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王允之侄王凌为何起兵?

1.人物生平
王凌是太原祁县人。叔父王允为汉朝司徒,主持刺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为董卓报仇,在长安杀了王允的全家。王凌和哥哥王晨当时年龄尚小,翻城墙逃出,跑回太原。
2.知遇之恩
在祁县,王凌和他叔父一样也是以孝廉的身份出道,谋到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发干县县长,发干县位于今天的冠县附近。由于工作中的失误,王凌被剃了特殊的发型(髡KUN刑)并被罚扫大街。
这一天,王凌正在街上扫地,有辆大车经过后停了下来,车上之人被王凌的不凡气质所吸引,停车询问了一番。车上之人就是曹操,曹操得知王凌是司徒王允之侄后免除了他的刑责。在曹操的关照下,王凌不久后升任了中山郡太守。
由于王凌的政绩卓著,是个人才,被曹操召为幕僚。
这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王凌的人生轨迹。曹操可以说是王凌的伯乐,王凌以七十九岁的高龄起兵,也是为了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
3.策划夺权
兖州刺史令狐愚,是司空王凌的外甥,驻扎在平阿,甥舅二人同时掌握重兵,单独承当淮南地区的重任。
司马懿诛曹爽后,王凌心生不满,王凌与令狐愚暗地里策划,认为魏帝曹芳昏庸懦弱,受制于强臣,楚王曹彪是曹操的亲儿子,年龄五十来岁,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又听说曹彪有智有勇,想要共同立他为帝,奉迎他到许昌建都。司马懿最初也不知道他们的诡计,也对王凌积极拢络,在高平陵事变后,提升他为太尉。当初司马懿曾问蒋济:“王凌的才干怎么样?”蒋济回答说:“王凌文武双全,当世无双,其子王广有大志,胜父一筹”,于是司马懿也对王凌有一丝戒心。
由于曹彪的封国在兖州令狐愚的辖区内,公元249年九月,令狐愚遣亲信张式以监察亲王为名赴曹彪家拜访,对曹彪说:“令狐使君向大王致意,天下的事未可知,愿大王珍重!” 彪亦阴知其意,答言“谢使君,知厚意也。”
同年十一月再派,不幸的是,张式还未回来,令狐愚已经病死。。。
王凌失去了一个外援,更糟糕的是,令狐愚有个手下叫杨康,在令狐愚病重之时被调到了洛阳。杨康有个大嘴巴的毛病,去到洛阳后就把王凌要立曹彪的消息宣传了出去,司马懿也隐约听到了王凌要反叛的消息。
4.事败自尽
公元251年元月,吴国孙权怕自己死后魏军长驱直入,封锁涂水。王凌终于等到机会,请中央发下统兵的“虎符”以教训吴国为名,调动扬州大军发动政变,司马懿知其计谋,不许。王凌无奈,派心腹杨弘说服新任兖州刺史黄华相约共同举事。没想到杨弘和黄华联名上奏司马懿,告知王凌即将叛变。四月,司马懿见时机成熟,调集数万人马,从水路南下,下令赦免王凌之罪,然后写信晓谕王凌。突然率领大军到达百尺堰,直逼扬州治所寿春。
王凌发现情况不妙,拿不到虎符的话,本部兵马根本不能和司马懿大军抗衡,自己毫无胜算。为避免寿春百姓遭受战火,亲自前往武丘,在司马懿大船前面投降。王凌向太傅司马懿喊道:“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何苦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呢?”司马懿回答说:“君非折简之客啊!”王凌喊道:“太傅对不起我。”司马懿说:“我宁可对不起你,也不能对不起陛下!”即令军士押下王凌。
司马懿派步骑六百送王凌从陆路到洛阳。途中,王凌向押送的警卫队长要钉棺材的长钉。队长请示后,给了铁钉。王凌知其必死,于是,饮药自尽。
参与这件事的,都被灭了三族。令狐愚也被从棺材中取出,暴尸三日。
这次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寿春三叛一叛,又称淮南三叛一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