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2023-04-21 00:00 作者:答案鬼  | 我要投稿

一、填空题

  1.在" p"中,逻辑常项是( )。

  2.在 的空括号内,填入变项符号(),可构成有效的推理式。

  3.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数量"来考虑所属的种类,语句"贵阳是城市"中的"城市"属于()概念。

  4.在关系概念"全同、真包含于、交叉、矛盾"中,属于反传递关系的是()。

  5.从定义的结构看,在定义"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中,"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是()。

  6.从真假条件考虑,当q()时,p无论是真是假,( )总是真的。

  7.在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中,求异法的特点是()。

  8.根据变通逻辑基本规律中()律,当"只有小王上场,甲队才能获胜"为真,联言判断()为假。

  9.如 取值为假,则( )取值为( )。

  10.在"氧化铁不是有机物,因氧化铁不含碳,而凡有机物都是含碳的"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中表示中项的语词是()。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中,如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那么它们()

   ①常项和变项都相同 ②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③常项和变项都不同

   ④常项不同,变项相同

   2.普通逻辑研究推理,主要研究的是()。

   ①前提的真假  ②前提与结论的内容联系 ③结论的真假

   ④前提与结论间的形式联系

   3.如肯定 ,而否定 ,则( )的要求。

   ①违反同一律  ②违反矛盾律 ③违反排中律  ④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4.一个有效的三段论的小前提是E判断,其大前提是()。

   ①MAP  ②PAM  ③MEP  ④PIM

  5."《家》、《春》、《秋》是巴金的小说"和"《家》、《春》、《秋》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这两个判断()联言判断。

   ①都是  ②前者是而后者不是  ③都不是 ④前者不是而后者是

   6.a"甲班学生都是上海人"和b"甲和乙都是上海人",这两个判断()。

   ①都是A判断  ②a是A判断,b不是  ③都不是A判断

   ④a不是A判断,b是

   7.若 与 均真,则( )。

   ①p与q均真  ②p真q假  ③p假q真  ④p与q均假

   8.由并非SAP可推出SOP,其根据是逻辑方阵中的()关系。

   ①矛盾  ②反对  ③下反对  ④差等

   9.据真值表,以下判断形式中与具有等值关系的是( )。

   ①  ②  ③   ④

   10.已知必然P真,可推出( )。

   ①非P真  ②可能非P假  ③P假 ④必然非P不假

   11.下列属于逻辑划分的是( )。

   ①三段论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②思维形式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

   ③关系判断分为关系项、关系者项和量项



   ④定义分为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12."间接论证是通过论证与论题相关的其它论断假,从而论证论题真的论证方法。"

   这里的"其它论断"是指与论题具有()关系的论断。

   ①可同假 ②不可同假  ③可同真  ④不可同真

  三、双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属种关系的是( )()。

   ①常项--量项  ②太阳系--地球 ③《鲁迅全集》--《药》

   ④亚洲--中国  ⑤变项--支判断

   2.下列依据概念间内涵与外延反变关系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是()、()。

   ①定义 ②划分 ③分类 ④限制 ⑤概括

   3.以下各栏为前提,可必然推出结论SOP的是()( )。

   ① MAP SIP②POM SAM ③MEP MIS ④PIM MES ⑤MEP SAM

   4.类比推理是或然性推理,有些推理是类比推理,所以,有些推理是或然性推理。这个推理属于()、( )。

   ①演绎推理  ②归纳推理  ③类比推理 ④或然性推理  ⑤必然性推理

   5.下列断定中,作为正确论证的必要条件是()( )。

   ①论题保持同一  ②论题不能是或然判断  ③论据真实可靠

   ④论据中不包含假言判断 ⑤只使用演绎推理

   6.当为假时,下列必假的公式是( )( )。

   ①  ②   ③  ④   ⑤

   7.下列推理形式中,有效的是()和( )。

   ①   ②   ③  ④  ⑤

   8.在"穆勒五法"中,除被研究现象外,其它相关情况完全相同的,探索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是()()。

   ①求同法 ②求异法 ③求同求异并用法 ④共变法 ⑤剩余法

   9.以"不可能P为前提,根据模态逻辑方阵,可必然推出的结论产()()。

   ①必然P ②必然非P ③不可能非P ④可能P ⑤并非必然P

   10.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推理。

   ①必然性的 ②前提蕴涵结论的 ③或然性的 ④一般到个别的

   ⑤前提并不蕴涵结论

   四、多项选择题

   1.如一次划分的子项外延处于()关系,则该划分犯了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①全同  ②真包含  ③交叉  ④矛盾 ⑤反对

   2.下列逻辑错误中,属于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

   ①偷换论题  ②偷换概念  ③论证过多 ④预期理由  ⑤论据虚假

   3.当判断()取值为真时,判断"班上同学都是团员"取值为假。

   ①并非班上同学都不是团员 ②班上有的同学不是团员  ③班上同学并不都是团员  ④并非班上有的同学是团员 ⑤班上同学都不是团员

  五、图解题

   1.将下列语句中标有横线的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表示在一个欧拉图中。

   "巴金(A)是文学家(B)而不是历史学家(C),郭沫若(D)既是文学家又是历史学家。"

  

   2.已知"SAP为真而PAS为假"。根据已知条件:(1)用欧拉图表示出S与P的外延关系。

   (2)指出S与P这两个概念哪个内涵较多。

  

   六、表解题

  用真值表回答:当下面A、B、C三判断不同真时,可否判定"小金是否当选班长?"可否判定"小赵是否当选学习委员?"

