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Less is More——Aroma STAR

2019-11-09 13:28 作者:Jas0n_Z  | 我要投稿

初次结识aroma这个品牌是在今年年初,那时他家的耳放a100正是叠叠乐玩家的宠儿,不大的体积,较大的mod空间,不论是推耳塞还是一般的大耳都有不错的提升。那时资金还不富裕,只能挤出钱来收了台二手,但可以说是a100让我在不断追求好声音的路上更上一层楼,能更大程度地了解耳机的潜能。虽然一直没机会听到无双那样的旗舰产品,但很幸运这次能有机会听到这条定位入门的单动铁耳塞star。

说实话单动铁在市场上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对于厂商来说在单个动铁上做文章难度可能大于对动圈能力的发掘,单铁的限制也比较明显。对消费者而言,尤其是可能刚接触HiFi的用户更容易被整个市场环境影响产生单元越多越强先入为主的思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淘宝上售价千元的diy多单元智商税依然有人会去尝试。而像小四、杰士、final的经典单铁也都已经有一定岁数了,新生代的单动铁似乎也不约而同地将定价都设在1k+到2k+(xray2是个例外,那个是真香),抛开品牌信仰单就声音来说定价至此所表明的意思应该已经很明确了。换句话说,如何在这个价格给出足够水准的声音既是厂家的诚意也是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的必要条件。那么来自这个香港品牌的star能否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呢?

表达诚意的第一步——配件。配件不多但真的实诚,大中小3对aet07可谓价值不菲,看来aroma默认aet07是搭配效果最好的耳套也没奉上其他的选择。分量十足且容积相当可观的防水盒,就再没其他花里胡哨的东西了。线材方面原线采用了4股的0.78线材方便用户换线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口味,具体什么材质并没有写明,柔软程度还是很不错的。

腔体依然是采用了常见的公模造型,通体红色加之aroma的logo十分简洁,佩戴舒适性个人感觉不错,在aet07下隔音性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但仅仅是单动铁这个腔体似乎还是偏大了一些,尤其是在厚度上,如果是耳廓小的用户可能会觉得不太舒适。

声音方面同样表现了足够的诚意,在我看来,单铁本身的特性造成其让其在拼解析这些硬素质上可能存在弱势,要想让这个小玩意奏出动人的乐章更需要在调音上下功夫。Star的解析在同价位绝不是数一数二的,其更加注重于对音乐氛围感的表达,最重要的是它的声音表现在我看来是十分健康的。账面上70Ω的阻抗和98dB的灵敏度在听音时在达到同样的声压需要更大的音量值,但同样带来的好处就是带来了更干净的声底,在接受更大的前端能量同时对动态、失真的把控更好。

Star在第一耳不会给人惊艳的感觉,人声不是舔耳的类型,保持了一个比较舒适的距离,并保留了一定的颗粒感,这样的特性也让star在听港台人声或是爵士人声的时候很有代入感,尤其是像王若琳、Anne Bisson这样的女声,称不上是女毒但韵味十足。在厚度密度上会稍有欠缺。高频能感觉到对齿音的压制,虽然名为“星”但并不会给人十分blingbling的感觉,但一切贵在比较真实的还原,不论是对乐器还是人声。在聆听帕格尼尼的《La campanella》时小提琴和三角铁的声音能保留很好的穿透性和延伸,尤其是三角铁更是能给人一种颅内一紧的感觉,在音阶的快速跨越变化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这让我着实为其惊叹,当然高潮来临时整体的气势感还是有所不足的,像小提琴拉弓时松香味不会很浓,所以在一般的小编制下还是能有不错的表现力。低频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类型,量感足够下潜不是很深,没有那种小拳拳捶胸口的感觉,算是比较典型的动铁低频,和动圈单元所表现出来的宽松感还是有所差距的。低频部分可能是这条塞子在不同前端上表现差别最明显的部分,如果是手机直推的话可能会觉得有点肉,收放稍显拖沓,随着前端输出能力的提升,就比如我手头的几个播放器从dx160到u8再上a100能比较显著地感受到低频质感的逐渐提升,会有一定的收紧但良好弹性和宽松感渲染出了包围感很强的氛围。加上star本身声场边际感并不是很明显,让人很惊喜地能在这个价位这样的单元配置上感受到不错的横纵向声场,在听我歌单中Suara的live时Suara空灵的声音加上别致的转音,在架子鼓和小提琴的点缀下谁不能说很强的临场感但在这个价位绝对是给赞的表现。而在演绎Anne Bisson的《September in Montreal》时也是给人一种置身pub的感觉,左边节奏感十足的鼓点和右边叮咚的钢琴,Anne富有磁性的嗓音将整个乐队带到你的面前。

既然是aroma家的产品,那一定少不了上A100发掘一下潜力。因为之前在xray2上已经体验过单铁的潜力,所以这一次star的表现并没有让我吃惊(换句话说已经做好了准备)。事实证明大力出奇迹在star上是可行的,如果在外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我想完全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单铁的表现。在播放器直推下已经有不错的分离度,在a100的加持下声场能进一步打开,乐器之间的分离更加出色,并且整个声音密度也有一定的提升,或许是自家产品调音方向一致能达到1+1>2的效果吧。低增益下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其在动态上的提升,我尝试调到高增益模式下虽然不会有过推的现象但感觉会显得有点冲,反而不是塞子或是音乐本身所表达的感觉。

要评价这个star这个塞子在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着实难到了我,因为我对其的感觉甚至可以用“模糊”来形容,但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谓的“模糊”并不是贬义词,事实上star的声音不闷也不糊,这个“模糊”更多的是指我很难定义它到底是偏下盘还是偏上盘,他就好像是一个全能选手,至少在这个价位来看似乎在各个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还原度好,氛围感不错,声音健康都可以用来形容他。并且从声音风格上来说他和现在别的厂家的方向似乎有所出入,更像是一个老塞的风格,走的不是刺激凌厉的路子。就好像我在文章开头说的,单铁在市场中是个比较尴尬的存在,aroma在star上的尝试着实是需要勇气和实力的,剑走偏锋,美味依然。

如果拿汽车来作比喻star就好像一辆飞度,虽然身形小巧排量也不大,但其出色的空间表现却能成为生活中的全能小帮手,扎实的底盘素质也能让他在稍加改装后就能在小排量级组别赛事中大放异彩,用耳机的话来说就是虽然star仅仅是个单铁却能在各种曲风中都表现出不错的适应性,本身的潜力也让它在压榨后能让耳朵为之一振。Aroma的诚意也许就在此,抛开单元数量,用声音说话,less is more,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Less is More——Aroma STAR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