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支柱》动态

2021-04-05 00:33 作者:村正吖  | 我要投稿

和《玩偶之家》相似的主题,易卜生却写出来不太一样的味道。可惜的是,易卜生可能因为身份问题,或是灵魂里温存的希冀,使得《社会支柱》看起来更像是美好的愿景,或者说对人性的自发的期待。
从工人渥尼和老板博尼克的冲突,就能看出易卜生的期待,他似乎期望阶级的差异会因为“人”内在的“善”的品质,而得以缓和与理解。事实上,易卜生是知晓阶级差异和政治的,这在文中渥尼说“我的社会和你的社会不一样”类似台词的时候,表达的很明确了。
然而,这样的瑕疵也只能说是源自从“个人”出发的“温柔”。
值得一提的是,读的时候,我一度认为,这会是一个悲剧(一桩讽刺社会内核和腐败“道德”的教育范本)。但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尾,却略显出乎意料。不过,易卜生的写法是聪明的,这结局虽然完满,但博尼克之前担忧的那些猜忌也好、旧社会的崩塌也好、产业的崩溃也好,都没有继续往下写。
这就像你和人谈天,十句话他只说九句,另一句难听的暗示了你,但没明示,他并没有撒谎,也没有瞒报。看不出、听不出,只能怪观者愚钝。正式这样的写法,使得看似爽快的结局也能启发受众,而不是如同现在那些欢喜结局众人一道说教那样愚蠢(没错,就是愚蠢,愚蠢至极的教育手段)。
受众可能愚钝,但从不是傻子。
除此之外,本剧涉及了一个至今困扰人的道德问题。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关系。很多作品都涉及了这个问题的探讨(电影《姜子牙》的主线就是这样的问题)。
站的角度不同,这个问题就有截然不同的答案。从个人角度,道义上,定然无法忍受任何一人牺牲以求得众人的存活,如若是至亲之人则更甚(参考火车案例的衍生)。但从集体,或者说社会,国家的角度,其权衡必然是多数的利益。当然,并不是说两全之策并不存在,而是当今的生产水平等都无法达到“一个都不能少”的境界。多数人的幸福依旧很残酷地建立在少数人的牺牲或是困苦之上,或者更客观地说,部分少数的贫穷和多数人直接上毫无关联,而是自然的差距,但这差距是需要资源等去填补的。
所以,《姜子牙》中的抉择看似伟大,实则缺乏思考,太过理想主义,这也是那部电影看着空洞的原因。回到《社会支柱》上,这里的社会实际已经腐朽,虚假的旧道德(建立在女性地位低下,工人牺牲的基础上)已然收到外界冲击。直白点,剧里的居民就跟亚楠的村民一样,可悲,而这可悲社会、道德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形象和一连串可笑的谎言之上。
也许,观众会指责博尼克的自私,对他不澄清当时部分谣言感到不耻。但,平心而论,我很同情和理解这个角色,他所处的处境不允许他成为“自己”,而所谓“谣言的终止是澄清”是多么幼稚的见解。如今,网络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错误的知识,哪怕专家澄清,也在数十年间无法散去,谣言亦然。孰是孰非,已经变成了成本最高的证实项目。本文的结尾,在现实中,很可能是镇民选择相信博尼克的“高尚”,而不是真相(人往往会为自己的“合理”找不合理的解释),博尼克致死都很难得到救赎。有第一个博尼克,人们就会自己造出第二个。
总的来说,《社会支柱》也是温和的批评,是一种用镊子小心翼翼揭开腐烂社会伤疤的尝试。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感叹于易卜生大师般的处理,但不相信温柔之物。有些时候,那些人不是不知道,而是假寐,温柔的呢喃是叫不醒这些人的。不然,也不需要血腥的革命和喧嚣的叫喊。而,在主张“和”的今天,拎着他们的耳朵,给他们两个耳光可能是最大限度的罢(苦笑)
或者弃之不管,我并不是圣人,更不是什么“社会支柱”,(很多人责任感可能还不如博尼克)自然的法则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依旧存在其价值,时间自会撕破那些人的美梦罢。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

算了,自己活着就够费劲了,不是吗?


《社会支柱》动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