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秦皇】正式考据(八),阿江带张仓后跑掉/郑国渠都江堰~

2022-07-09 14:27 作者:八戒自由自在  | 我要投稿

这些数学问题遍及了方田(不规则多边形面积计算)、粟米(等比例兑换)、衰分(比例分配)、少广(知面积求边长)、商功(求体积)、均输(各种比例)、盈不足(分苹果)、方程及勾股定理,这在秦时是极高深的算学,但在现代属于初等数学

首先说数学,前段时间是打算学完K12,看能不能当个老师,然后。。。。

对,那种学法是绝对不行的,简直就是看完,有什么卵用呢。。。。

以后所有的学习,必须都用这种笔记的方式,而且要足够耐心,想要考据的时候,就去考据^_^,我只能做一种方式的学习,就是从头到尾一句不落的搞清楚。。。。这个bug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能解决,但解决不了的时候,也只能。。。原谅它。。。

然后说这个数学,反正现在自己是兴趣学习了,我就是想要搞清楚应用!那就来吧!

首先,九章算术里面的应用,貌似都很接地气,来下载个【九章算术】看看

。。。。。。。。去找我的网络图书馆。。。木有了。。。联系老板要等,所以就先在平台上看看,原来这段就是九章算术的目录^_^,我喜欢应用数学!

等我下载了【九章算术细草图说】系列之后再来学习哈^_^

更带他去观了星空,告诉他仰角可算高度,视角可算距离,星辰可定山川国界

仰角算高度,查了下,这不是利用三角函数嘛,还是得知道距离啊

视角:标记自己的站立点,平视前方,记住视野最左端与最右端的景物,将两侧的景物与站立点连接,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即为所求

这个角也得配合距离啊。。。

关于观星测相,好像有别的地方有——好像在K12物理课里看过,没认真学。。。

那就先过吧~

这星星啊,每年都会西移,差别很微弱,要两万六千年才能转一圈,它们每年移动的角度,就叫岁差,一岁一差。”

就看到原因,固体潮汐导致地壳每天滞后地幔,一年累计。。。角秒是个啥概念。。。

飞一般地从魏地经齐回国

想想还是搜地图看看,于是觉得这次能看懂各个长城,各个河水了^_^

首先先说水,关中是渭水,汉中是汉水,巴蜀是巴水还有条没标名字的,三水三块盆地,上是黄土高原,中间是秦岭,和大巴山

往东看,黄河分叉的下面那条是济水,往南在长江中间是淮水——貌似这是中国南北一个分界,往下长江下的两大湖,东边是鄱阳湖,靠西的是洞庭湖,湘水在洞庭湖之南

然后来看看各家长城

秦长城是为了防戎狄的,赵长城是防匈奴吧,而这楚长城。。。是为了防秦赵这样的“蛮夷”吧

燕长城也是防匈奴,北边的是,南边的一小段,难道是防齐国?齐长城这是防楚?

难怪阿江说,如果不是嬴政一统六国,像欧洲那样的小国林立就是中国的方向,那真的就是春秋战国的无宁日延续很久了,讲不好后续如何

从秦国往燕国,感觉顺黄河而下就好了~

哦,想起来还有易水,在燕的南长城附近,下次注意下荆轲是从黄河去秦国的不

他做了一个手摇小风扇,再弄一点硝石做冰,镇些水果,拿稻米打浆,做点家乡凉糕,瞬间把炎炎夏日变成可爱起来

享乐的内容还是想研究下

取一大缸,内放半满水,然后将缸放置在一池中,池中放置生硝,再倒水入池,半晌,即可; 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水降温到结冰

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硝酸钾易溶于水,且溶解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

稻米浆,百度了下,原来跟豆浆类似,磨浆煮熟就行

凉糕,搜的自制有糯米的,有大米的,还有绿豆的。。。。可是阿江没有糯米吧。。。

想想凉糕应该是淀粉吧。。。。

反正是米粉糊糊蒸熟

我是不是应该搜凉粉?感觉夏天应该吃这个。。。。

在碗中加入红薯生粉和凉水,并充分均匀搅拌开,接着在水淀粉中加入一勺食盐和少量碱,然后锅中加入凉水,将水淀粉倒入水中,小火慢熬,不停搅拌,水淀粉会越来越粘稠,直至锅里不停的鼓起大泡,凉粉就熬好了,最后冷凉凝固即可

