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从崇祯性格来看,亡国是必然!

2021-07-30 07:27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明君指的是英明的君主。奠定基业、统一天下的开国君主,比如刘邦、刘秀、赵匡胤等。开创盛世或者治世,守成有功的君主,比如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那些中兴之主、有一定作为的君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明君,比如孝文帝、汉宣帝刘询等。相对来说,西汉的明君比例算是比较大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先后出现了六任明君。

编辑

其余朝代出现的明君则相对比较有限。总的说来,皇帝想成为一代明君并不容易。古代的明君,基本上都在各自的时代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贡献。皇帝想成为一代明君,不仅需要一定历史机遇,更需要一定才能,要么使得国家基业进一步发展,要么是能够力挽狂澜扭转危局。纵观整个古代史,明君的比例并不高,想成为明君,有一定难度。崇祯皇帝想成为明君也有一定难度。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有人说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其中一个就是无名君。也有人说明朝皇帝竟是“奇葩”。现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也有人说明朝皇帝个个有能力,明宪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都是明君。

编辑

真实情况也不是这样。明朝皇帝中,我们可以大概分一下类。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孝宗是明君。明惠帝、明宪宗、明英宗、明穆宗算是平庸皇帝。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的档次较低。明朝皇帝的整体成色,在古代社会中并不算突出。崇祯皇帝在明朝皇帝中也只能排在靠后的位置,崇祯帝距离明君还有一定差距。就拿明朝公认的明君来说,想成为明君并不容易。明仁宗在位时间较短,却开创了“仁宣之治”,奠定了明朝此后的基本框架。明宣宗使得明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明代宗挽救大明于危难之间。明孝宗开创了明朝中期的治世。

崇祯皇帝很难和这些皇帝相媲美。我觉得崇祯的能力和政绩在明朝皇帝中排名也比较靠后。政绩方面,崇祯皇帝没有保住大明江山。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做为掌握实权的崇祯帝葬送了大明江山,都不能说能力有多强。能力方面,崇祯皇帝在明朝皇帝中并不出色。我觉得明朝所有皇帝中,崇祯帝的能力可能也就是比明光宗、明熹宗强。明武宗、明神宗、明世宗的能力要远远超过崇祯皇帝,他们成不了明君,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态度不行。这几个皇帝没有将精力用在当皇帝上,否则他们有成为明君的能力。他们在位期间,多多少少做出一些政绩,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大臣们的作用。

编辑

崇祯帝即位之时,并不能说明朝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农民起义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即使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明朝也有机会翻盘。当年李自成曾经提出了退兵的条件,但是崇祯皇帝没能把握住。最终崇祯皇帝只能成为亡国之君。之所以不少人觉得崇祯皇帝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崇祯皇帝上台之后,便解决大宦官魏忠贤;另一方面就是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靠谱的皇帝,他勤政、节俭,堪称是道德楷模。从道德上说来,崇祯确实是一个模范皇帝。崇祯可以称为是明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可以用“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形容。

史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崇祯皇帝不近女色,所穿之衣服也都是破旧的衣服,周皇后也带头节俭。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多次下罪己诏。崇祯皇帝也算比较爱戴百姓,上吊之时还心念百姓与江山社稷。史称:“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样一位皇帝确实值得尊重,也是明朝皇帝非常靠谱的一位,绝对的道德楷模。崇祯是一个道德楷模,却未必适合当皇帝,更未必是明君。崇祯帝没有成为明君的能力,也没有成为明君的性格。

编辑

明熹宗去世之后,确实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崇祯帝。为了解决这个烂摊子,崇祯皇帝也确实采取一些措施。政治上,打击魏忠贤,清算阉党。崇祯皇帝非常勤政,也非常廉政。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曾经六下罪己诏。军事上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坚决抵御后金(清朝)的进攻。经济上,积极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看来非常不错,实际效果却有限,甚至起到了反作用。政治上打击魏忠贤一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清明了朝政。此后,崇祯却出现了用人不当,用人猜疑等问题。崇祯六下罪己诏,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仅留存于形式而已。崇祯帝的制度改革,比如裁撤驿站,不仅没有减轻财政负担,反而“裁出”了李自成。

