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发布新微单 EOS R7 和 EOS R10,「一家三口」时代终于要结束了
5 月 24 日,佳能发布了 EOS R7 和 EOS R10 两款 APS-C 相机和 18-45mm F4.5-6.3 IS STM 和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两款套机镜头。
这样一动不仅仅宣告了 EOS M 系统的结局,还是佳能向着三卡口旧时代告别的标志。

本次发布的产品,EOS R7 和 EOS R10 是 EOS R 系统里面首批 APS-C 画幅无反相机,而伴随套机推出的 RF-S 18-45mm F4.5-6.3 IS STM 和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则是首批采用 RF 卡口的 APS-C 镜头。

和自家的单反系统相似,RF 卡口的 APS-C 镜头够都会用「RF-S」来做标记,用户可以直接从命名上区分画幅。但和 EF 和 EF-S 不同,RF 和 RF-S 采用的是一样的 RF 卡口,EOS R7 和 EOS R10 可以直接使用之前推出的 RF 全画幅镜头,RF-S 镜头也可以直接使用到之前推出的 EOS R5 系列、EOS R 和 EOS RP 上面,要用到摄像机 EOS C70 也可以。
虽说 RF-S 用到 RF 全画幅机身上会有暗角,或者需要用到裁切的 APS-C 模式,但增强了灵活性。

图自:六尺龍友
要知道,以前 EF-S 镜头要放到 EF 机身上时,是需要做一些「毁灭性修改」的。再加上其他家都没有这样的问题,佳能总算在 R 卡口推出 APS-C 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总算将其改过来了。

先来看看机身,EOS R7 和 EOS R10 机身正面延续了 EOS R 系统机身设计,两者在外观上差异不算太大,直接看的话 EOS R7 的手柄做得深一点。两款机身在卡口左侧下方都做了 AF MF 切换拨杆开关,开关中间的按钮则用于展示「景深预览」模式。
基于两款定位相对偏中端和入门的关系,EOS R7 和 EOS R10 都没有附带肩屏。而两者之间的定位差,则可以从机身上方的设计开始体现。
EOS R7 上方的配置还算丰富,除了标准的 PASM 转盘、锁定键、单独的录制按钮以及复合快捷菜单键和快门后面拨盘外,R7 也换上了新的开关。
图自:Techradar
新开关加入了照片模式和视频模式的独立档位,除了拥有独立的拍摄设计之外,用户可以直接透过 PASM 转盘切换视频和拍摄模式的菜单,而不需要进入二级菜单切换,模式就和采用新开关的 EOS R5C 相似。
只是,EOS R7 的开关并没有把关机键设在中间,这导致视频档位每次要开关机的时候都要快速切换过静态拍摄模式,比起 R5C 的设计会有那么一些不合理。

EOS R7 配备了前后拨盘,后置拨盘采用了类似导航键的纵向放置,中间位置是摇杆。比起更常规的横置设计,R7 这模式放在 EOS R 系统里面也是首次,应该需要些时间习惯。
机背的键位就跟之前的 EOS R 系列相似了,按照 C、N、S 在 APS-C 机身上的惯例,给了在食指拇指位置给了前后拨盘的话,导航键就没了转盘设计。反之,导航键有转盘设计同时也给了后拨盘,那前拨盘也没有了。这里的 EOS R7 和 R10 就属于前者,跟尼康的 Z 50 一样。

EOS R10 的设计就简单一些,机身上方的键位摆放会相对窄一点,开关变成了常规模式,取消了单独的 ISO 按键,开关也变成了放置在后拨盘下的常规设计。R10 也有拨杆,只是没有和转盘放在一起,直接放在 EVF 旁边。

两款相机都加入了佳能最熟悉的侧翻屏设计,EOS R7 用的是 162 万点旋转背屏,EOS R10 用的是 104 万点背屏,屏幕能够翻到前面支持自拍。佳能这次也给屏幕转动预留出足够的位置,用户也不需要担心转动时会和麦克风接头打架。
只是,侧面有接头的话还是会遮挡屏幕,这一点还是不能避免的。