这得淀粉,淀粉一直煮熬——阿江应该也没有淀粉。。。。貌似只有小麦和粟米和豆子。。。

算了,好像没有多么美好,手摇风扇找个照片吧。。。

真是各种关键词搜搜搜。。。。终于找到古代风扇。。。

清代盛期的文人曹庭栋《养老随笔》中就谈道:“暑天室有热气,非风不驱。办风轮如纺车式,高倍之,中有转轴,四面插木板扇五六片。令人举柄摇动,满室风生,顿除热气,特不可以身当之耳。

类似这样的。。。。。

他出咸阳直接向北,沿着渭水支流径水逆行而上,而验传上的介绍,他是去给郑国渠服役的河吏……咸阳离郑国渠的龙首所在嵯峨山并不远

下面这个图看起来就不高大上,不过是因为图上同时有郑国渠和函谷关,就选用了

“吾已说过,泾水难以筑坝,下流小河可拦入渠中,清峪、蚀峪等河皆已入渠,但泾水若拦起,耗费人力,又易出事……”

“但拦阻泾河也不是没好处,泾河泥沙大,入土皆是肥泥,最利土地。只是石川与洛河一截无用之渠,才是疲秦之道吧?”

想要了解下修渠的选址,还有渠和坝的问题

找到下面这种野史一样的描述。。。不过,阿江说,龙首所在嵯峨山,看图上,觉得下面这一段跟作者的设定是一样的,综合小说和查阅资料,郑国渠有用的是引石川河灌溉渭水北边的土地,然而石川河到洛河这一段是有问题的,郑国还截流三条中间小河抬高水位,而嬴政觉得水位还是不够,要求连到泾河,但泾河其实泥沙太多,水坝是建了也会被冲毁的,但铁头赢就不管

郑国在修建灌溉渠时,选择截流清河,以抬高水位。但完工后秦始皇认为水量不足,让郑国渠在此扩大修建范围,引入泾河之水。善于水利建设的郑国明白,引入泾河之水是无法完成的一项工程

那下面就来了解下修坝是什么

首先对于水渠感觉有理解了,就是人工河吧,可以方便抽水灌溉,我们家乡偏南方,小时候村子里到处都是小河,没有缺水的概念,但是如果没有那条主河,水稻是没法种的,陕西应该是偏干的,浇地靠挑水吗?还是什么。。。反正肯定是效率低很艰难,修了个人工河,那一片地方灌溉方便,肯定就能方便种粮食,提升效率,扩大可种植面积

后来看到了这一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首先在图中看到了池阳,渠就是人力可控的雨水,而且泾水泥沙还是好肥料——个人蛮怀疑是黄土高原冲下来的。。。。所以关中平原的粮食足以供养亿万人——难怪这里能成为历朝都城呢——地理险要,易守难攻,关中粮仓,不愁吃喝

百度下坝和渠的区别,看到了一个觉得不错的普及

渠和沟区别主要是大小,大水道是渠,小水道是沟,不过一般说引水的是渠,排水的是沟

堤是一边临水,一边是岸,可以挡住水到岸上——沿河沿海的防水建筑

坝是人为建造拦水用的——在水中间

而堰,围挡大河形成的小水库,能蓄水,也能放水

理解下坝

有点明白了,首先,水一定是从高位往低位流,所以坝口对输入水来说是低位,泥沙抬高坝口河床高度,要么就是压强之下水坝被冲毁,要么。。。水直接过不去了——坝成了堤

那想再了解下都江堰

利用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岷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岷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

感觉这样理解起来蛮简单的

阿江说了都江堰,忽然想起来看看都江堰啥时候修的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

都江堰灌区图找的我要吐血了,才看到这个让我觉得可以帮助有概念的图。。。

不过都江堰感觉没有修坝啊。。。泾水为什么要修坝。。。。。

算了,了解个表面我就满足了,不想要搞的太明白。。。。

over~

【秦皇】正式考据(八),阿江带张仓后跑掉/郑国渠都江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