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音寺补完计划】中国历代天帝变迁略述
【皇矣上帝】
言天则必言帝。
最早将天与帝并举的是周人。在更古远的商代,天的意思是大。周人继承上帝之后,将天、帝并用,将“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作为至高神的神称。而将天指确切指为日月星辰运行的天空,也应是周代之事。一般认为周代之皇天上帝,即是指此苍穹之天。当然亦有皇天、上帝两分之说。
何谓昊天上帝?礼经会元曰:“以形体谓之天, 以主宰谓之帝,昊天上帝则主宰乎天者也。”《周礼详解》曰:“然则昊天上帝者指天帝耳。天者,帝之体。帝者,天之用 。”意为我等所视之天为昊天,而主宰即为上帝,上帝之体即是天,天之威神即是帝。天与帝似乎是存在着两位一体的关系,但昊天上帝又是在同一意志中运转的一神。然而,这两者在对外的表现方面亦并非没有差别,帝能“谓文王”、“谓巫阳”、能“监观四方”、能“乃眷西顾”、能“简在帝心”,天作为“垂象之天”,显然缺乏此类人格化的举动——故而昊天上帝,帝为天主,天为帝体。昊天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以它的意志·上帝而运转。
在小邦周克大邑商后,商人的帝结合周人的天变作了周人的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周初的天帝人格性尤为突出,上帝可以“改厥元子”,废除违背天命的商王,命周王总理河山;可以“大命文王”,令周人代天伐商。比起商代需通过占卜间接了解上帝意图,周初的上帝与周人的交流直接得多。但矛盾的是,周人与此同时又强调了上天的“无声无臭”特征。
为了证明自己夺取商人权力的合法性,周人采用了编造“天命观”的方法,将夏商之兴亡联系到天命上,有德者有天命,则兴;无德者无天命,则衰。上帝的主宰功能似乎主要体现在了天命上。上天之帝以德为准,赋予尘世君王治权,大邑商无德,小邦周有德,故而天命在周,“皇天上帝改厥元子”的行为也合情合理。拥有众多祖神的大邦殷被皇天上帝终结了天命,而拥有“德”的周则得到了天命。
——从此,天命的转移、天帝的意志以德而行,商代冥冥混混、难以捉摸、不可预测、善恶无常的上帝成为周代正义道德的至上神——皇天上帝。人世间的一切兴衰均以德主之。这便是周人改造上帝、以德配天的真正含义。故而商王以甲乙丙丁为号,周王以文武成康为谥。德即是周初宗教神学的核心,“以天为宗,以德为本”。有德者方可配天,接受天命治理天下。此德不仅是人间伦理,亦是人神沟通的渠道。天子之德光被四表,具备着崇高的神性,与上帝沟通更是作为上帝元子的周天子特权。与人间天子、诸侯公卿的阶级关系相对,天子祭天地四方五祀,臣祭方、五祀、国中山川。周以礼乐之祭事上帝,上帝亦以德奖罚人间。
于此同时,皇天上帝作为帝主的属性也进一步得到加强。与商代比较,他作为至高无上的神明,明确拥有着诸多自然祖先神灵的统治权。
此外,周代的皇天上帝亦并非在任何时候皆不加以区分。汉代郑司农以昊天为天,上帝为玄天(北辰),郑玄以昊天为北辰天皇大帝耀魄宝/太一,上帝为太微五帝之受命帝。
【百家鬼神】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对天帝的态度各有不同。墨家论儒曰“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孔子的儒家对鬼神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似乎将上天视为一种不受约束的命运。道家则提出“道”为最高范畴取代天帝,《道德经》曰“象帝之先”,《庄子》亦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墨家则提出“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将天志与民志合一,以道德作为上天奖惩的依据,体现其意志。可以说,诸子之中,天帝鬼神在尊天明鬼的墨家的威权最盛,与周初天帝观最为接近不是当时的儒家,反而是墨家。但相对的,墨家鬼神观中过于功利的性质,却对宗教道德信仰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至于法家则不必多言,崇法的法家,与崇尚天命道德的宗教,是最为水火不容的两个群体。
战国的诸多学派中,五行阴阳学说在中国天命观中起到的影响尤为巨大。这个学说流行显赫于战国至汉初。在古代,五行有两种含义,一指“仁义礼智圣”,一指“金木水火土”,而阴阳五行学派的五行明显是指后面一种。五行阴阳学说的雏形可能出现于西周末,至驺衍成形。五行阴阳学说在空间上推出“大九州”之论,在历史观上推出“五德相胜”与“五德转移”,要注意的是,此时尚且不是五德相生之观。阴阳五行学说把五行、五德、五方、五色、五帝结合起来,用以总结宇宙中的一切规律。而上天信仰的衰落,则为五帝信仰的兴起提供了机会。五帝有二,一是古史之五帝,均为人王。二是天神五帝,均为五方天帝。虽然颜色之帝的信仰自古有之,但五方天帝作为上帝的正式确立应推至汉文帝立渭阳五帝庙与长门五帝坛,此五天帝,日后大兴于谶纬之中。
【天人之感】
经历过春秋战国的皇天倾颓,秦汉之交的百神纷扰,时间推至董仲舒的时代。当此之世,阴阳五行之说已经深入人心,汉武帝曾不无忧虑的问董仲舒提出三个问题,一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二曰:“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安逸劳之殊也?”,三曰:“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董氏博采众说,以新的天命观回答汉武帝。他告诉天子,上天以灾祸怪异来警示人王,同时又肯定君权天授,若要保持天命,则必须要人王做出符合天意的行为,而这行为是什么呢?