EOS R7

EOS R10
接口和卡槽的话,两台机器都配备了常规的 micro HDMI 接头和 3.5mm 麦克风接头,EOS R7 就多一个 3.5mm 监听接口。双方都采用了支持 UHS-II 的 SD 卡槽,但 EOS R10 只有单卡槽,而 EOS R7 是双卡槽。
两款机器用的电池不一样,EOS R7 用的是 LP-E6NH 而 EOS R10 用是 LP-E17 电池,两款相机都可以通过机身的 USB 接口来充电。

拍摄配置方面,EOS R7 搭载了 3250 万像素 APS-C 传感器搭配 DIGIC X 图像处理器,内置五轴防抖,配合镜头能够实现 8 级防抖效果。视频支持 7K 超采下的 4K 30fps 和无裁切 4K 60fps 视频拍摄,高帧率有 1080P 120fps 的拍摄模式。机身自带 C-Log 3 和 HDR PQ 视频拍摄模式,参数公布时强调没有 30 分钟的拍摄限制。
自带五轴防抖结构的 EOS R7 也内置了一个「自动水平矫正」功能,开启后机身可以在限定角度内实现自动水平矫正。效果就类似 vivo X70 Pro 和 X80 Pro 上出现的「地平线矫正」,如果是拍摄时水平不准的话可以用这个方法补救一下。

EOS R10 就用上了 2420 万像素 APS-C 传感器,同样搭配 DIGIC X 图像处理器,视频支持 6K 超采的 4K 30fps 和有裁切 4K 60fps 拍摄。视频没有 C-Log 和五轴防抖,但都附带了 HDR PQ 模式 HDR 视频,高帧率也支持 1080P 120fps 模式。
性能方面,两款新机用上了第二代全像素双核 CMOS AF 自动对焦,对焦性能和 EOS R5 和 EOS R6 相似。两机也都支持 15fps 机械快门连拍,如果换成电子快门连拍的话,EOS R7 可以达到 30fps,而 EOS R10 则是 23fps。放在新一代入门级 APS-C 机身来说,算是很强的配置了。

定价方面,EOS R7 的单机身定价为 8999 元人民币,会在六月下旬上市。EOS R10 单机身定价则是 5399 元,预计在 7 月下旬上市,两款机身都会有搭配 RF-S 18-45mm F4.5-6.3 IS STM 和 RF-S 18-150mm F3.5-6.3 IS STM 的套机版本。
如果从整体来看,EOS R7 和 EOS R10 的出现不仅是为了补上 EOS R 系统在 APS-C 机型和低定位上的缺失,更多是传达系统整合的信息。
就像是:
EOS R 的出现,意味着佳能要进军无反市场
EOS R5 和 R6 的推出,是佳能要在全画幅无反面向的专业市场上发力的标志
EOS R3,是佳能要将整个全画幅系统过渡到无反阵营上的信号
现在,EOS R7 和 R10 要展示的是佳能把 EF 卡口和 EF-M 卡口两个系统都整合过来的决意。
就像前几年索尼提出的「一个卡口」理念一样,现在佳能也在喊着相同的口号,把 APS-C 相机、全画幅相机以及摄像机都整合起来,从而告别「一佳三口」那割裂感明显的尴尬时代。
这,其实早就应该做了。
至于 EOS R7 和 EOS R10 这两台机,本质上都是配置不俗的中阶、入门产品。新一代入门级机身的性能配置搭配轻巧的机身,还有 RF 卡口系统中前辈们的累计,借着这两台机来跳坑入门就再合适不过了。

对,入的是佳能的门,跳的是 RF 卡口的坑。
只是,对着降价了一段时间的 EOS RP,以及目前积累甚少的 RF APS-C 镜头,这些都是 EOS R7 和 R10 目前需要面对的压力,也是摆在入门观众的一大难题。
对相机可能一窍不通,但需要应付大量外来信息的他们,要在这些机器面前做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似乎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