军事上镇压农民起义军不力,农民起义越演越烈。积极对付后金,却杀死了辽东主帅袁崇焕,导致祖大寿等将领投降,辽东战场仅剩宁远一城。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却采用最傻的加税方式,称之为“三饷加派”。“三饷加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却使得更多老百姓加入义军。种种迹象都表明崇祯皇帝的内外政策出现了问题,并没有切中时弊,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问题,产生了新问题。崇祯在抱怨前辈们将国家搞坏的同时,自己也使得国家更加糜烂。归根结底,是崇祯皇帝的能力不行,没有力挽狂澜的才能,空有一腔救国之志。影响崇祯成为明君的因素除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崇祯的性格。

编辑

崇祯性格最大的缺点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刚愎多疑、刻薄寡恩”。由于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使得他一步步将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也将明朝带上了绝路。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便想办法解决了魏忠贤,并将魏忠贤一党全部铲除。崇祯皇帝掌握大权之后,并没有使得朝政为之一振,朝堂之上的恐怖气氛并没有得到多少缓和。崇祯帝的手段和残忍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崇祯皇帝猜忌多疑,而且又不愿意承担责任,手下大臣成了崇祯皇帝的替罪羊。崇祯帝在位的17年间,崇祯皇帝换了50多个内阁大学士,对待手下大臣动辄被怒斥、杀死、砍头、凌迟处死。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曾经杀死了不少大臣,有的大臣成为崇祯的替罪羊,有的成为崇祯皇帝猜忌的对象。

崇祯皇帝想和皇太极议和,结果事情败露之后,崇祯皇帝杀死了陈新甲做为替罪羊。崇祯推卸责任,滥杀大臣的行为冷了不少大臣的心理。崇祯皇帝猜忌多疑的最大表现是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崇祯皇帝杀死了的大臣何止陈新甲和袁崇焕。崇祯皇帝对待大臣们的苛刻、多疑、残杀,使得大臣们逐渐与自己离心离德。大臣们纷纷选择“闭嘴”、“不合作”等方式自保。崇祯皇帝的任何措施,大臣们都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崇祯皇帝为了筹集100万两军费,发起捐款运动,大臣们要么一毛不拔,要么纷纷哭穷。结果崇祯皇帝根本没有筹集多少军费。明朝灭亡之后,李自成从大臣们手中弄出了7000万两白银。

编辑

满朝文武大臣此时已经抛弃了崇祯皇帝。当李自成提出议和的时候,开出的筹码非常合理。但是大臣们不愿意和崇祯皇帝合作,更怕万一议和不成,成为下一个陈新甲。大臣们没有支持议和,崇祯自己又不愿意担责,所以失去了一次最佳时机。崇祯皇帝南迁到南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大臣们还是不同意南迁,崇祯也不愿意承担南迁的骂名,最终南迁之事也只能作罢。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多疑、刻薄寡恩,最终将大臣们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崇祯一朝君臣关系是整个明朝最差的一朝。天启一朝,文官集团对朝政多有不满,但是基本上将矛头指向宦官,需要皇帝从中平衡。

崇祯一朝,大臣们直接将矛头指向皇帝,造成了君臣离心离德。崇祯一朝离心离德,崇祯皇帝本身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我们虽然看到了“宵衣旰食,夕惕朝乾”的崇祯帝,国家的形势却一天天坏下去。崇祯皇帝最终成为明朝的亡国之君。有人说“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以崇祯皇帝的态度,他确实不该当亡国之君。但是从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和性格来看,明朝亡国又是必然。


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从崇祯性格来看,亡国是必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