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课程与教材的一些思考(化学和其他课程通用)

2022-02-26 20:44 作者:木子石页哒  | 我要投稿

课程论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上课时讲的例子就很直观:如果将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比作一道菜,那么教学论处理的是做菜的各个步骤,即内容如何呈现;课程论处理的是该做什么菜,即应该呈现什么内容。

我个人认为,课程就是在当下社会背景下为了实现教育者的育人目的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这部分教育内容,除了学科内容本身,即人类社会过去积累的优秀经验,还包括了内容的呈现顺序、内容呈现的情境等,它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延续性的。而为了解决如何将这部分课程内容完整呈现给学生并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我们需要科学的、系统地文件予以指导,这份文件就是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是抽象化的,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特征致使他们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与材料接触直观化、具体化的知识内容从而学习、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使用的就是教材。从功能定位上,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学科展示、内容呈现等作用,对于师生双向都有积极的指导。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实物化,其内容与呈现形式与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在课程实现过程中合理应用教材,是我目前需要学习研究的事情。

教材的种类繁多,而最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的是教科书。化学学科教科书中,我使用过人教版与鲁科版,两者的内容呈现顺序有所不同,但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所有内容。教科书是大量专家学者通过充分研究、讨论、甄别后所制定的,里面的所有内容板块都隐含了教育专家的思考以及思维模式。当下的人才选拔,最重要的是高考,而高考命题主要是通过教科书来制定的,将教科书研究透,是间接学习高考命题思维的途径,如果说这种思想过于功利与应试化,那么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要素考虑,研究教科书就是与专家对话的过程、是学习更加成熟思维模式的方式,专家已经通过教科书告诉你我要学生学习什么内容以及怎么进行,我们将这种思想吸收,是非常有利于课程的实施的。

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材固然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教育是一个灵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选择的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科发展以及社会需要,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教材的使用也要恰当,学生学习的是化学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奠定一定的学科基础,培养能力,提升素质,而不是学会教材。从应试的角度讲,可能有些老师认为学会教材,将教材上的各种题型全部学会,觉得这能考高分,这样的想法我认为是落入到了唯结果论和唯分数论的陷阱中。教材只是辅助,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教材上的内容,还有其中的思想,怎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各种外延性内容。从课程与教材研究这门课的目标来看,它培养的也绝不是只会教教材的老师,学习目标中还涉及到了教材分析、说课、研究方法等内容,我们要通过研究教材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对于处于教师准备期的我而言,为了尽快理解课程内容,从而在教学始终呈现,我必须要一步步进行教材的学习。首先是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们要对教材的内容涉设计有一个宏观把控,最好是有一个脉络图,将知识体系串联起来。如于老师所言,“教师通过学习,了解熟悉编制教材的基本思路和整体架构,然后再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形成长期的战略规划。”作为化学专业生,要能够将教学内容准确地掌握,对于教材的学习也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时代发展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常学常新,将最新鲜的内容教给学生,这对于我们教师生涯的延续也是有利的。其次是关注教材的组成部分,教材的设计,相当于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模块化,这里尤其要重视教科书中的各种探究、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等细节,他们并不是拓展内容,而是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了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而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也要活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性质更具有探究性。然后,还是那句话,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根据自己的课堂情况适当缩减、扩充或者改变内容的呈现顺序,教材的内容与呈现模式也并不一定适应所有学生,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以及教学模式,不能完全照搬,这样才能影响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学习。根据我自己的学生经历,学生喜欢上的老师的课,老师一定是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并且充满热爱的。要注意,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教学决不能脱离教材,我们教学改动的基础还是在充分进行教材涉及的内容基础之上,最终要回到教材本身。

回到教材本身,随着新高考的施行,新版教材也做了很大程度的改动。课堂上发的论文也多是涉及旧版教材的,由于我并没有将新版教科书仔细地看一遍,所以暂且对新版教材做出的改动谈谈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教材划定的范围方面,旧版教材分为两本必修,四本选修,选修课程设计之初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兴趣,但是在当下应试教育模式的环境中,这样的考虑是与现实情况背道而驰的。就像素质课程与双减政策,虽然国家大力推行,但通过考试甄选人才的制度以及制度成长的环境不变,这些措施几乎没有作用,当然并不是认为应试模式不好,只是从我们教师自身的角度就要正确对待考试制度。因此,考试不考的选修以及学习难度较大的选修内容并不被学生以及教师喜爱以及认可。教学内容中,必修内容应该涵盖的是基础内容,倾向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素养与化学兴趣,而选修应该多为拓展内容。旧版教材出现了必修一与必修二的联系并不明显,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重叠的问题,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在我学习必修有机内容时,我的化学老师直接用选修课本来进行,并告诉我们学会选修,必修就会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新版教材中,这样的情况有所改变,必修内容我从目录浏览了一下,改变不是很明显,但新版教材选修数量缩减为三本,删减的是化学与生活、实验化学、化学与技术,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因为这三本选修涉及的内容是渗透在化学学习的各个方面的,并不是像化学反应原理等能够独自摘出一个大的板块。另外,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相关的内容变得更加具有介绍性质,更为基础。但总体上听我高中老师讲,化学学科难度相较于旧版教材有所提升。

教材的内容设计方面,新版教材选取的内容倾向于时代发展的主流的,除了基础性的学科内容,教材中添加了更多探究性的内容以及人文色彩的内容。这里借用美国评价标准的指标与方法,新版教材与课程标准具有一致性,其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对于师生发展提供了更多支持。由于还没有仔细地看完全部内容,仅以我看的硫及其化合物这一小节举例,新版教材中,在介绍二氧化硫功能时添加了资料卡片食品中的二氧化硫,并且介绍了代表性的几种食物以及标准;硫酸制备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更加直观;浓硫酸与蔗糖的反应增加了反应图与过程图,更加完整;添加了新的内容,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变,以探究形式将前面的内容串联起来;添加了方法导引与化学与职业小资料。通过这些小的细节,我感到新版教材的趣味性与实验性更加浓厚,内容与逻辑顺序看似没有变化,但衔接以及最后的串联让学生能够以体系的形式掌握内容。

以上则是结合我的课程观关于教材使用以及新教材修订的一些思考。


关于课程与教材的一些思考(化学和其他课程通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