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伤寒论》打卡11-20

2023-06-16 17:44 作者:我跟仲景学煲汤  | 我要投稿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按:本条是辨寒热真假。

      一般而言,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发展到寒极、热极之时,则往往会出现假象,当仔细辨之。

     病人自觉周身大热,但欲加衣被,此为阴寒内盛、虚阳外浮的真寒假热证。在外表现为身热、颧红、烦躁,在里表现为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喜温暖、声低气微、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润滑、脉沉微细或浮大无力。治宜四逆汤类方温里散寒以救逆。

     相反,若病人外在表现为恶寒、四肢厥冷,在里表现为口渴喜冷饮、不喜衣被、声高气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沉有力,此为阳气被郁、不能外达四末的真热假寒证,热深厥亦深。治宜四逆散、白虎汤类方清泄里热。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的证治。

    “阳浮而阴弱”,是太阳中风证的脉象,阳为轻按得浮,阴为重按觉弱,即脉浮缓而弱之意。外邪与卫阳相争,卫阳浮盛于外,故发热、脉浮;营阴弱不能内守,故汗出、脉浮缓而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强调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恶寒、恶风、发热症状相比较于太阳伤寒表实证要轻。鼻鸣、干呕是或然证。肺外合皮毛,寒邪客表,肺气失于通畅,则鼻气阻塞而鼻塞、流清涕。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外,不能顾护于里,胃气失于和降,故干呕。

      此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表虚证,治宜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以助卫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养营阴;生姜味辛,可助桂枝解肌散风寒邪气;大枣味甘,可佐芍药和营益阴补虚。诸药相合,颇有安内攘外之功。

     第13条仅提到太阳病,未细分是太阳伤寒证还是太阳中风证,可能是仲景让我们进一步扩大桂枝汤的应用范围,不必拘泥于中风、伤寒之名,也不论是西医诊断为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而是以证为主,有是证用是药。因此,桂枝汤证就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的服法也是非常的讲究,第一点要浓煎并且分三次服用,第二服药后要让患者喝热稀粥,并且加衣服棉被,让全身出汗,但又不能过汗,所以就有第三点得汗病解就停止服药,第四点如果服药后无汗出,可一剂药分多次服用,仍不出可再熬一到两剂服用。最后就是要忌口,不能吃生冷刺激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桂枝汤并非补剂,桂枝汤证是太阳病,是表证,是阳证。麻黄汤证是表证无汗,所以要发汗,而桂枝汤证是汗出不彻,所以要解肌。解肌、发汗都是发汗的方法,只是手段不同。服桂枝汤后汗出能止,是因为热退邪却,疾病痊愈的缘故,并非芍药收敛止汗。

    ☆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表虚证,风寒外袭,郁于肌表,营卫不和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汗出恶风、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浮而缓弱。亦可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杂症。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兼项背强的治法。

    在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上,由于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循行所过的项背,致经气不利,津液不升,经脉失养,出现项背部的拘急不舒,治宜桂枝汤解肌祛风,加葛根疏利经气。

              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病误下后,辨桂枝汤可与不可与。

    太阳病应从表解,若误用下法后,只要表证仍在,还应当从汗而解。本条是误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冲而用桂枝汤。气上冲,提示虽经误下而正气未伤,正气仍能与邪抗争,有祛邪外出的趋势;同时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等表现仍在,提示病邪仍在表,当用桂枝汤解肌发表,且桂枝还有降气冲的作用。

    若太阳病误下后,正气已伤, 无力与邪抗争,病邪乘虚内陷,脉证发生了变化,则不可再用解肌发表的桂枝汤,应当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按:本条论述太阳病的禁忌证及坏病的救治方针。

      病在太阳当以汗法为正治,一般汗后表解则脉静身凉,若仍表证不解,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等表现仍在,当继续与桂枝汤解肌发表,有是证用是方。

      今汗后表证不解,医者胸无定见,乱投吐、下、温针,违反太阳病的治疗规律,不但表证不解,反而正气受损,导致外邪内陷入里而成坏病。此时病已不在表,不可再用桂枝汤治疗,这是桂枝汤的一种禁忌证。 

     另一种桂枝汤的禁忌证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因寒邪束表,脉紧无汗,发热不退的表实证,误用桂枝汤,病重药轻,又有留邪之弊,恐生变证。

     因此,仲景告诫我们当观其脉证,随证治之,避免误治。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按:本条论述酒客湿热盛禁用桂枝汤。

      酒客,指嗜酒之人,素体多有湿热内蕴。若酒客之人患太阳中风证,虽外有表证,但里有湿热,若径用桂枝汤等辛甘温之剂,甘助湿、辛温助热,服之易导致湿热壅滞,胃气失于和降而呕吐。

     仲景是告诫我们,里热或里湿热之人不可运用桂枝汤。若是素体湿热之人患太阳病,需要解表可选用辛凉透解兼化湿之剂,如三仁汤。


   18.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按:本条论述喘家患太阳中风的防治。

  “佳”不同于“主之”,强调在运用原方基础上,针对兼症加用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

    平素咳喘之人,感受风寒邪气(太阳中风表虚证),外邪有引动宿疾的可能,此时当防患于未然,在桂枝汤解肌发表基础上,加用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控制宿疾。

    这反映了仲景辨证之细致和治未病的精神。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按:本条论述阳热盛禁用桂枝汤。

      阳热内盛或平素湿热重者,不能用桂枝汤,因其为辛甘温之剂,甘助湿、辛温助热,服之易导致湿热壅滞,胃气失于和降而呕吐。阳热内盛,迫血妄行,损伤阳络,则可出现吐衄。“必”字应当活看,药后是否会吐脓血,取决于患者肺胃是否用痈脓,如无痈脓则一般不会吐脓血。

     阳热内盛或湿热内盛之人,感受风寒邪气,可用辛凉透解兼化湿之剂。

     以上,仲景为我们罗列出了几点应用桂枝汤的禁忌。①表证误下后,邪气内陷生变证,不能用桂枝汤(第15、16条)。②太阳伤寒表实证,不可用桂枝汤(第16条);③素体里热、里湿热盛,不可用桂枝汤(第17、19条)。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发汗太过导致表阳虚的证治。

     太阳病应以汗解,但发汗不宜太过,若用辛温发汗太过,致汗出不止、恶风,此为表阳虚,腠理不固,同时兼有表邪未尽。汗出过多,津液耗伤,不能下输膀胱,则小便难。不能濡养筋脉,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故本条是阳气外泄,津液内耗,阴阳两伤之证。

     表邪不解兼阴阳两伤,解表用桂枝汤,因阳虚不能摄阴故汗出明显,有形之津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加附子温阳固表摄阴,合为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    

☆卫阳不足、表阳不固,或少阴病症见身体疼痛、汗出多、恶风寒、肢冷、口淡不渴、乏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临床应用:①风寒痹痛:疼痛甚+羌活、独活、延胡索。若疼痛偏于下肢关节+怀牛膝。若腰痛甚+狗脊、杜仲。若日久兼瘀者+桃仁、丹参。若日久气虚者+党参、黄芪。②汗证+煅龙牡、党参、黄芪、五味子。


《伤寒论》打卡11-2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