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肠息肉的中医治疗经验。健脾本病初期多由脾胃虚弱所致,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津液不

2023-12-04 12:23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大肠息肉的中医治疗经验。健脾本病初期多由脾胃虚弱所致,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津液不能输布、运化,聚而成湿,湿属阴邪,其性趋下,大肠处于下焦,故湿邪更易侵犯大肠,《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景岳全书》曰:“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为痰,唯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 说明脾胃虚弱则饮食水谷不能尽化而积聚成痰,病久痰湿困脾,则脾虚更甚。痰随气血运行,内而脏腑,外而经脉,无处不到;痰性黏滞,易阻碍气机,经络不畅,则血行瘀滞,故由痰生瘀或挟瘀而病。瘀血、痰浊积久化生郁热,变生浊毒,蕴而入血,积于大肠,由无形浊毒积渐而成有形浊毒,最终导致大肠息肉形成。 因此,治疗大肠息肉,健脾为第一要事,采用炙黄芪、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使脾升胃降,气、血、津、精、液输布正常,以达“养正积自消”之目的。温肾《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肾脏内藏人体元阳,乃先天之本,元阳充足,乃可温煦推动脏腑气化。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言:“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说明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赖于肾阳的蒸化温煦和激发推动。 赵献可《医贯》云:“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阴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腐熟,始能运化也。”强调欲补太阴脾土,先补肾中少阴相火,温肾即是温脾。 《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则饮为阴邪,得阳则易化;二则痰饮与水湿同类,其性属阴,饮成之后,更伤人阳气。 因此,治疗痰饮总以温阳为原则。用四神丸加减以温肾散寒,处方选用补骨脂、肉豆蔻、盐吴茱萸、肉桂、炮姜、熟附子(先煎)等药,单刀直入,峻补肾阳。 汪讱庵曰:“破故纸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吴茱萸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 肉桂协附子补火助阳,《医略六书·杂病证治》曰:“附子、肉桂补火回阳,专以引火归原,而虚阳无不敛藏于肾命……为阳虚火发之专方。” 《汤液本草》记载肉桂可“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其擅补命门之火,以助阳消阴,且作用温和持久,故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得配本草》曰:“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有阴无阳者宜之。” 化积大肠息肉乃瘀血、痰浊积久化生郁热,变生浊毒,蕴而入血,积于大肠而成。防治大肠息肉注重化积,善用醋莪术、丹参、山慈菇、藤梨根、凤尾草等药物,化痰祛瘀、清热解毒。醋莪术、丹参活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 《金匮要略心典》提出:“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山慈菇、藤梨根、凤尾草能清除积块中的郁热,兼有散结功效,且入大肠经,能引药直达病所。 《现代中药学辞典》记载凤尾草的性味功效为:“味淡、微苦,性寒。归大肠、胃、肝、肾经。功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 根据上述治法治则,拟肠息化积汤治疗大肠息肉,临床效果较好。 药物组成:炙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补骨脂15g,肉豆蔻6g,盐吴茱萸6g,肉桂15g,炮姜15g,熟附子6g(先),醋香附12g,醋莪术10g,丹参15g,山慈菇10g,藤梨根10g,炒鸡内金15g,肉苁蓉30g。7服,日1服,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服用。

大肠息肉的中医治疗经验。健脾本病初期多由脾胃虚弱所致,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津液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