  (1)小金不当选班长或小赵当选学习委员。(2)小赵当选学习委员。(3)小金当选班长或小赵当选学习委员。

          

p 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P为"小金当选班长",q为"小赵当选学习委员")

  七、分析题

   1.下列作为定义和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

   "简单判断就是仅对一类对象有所断定的判断。简单判断可以分为性质判断,关系判断和模态判断"。

   2.已知"SIP SOP"为真,能否确定SAP的真假,为什么?

   3.对下列A、B两种情况,甲都赞成,乙都反对,试问"甲、乙两人的判断在逻辑上能否成立?为什么?

   A:小王与小李都是司机 B:"如果小王是司机,那么小李也是司机"这种说法不对。

   4.列出下列推理的形式,并分析是否正确。

   "如果甲上场,那么丙上场;如果乙上场,那么丁上场;丙不上场或丁不上场,所以,甲不上场或乙不上场"。

  5.举例说明是否存在一种关系R,使得下列A、B两式同真(成立)。

   A:aRb bRa

   B:aRB bRc aRc

  

   八、证明题

  根据下设两条件,证明概念B不与概念C全异。

   (1)若A与B全异,则A与C全异。

   (2)A真包含于C。

  

   九、综合题

  1.已知(1)"只有张明没有得奖或李东没有得奖,王洪和高亮才都得奖。"

  (2)"王洪没得奖或高亮没得奖"是不真的。

   (3)"李东得奖"了。

  问:由上述议论能确定张明、王洪、高亮谁得奖?谁未得奖?(写出推导过程或推导根据)

  

   2.已知下列A、B、C三人的议论中,只有一句是真的,请问:甲班班长是否是上海人?写出推导过程。

   A:有上海人是甲班学生。

   B:甲班王英与刘民都不是上海人。

   C:甲班学生有的不是上海人。

答案

一、填空题

   1.◇  2.A  3.普遍  4.矛盾  5.种差 6.真  7.同中求异

   8.矛盾 小王不上场而甲队获胜  9.真 10.含碳的

二、单项选择题

  1.④  2.④  3.②  4.②  5.②  6.②

  7.①  8.①  9.④  10.②  11.②  12.②

三、双项选择题

  1.①⑤  2.④⑤  3.③⑤  4.①⑤  5.①③ 

   6.②⑤ 7.①⑤  8.②④  9.②⑤  10.③⑤

四、多项选择题

   1.①②③

   2.①②③

   3.②③④⑤

五、图解题

      1.

   2.(1)

    (2)S内涵较P的内涵多

六、表解题

   (一)A:       B:q   C:

   (二)列表:

p q p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真 假

 

 (三)由上表可知,可断定小赵不当选学习委员,不可断定小金是否当选班长。

 七、分析题

   1.(1)"简单判断"的定义不正确,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对"简单判断"的划分不正确,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2.可以确定SAP为假。

   (1)由SIP SOP可推出SOP;

   (2)SOP与SAP矛盾;

   (3)由SOP真可推出SAP假。

   3.(1)A与B两种意见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但能同假。

   (2)甲的说法不成立,违反矛盾律。

  (3)乙的判断可成立,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

   4.(1)推理形式为:

   (p→q) (r→s) ( q s)→( p r)(其中,p、q、r、s分别表示甲、乙、丙、丁上场)

  (2)这是二难推理的复杂破坏式,正确有效)

   5.(1)A式表示R是反对称关系。

   (2)B式表示R是传递关系。

   (3)存在一种关系可使A、B两式同真。

  (4)如"真包含关系"即是反对称关系,又是传递关系。

八、证明题

   1.由(2)A真包含于C可推知(3)A都是C,可推知(4)A与C不全异。

  2.由(1)与(4)可推知A与B不全异,则(5)有A是B。

   3.由(3)与(5)可推知(6)有B是C,由B与C不全异

九、综合题

   1.(一)根据复合判断的负判断和其等值判断间的关系,由(2)得出(4)王洪和高亮得奖了。

(二)根据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由(1)和(4)得出(5)"张明没得奖或李东没得奖"。

(三)根据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由(3)和(5)得出"张明没得奖"。

(四)由上推理可知:王洪和高亮得奖了,而张明没有得奖。

   2.(一)A与C下反对,必有一真,由题意可知B假。

   (二)B假,则王英与刘明至少有一个人是上海人。

  (三)由(2)可推得A真,因为"有上海人是甲班学生"等值于"有甲班学生是上海人"

  (四)由(3)及题意可推知C假,即"甲班学生有的不是上海人"为假,则"甲班学生是上海人"真。

   (五)由(4)可推知甲班班长是上海人。

 


逻辑学试题及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