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温室黄瓜常见三大土传病害!

2023-09-01 10:36 作者:小雨农智  | 我要投稿



文 | 小雨农智

图 | 小雨农智
土传病害发病初期不易识别,出现发病症状时防治更难,因此正确识别与防治至关重要。

黄瓜根腐病

黄瓜根腐病是由瓜类腐皮镰孢菌引起的发生在黄瓜的病害。主要危害黄瓜的根部和茎基部

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一般在结瓜期发病,蔓延快、危害重、损失大,发病率轻者达到30-40%,重者可达70-80%。

病害症状

根部初呈水浸状,后引起腐烂,变干呈褐色,但茎基部并不缢缩。茎基部初呈水浸状,后表皮变淡黄褐色并腐烂,且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不向上发展,后期病部水腐,剩下维管束呈丝麻状。病株地上部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叶片中午萎蔫,早晚尚能恢复。严重的则多数不能恢复而枯死。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尤其厚垣孢子可在土中存活5-6年或长达10年,成为主要侵染源。

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蔓延,高温、高湿利其发病,连作地、低洼地、粘土地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与十字花科、百合科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

2.采用高畦栽培,防止大水漫灌及雨后田间积水,增强土壤透气性。

3.化学防治可以选择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等药剂灌根。

黄瓜枯萎病

黄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发生在黄瓜的病害。重点发病于黄瓜的根部伤口或根尖该病菌可以适应各种环境,无论是高温环境还是低温环境都能迅速生长,在23-29℃生长速度最快,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速度尤为惊人。

黄瓜枯萎病在黄瓜生长的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结瓜之后发病率最高。

病害症状

黄瓜枯萎病重点表现是枯萎。在黄瓜生长初期发病,会导致黄瓜叶子发黄或黄瓜根部变成深褐色,导致黄瓜苗呈现倒立状,湿度大时会出现白色的霉丝。

在黄瓜开花期间发病,引起的症状较为严重,刚发病时会导致根茎下部的叶子发黄,然后逐渐向上部发展,导致上部的叶子也出现发黄枯萎,直到整棵黄瓜都发黄枯死。

当周围环境湿度较大时,黄瓜根茎会出现茎皮纵裂的现象,有时会伴随树脂状液体流出,上面常有粉红色发霉状物体,最后病变的部分变成丝状。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厚垣抱子和菌核潜伏在土壤中越冬,带菌的种子、土壤及未腐熟的有机肥都是其滋生繁衍的绝佳场所,在来年天气回暖时开始大量滋生。

枯萎病可以通过土壤传播,传播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病菌的数量,其适合的传播温度为24℃,土壤的酸碱度在4.5-6.0时传播速度最快。

防治要点

1.将黄瓜与不同的作物轮流种植。

2.培育无病壮苗,防止根部出现伤口。

3.嫁接南瓜砧木预防枯萎病的发生。

4.加强栽培管理,土壤杀菌处理,高畦栽培,少量多次浇水。

5.化学防治可以选择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进行灌根处理。

黄瓜疫病

黄瓜疫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真菌德氏疫霉引起的黄瓜病害。俗称“死藤”、“烂蔓”、“卡脖子”,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侵染黄瓜茎基部及嫩茎节部

病害症状

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腐烂病斑,幼苗呈水浸状萎蔫,病部缢缩,病部以上干枯呈秃尖状。

成株期多在茎基部、嫩茎节部发病,开始为暗绿色水渍状斑,后变软,明显缢缩,发病部位以上叶片萎蔫枯死,但仍为绿色,维管束不变色。

叶片发病多从叶缘或叶尖开始,产生暗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大病斑,边缘不明显,有隐约轮纹,病斑扩展到叶柄时,叶片下垂。

瓜条染病,病斑为水渍状暗绿色,逐渐缢缩,潮湿时表面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迅速腐烂,发出腥臭气味。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来年条件适宜长出孢子囊,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随风、雨水、灌溉水传播,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又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

发病适温为23-30℃,低于12℃、高于36℃均不适于发病。病菌产孢一般要求85%以上湿度,土壤水分是影响此病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

防治要点

1.选用抗病品种,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增施生物菌有机肥、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减少氮肥使用量。

2.及时清除病源,对各种病残体要及时摘除,就地深埋。

3.化学防治可以选择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等药剂进行防治。

小雨农智温馨提示:作物根部病害不易察觉,一旦发病较难防治。因此要重点以前期预防为主,可以在作物苗期选择预防性药剂提前灌根处理,日常浇水以小水为主,避免大面积浇水使病原菌扩散导致病害爆发。

- END - 

                       

温室黄瓜常见三大土传病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