——道。
此道非道家之道,乃儒家之道。他告诉武帝,治乱兴废在于个人的行为。面对武帝三代圣王有道却尽亡的追问,他又做出了失道则亡的回答。而面对五行阴阳学说中五德相移,无万世不灭之王朝的观点,他又对武帝说到:“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只要能保持尧舜之道,改变一下朝服颜色正朔月份做做样子就可以了,何必非要改朝换代来顺应五德变化!他同时将儒家之道与天联系起来,将天作为儒道的权威根源,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将儒道提升为天命的依据,将天尊为百神之君与万物之祖,把人天视为相类似的存在,将天神化的同时大力宣扬儒天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天的神圣性在反而在儒家之处借用阴阳五行学说之壳大放异彩,得到了复兴,同时也为后世理学的思想做出了启发。
【贵者太一】
大致说完了武帝时儒家之天,现在让我们转移目光,将视线移到汉代轰轰烈烈的泰一之祀上。
天尽管在儒得到了复兴,武帝虽独尊儒术,但到底当时官方认证的上帝是五帝。直到元狩五年武帝的一场大病,才动摇了至尊之神的位置。
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游水发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问神君,神君言曰:“天子无忧病。病少愈,强与我会甘泉。”于是上病愈,遂起,幸甘泉,病良已。大赦,置寿宫神君。神君最贵者曰太一,其佐曰太禁、司命之属,皆从之,非可得见,闻其言,言与人音等。时去时来,来则风肃然。居室帷中,时昼言,然常以夜。天子祓然后入。因巫为主人,关饮食,所欲言,行下。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共具,以礼神君。神君所言,上使受书,其名曰“画法”。其所言,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而天子心独憙。其事秘,世莫知也。
因这一场病,甘泉的太一神祀终汉长存,到元鼎四年,五帝成为了泰一的佐神,泰一正式成为至尊的天神上帝。甘泉太一坛也被称为泰畤。到了王莽的时代,他将皇天上帝与太一合一,称之为皇天上帝泰一,至此,太一成为了中国官方历史上唯二与皇天上帝合一的神明,显赫到了极点。但遗憾的是,王莽一旦落幕,太一与皇天上帝的结合便到此为止了。
【六天之帝】
汉代是大一统的时代,这个大一统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体现在思想上。黄帝世系的构建成于两汉,百家思想的融汇也成于两汉。由于董仲舒以灾异来昭显天意,故而导致汉代经学由阴阳灾异转化为谶纬之说。纬者,讲经阐意之作;谶者,占验术算之言。纬是假托古代圣王圣人之言对诗、书、礼、易、乐、春秋、孝经的内容做出解释;谶是一种自战国以来便一直流行的、对天下大事的预言,例如广为人知的“亡秦者胡也”就是谶。谶通常图书并有。
谶纬作为一种神秘主义,将教主孔子及古代圣王作为主要神化对象。这种思潮经历战国民间的孕育、董仲舒等儒者灾异观的催化、哀平年间的推崇、光武帝的笃信,终于在东汉达到巅峰。幸有儒家内部古文经学的不断抵制对抗,不然儒家在谶纬的影响下,就此沦为彻底的神秘学派也尤未可知。
回归本文正题。谶纬对儒家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谶纬中的思想竟也影响到了高高在上的天帝。在当时流行着一种“六天”观念。何为六天?昊天上帝、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枢纽、白帝白招矩、黑帝叶光纪,此六帝即为六天。值得注意的是,青赤黄白黑五帝是五天帝,非是轩辕等五人帝。
六天观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大家郑玄。在这个体系里,皇天上帝=天皇大帝=北辰耀魄宝(北辰指北极星,耀魄宝即天帝名讳)=太一。昊天作为清虚尊极的天之体,并非等于北极星,只是以北极星来指代天。而五天帝与昊天实则一体,五帝是昊天之德在大地上的不同显现,区分出五帝只是为了指代天的某方面“德”。
