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917】一镜到底的1917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0-04-05 08:47 作者:能追上星星吗  | 我要投稿

近日,全球最热门的一部电影莫过于美国梦工厂出品的战争片《1917》了,这部电影不仅斩获了17.8亿的全球高票房,而且获得业内高度认可。


在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公布的获奖名单中,《1917》一枝独秀,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英国影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等在内的7项大奖,而就在明天,《1917》将剑指美国奥斯卡,参加最佳影片的角逐。

萨姆·门德斯说:“这部电影的设计初衷就是一个镜头。从一开始我就想以实时方式拍这部电影,让观众一同踏上旅程,与角色同步呼吸,一镜到底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好方法。”
还有就是片子的剪辑及音效真的是太棒了,在音效方面,个人觉得《星际穿越》是神来之笔,那么《1917》也几乎做到了毫无斧凿痕迹。

剧情介绍

故事线极其简洁易懂:讲述的就是两个士兵要在8小时内穿越敌对区,去向前线送出一封信,以此拯救1600条生命。 多像是一个游戏桥段,要突破层层关卡,最后打完通关,这让观众有一种很强烈的沉浸感,让你欲罢不能。

这种让观众沉浸入主角的第一人称视角,让人亲临“真实”的一战战场。

敌军营地“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窒息感无时无刻不侵蚀着主角与观众紧绷的神经。

我们带着抗拒、忐忑、惶恐的心情被迫上路,跟着主角一同喘息、游弋、奔逃。

在当中,我们将历经恐怖的前线战壕、命悬一线的敌方陷阱、橘色的暗夜火光、燃烧着的末日教堂、樱花飘飞的河流,置身于影史最残酷而最“美”的战场。

由于镜头需要紧张地跟进人物动作,影片中极少出现能加强心理叙事的特写镜头。特别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大量的360度跟拍在两个人物间交替,却没有试图进行视点叙事。我觉得这个恰好是电影的可贵之处,对于剧中故事线来说,两位底层士兵要在短时间内突破危险禁地,将消息传递出去,是没有必要来描述一些事情,对于演员本身来讲,他们沉浸在角色中,唯一的任务就是:完成任务,不容有任何闪失。

当士兵布雷克的突然身亡,对任务不积极、不苟言笑的Schofield成为叙事动作接力的唯一主体,追踪人物的运动镜头开始出现明确的视线调度和特写景别。独立行动的斯科菲尔德似乎获得了影像的主体性,他不断遇到陌生人:搭车士兵、给建议的长官、法国少女、林中听歌的英兵、白色战壕里的各位长官,每一次他对别人重复自己的使命,都得到陌生人的刺激,因为其实没有人相信他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甚至很多人包括最后接受指令的上校都认为任务本身的价值亦可置疑。

斯科菲尔德的任务与陌生人对于战争看法形成内在冲突,成为新的叙事动力,而不是穿越战场的动作本身。影片在后半部分进入到了导演萨姆·门德斯一贯的电影主题:个体存在的价值恰恰在于对庸常的恐惧、绝望与反抗中,对于战争的恐慌和绝地反击,一切都是为了胜利。

《1917》的结尾,斯科菲尔德经过种种不可预测的生死空间,阴差阳错地赶到战场,竟然不算太晚地完成了任务,阻止了一场进攻。

透支的体力让他更加木讷,他茫然地走向无人的原野,坐靠在一棵孤树下,就像影片开始时他还没有接到指派在树下打着盹一样。斯科菲尔德的这段战争人生注定锁在了一枚孤独与绝望的时间胶囊中,影片中同行过的、遭遇过的任何人都不能共与之。

最后的结尾很温情,他去找了布雷克的哥哥,完成了另外一个任务:给布雷克的妈妈写信,告诉她,她的儿子布雷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里也彰显了一种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只有胜利来到的那天才是春天,就如影片中当准备放弃的时候,斯科菲尔德在湖面上看到樱花,樱花是三月开放的,象征着希望的到来。

观后影评

《1917》究竟有何魅力,获得如此追捧?

答案是:“创新”与“严谨”。

下面就来全面解析一下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

|一部少见的描写一战题材的电影

《1917》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英国士兵为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在8小时内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

其灵感来自于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祖父,因其在1917年参与一战并担任前线的传令兵,使导演对一战有了初步认识。所以,这部电影第一个亮点便是将背景放在“一战”。很多不常看战争片的朋友可能不太理解这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1917》将故事背景放在一战期间,着力还原一战的战时状况,自然是引起不少影迷的兴趣。其淡化政治倾向,抛开战争性质不提,仅讲述“救人”的故事

《1917》并未对战争性质进行评判,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仅仅讲述战争状态下英国士兵穿越敌境传递情报,要求前线军队停止进攻,解救千百人生命的故事,所以,这里的士兵不再代表正邪两端,而仅仅是被迫参战、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故此,《1917》虽然名义上是部战争片,却不含任何政治倾向,可以将它简单理解为一个经历千难万险“止战”、“救人”的故事,从这个角度,影片具有了正面意义。

|“一镜到底”的后现代性影像

创新拍摄手法,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让观众从上帝视角目睹战争的残酷

接下来,导演需要解决的便是如何确保电影的精彩程度,正如上文所说,一战主打堑壕战,战争场面很乏味,如果像二战电影那样展现战斗场景无疑费力不讨好。


这点《1917》巧妙地扬长避短,没展示两军对垒的激烈情况,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展现满目疮痍的战场及士兵们凄惨的生存状态间接展现战争的残酷。

为此,制片团队别出心裁,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让观众实时跟随两名士兵的脚步从上帝视角目睹战场的惨象。从头到尾,电影镜头始终未离开过两名士兵,摄影师通过跟拍或吊钢索悬拍,从不同角度增强影片的纪实感。

|关乎“战争”的心理实验

战争既不浪漫,也不有趣,战争最大的特点叫未知,叫恐惧,或者叫虚无。

当摄影机唯一的兴趣在于士兵的“眼前的正发生”,我们发现,《1917》全片都是一场“心理实验”。

你当然可以选择抽离情绪,用理性的方式来看此片,去拆解电影的剪辑点,破解导演的创作思路。但于更多人来言,你只要投入情绪进去,《1917》就是一部惊悚片。它塑造了一个象征恐惧的猛兽,名字叫“战争”,它是全片唯一的主角。

我们被“战争”这位庞然大物的恐惧情绪所包裹,一同期待又害怕着电影下一幕的发生。

下一幕也许是死亡,也许是存活,我们像准备打开“薛定谔的猫”的那个盒子,生与死,处于一个量子态里面。而在“战争”恐惧之下,电影却给了所有观众一个“温暖”的情绪出口,这场“心理实验”的后半段“人性”成了最终的赢家。

They went to sea in aSieve, they did,
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
Inspite of all their friends could say,
On awinter’s morn, on a stormy day,
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

“他们乘着筛篮出海……”全然不顾海水上涨轻易淹没自己,这明显是愚蠢至极的行为,但又流露着一种盲信的宗教意味,带着神秘色彩。春节自闭,在一片瘟疫宣告胜利的消息包围中,我意外听到这几句诗,如在梦魇中惊醒。

萨姆门德斯通过节奏的强化创造出优秀的沉浸感,让观众通过与士兵的同行、对这个士兵的心境变化的切身感受,来让所有人用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明白: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是如何被战争逐渐扭曲、吞没,失去所有希望的。


我只想要一个赞,你能满足我吗嘦不

【1917】一镜到底的1917到底发生了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