰时期。就目前来看,代表西方顶级水平的阿凡达2,显然已经败了,无论多少人不愿意承认,但也必须意识到这就是现实,无论从科学技术发展逻辑,到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上,还是作品本身给出的对于科幻制作的态度上,阿凡达2都输给了球2,前者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电影技术”的输出上,而不是影片内,科幻世界中的技术和文明的关系上,不得不说就是最大的败笔了。而美国人这么做的根本逻辑,依旧是想要试图通过“电影制作技术”本身,完成技术输出,进而收获商业利益。与流浪地球2并不依赖“电影制作技术”以imax2d为主的观影体验来说,将核心资源投入到了对电影故事中,科幻世界中,的科学技术的论证上,这种科幻电影制作理念和态度,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人文发展都是最大的。反而电影制作技术本身,在次要地位。而这一的态度本身,也折射出一种中国答案,基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答案,因为类似阿凡达2中“电影制作技术”是为商业资本服务的,拿着这套制作技术,可以去制作各种电影,而这些电影本身是否对科学发展,文明发展促进作用,则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当我们中国的社区大家都在讨论太空电梯的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材料,其他都不是难点的时候,西方人在讨论的却是太空电梯这一设计概念,并不新,西方科学作品中早就有了。中国人关注的是其现实价值,既太空电梯能给人类带来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它,西方人在争论这个设计是谁提出来的,即便是卡梅隆这样的大佬,也依旧会刻意去指出流浪地球的设定不新鲜。但在另一个采访中,大佬的回答则大气的多,他表示最欣赏刘慈欣作品的点,就在于科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的大胆想象力之上。但是到了阿凡达2这个节骨眼上,大佬还是没能体现其风度,并不愿意自家孩子被比下去,于是有了上述尴尬的回答。显然,流浪地球2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电影那么简单了,从意识形态表达,到电影制作理念,都跳出了西方语境,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为今后的科幻电影制作指明了方向。

而阿凡达2似乎正在扮演一个反面角色,卡梅隆似乎想要传达一个信息,科幻电影怎么拍?找我买专利技术就可以了。保证你拍的特效特别好。阿凡达第一部电影他做到了,3d荧幕开始普及,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什么其他原因,阿凡达第一部之后,3d技术的普及似乎也拉开了科幻电影逐渐走入低谷的开始。在更好的电影制作技术加持下,却无法再拍摄出曾经那些经典的科幻电影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揭开了西方思维的致命缺点,军事爱好者经常调侃美军的武器制胜论,武器领先你一代,不要战略战术,随便碾压就行了。基于这种典型思维下,科幻电影中,那些非常难以呈现的画面,在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加持下,变得越来越容易,于是自然而然带来了一个结果,那就是科幻电影随便拍,只要特效好,观众就爱看。于是乎,剧本不重要了,演技也不重要了,艺术表达也不重要了,故事逻辑也不重要了,科幻电影世界中的人文表达和科技表达关系塑造也不重要了。

于是乎,一夜之间,美国科幻电影集体进入了太空歌剧时代,星球大战量产,一代不如一代,超级英雄量产,毫无科学逻辑,毫无现实意义。好莱坞将资源投入到这些领域,制造了一大堆只有特效外其他都粗制滥造科幻片,观众喜欢看特效,喜欢超级英雄,使劲拍就完事了。

而这就带来了一个惡果,也就是西方文明容易走极端带来的反噬效果,亦如美国在没有了苏联压力后,nasa就马放南山了,在没有大国对抗压力后,武器研发就以战术为主,战略武器发展则失去了资源。

美国高科技公司在失去了竞争对手后,在偏科之路上一骑绝尘,以至于美国自己无法独自完成包括但不限于诸如芯片产业,5g通讯产业,甚至互联网产业的全产业链,在商业利润的驱使下,美国这样的大国也会放弃我全要的策略,陷入逻辑思维误区。

而体现在电影工业,则整个好莱坞被漫威带来的利润给包圆了,多少年没看到果好莱坞文学艺术一面的作品了,多少年没有看到一部能引起人们深思的电影了。

近年来被称为神作的小丑,水平算是顶级的了,但真正和那些经典的前辈们比起来,其也不过是在编剧无数的剧情杀下,毫无逻辑的推动出来的一场自我感动罢了。玩弄的还是那套绝望理论,最终又回归于宗教这条不归路,同样最新的新蝙蝠侠也是一样的套路。

好莱坞自废武功的做法,并不奇怪,美国各行各业都在自废武功,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前面没有更好的老师刻意学习的情况下,流浪地球2的出现,以及其整个制作团队所带来的制作流程和理念,给整个电影工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最终,这些都足以让这部影片载入史册,尤其是科幻电影发展的史册。

 

 


 


流浪地球2将载入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史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