在六天观中,天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天的无形本体,昊天上帝;第二是当代王朝所祖的五帝之一,这位天帝在当代被尊为上帝;第三就是全体的太微五帝了。
上帝,天之别名。要了解六天观,还需了解一个概念——感生。什么叫感生?圣王感天而生。在谶纬神话中,孔子感黑龙而生,这黑龙就是黑帝之精,黑帝即天帝,故而孔子感天而生;大禹感金星,就是得金德的白帝之精;尧感赤龙,就是得火德的赤帝之精。六天观中,圣王们的父亲不在地上,而在布满星宿的天上。感哪位帝而生,那么当代就是什么德,那位帝就是区别于其他帝的“受命帝”,是王者家族的“感生帝”,即尊贵无比的【上帝】。当代祭祀的方法也因此不同。
在这个观念中,天被高高供上,处于一种类似于西亚EL神的地位,实际上重点被放在太微五帝上。于是与郑玄相对,汉代王肃以“一天”论驳斥六天。他认为天体无二,五帝只有五位人帝。而关于五天帝的种种争论,则绵延至宋元后方才随着德运观的终结而走向落幕。
【万天帝主】
东汉末年,在古文经学的影响下,谶纬逐渐被认定为“妖书”,至晋至隋,谶纬多次被焚毁禁绝,到南宋时代,谶纬对儒家的影响已经彻底消除。在这期间,太一的地位逐渐下降,东晋时成为五帝之下的群神,隋代明确定为皇天上帝的从祀,而郑玄时代,与皇天上帝三位一体的天皇大帝耀魄宝沦为五方帝之下的第三等,太一更在第四等。宋代太一的地位有所回升,而五帝仍被视为上帝。到元代,五天帝与太一被放逐出国家祭祀的行列,至于明代,则将五天帝、耀魄宝、太一等彻底革除。
六天与太一的命运就此为止,只有昊天上帝仍是不可动摇的“天”。但在此之外,还有一位威名赫赫的神需要被提及,那就是时至今日,仍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玉皇上帝。
太一与六天究其根源是秦汉方士的神,而玉皇则是道教的神。玉皇得以成为国家祭祀中的天神,应当归功于宋真宗与宋徽宗。在宋真宗认圣祖的事件中,玉皇以降命的形象出现,在之后被尊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到徽宗时,其圣号变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二与昊天上帝合一的神明。南宋之后宋室事实上回归昊天祭祀。但至少至朱熹时,仍有儒生认为玉皇即是昊天上帝。
【理帝无二】
把视线从道教转到儒教。宋代理学始兴,于元明清三代成为官学。在理学中,上帝即天理。只不过这位帝的人格性被彻底否决了。在这里我偷懒用一段我之前在理学科普之中写的内容(虽然开篇写周代天帝的时候也用了之前写过的很多东西):
【又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在这里,天理将天帝的本体功能代替,成为了新的宇宙本体;而天理支配宇宙万物、作为理性根源、决定人世本质的特性也成功取代了天帝所一直享有的权力。由此在理学中,人格化的天帝彻底转变为无声无臭的天理,成为近古儒家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但值得注意的是,二程并非摈弃了上帝:“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在理学中,天帝是天理作为主宰功能的称呼,天道、理、天帝是同一之物。尽管并非是人格神,但天理本身具有神性。天理作为宇宙本体与造物主,自然万象与人伦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时空、动静、阴阳、变化是天理的外在表现。
总的来说周初和汉代的天帝人格性最重,其余时候的天帝大多都是“无声无臭”,到了理学则彻底转化为一种非人格的哲学最高范畴。中国的“正统”天帝们,无论是太一、耀魄宝、五天帝、玉皇,还是一直高高在上的皇天上帝,到今日都显得没落不堪。我写这么一篇拙劣的文字,目的也仅仅只是想大概的告诉大家,祂们,曾以怎样的面目,存在于古老的时光里而已。
撰稿人:天主雅威
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