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关大众对文娱作品审视观念的评论

2023-03-18 17:44 作者:CarambolaEpsilon  | 我要投稿

既然你知道这是一篇评论,那就不要急,看完如果急,那就去多看看书,少掺和网络上的烂事,如果仍旧急,那就喝点菊花,金银花之类的下下火(注意用热水泡,不要用颗粒,买晾好的泡)

现在人看文娱作品(书籍,漫画,电影,电视剧)都在意什么:
1.结局
2.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角色
3.角色定位
4.表现力(台词,作画,描写(最后一个存疑))

直接下定论,这种观点可取,但是对于作品本身无任何参考价值
虽然这是新时代,快节奏,娱乐放松为主的作品观众实质(这句话很怪doge)
但是我们仍旧需要有理解完全,分析完全,体验完全一部作品的能力(但这不表明你仅仅只要多次观看,并且依照上述四条“标准”来阐明自己看法之后就具有了这个能力)首先,如果看结局,莎翁的戏剧没有任何意义,例如《哈姆莱特》,结局的确很悲壮,但这仅仅对于结局来言,如果你看完全篇,会发现原来这部剧这么厉害,刻画地如此之好,可惜很多人并不会看完,而是匆匆看完结局就匆匆下定位,显而易见,这何止有失偏颇,简直有种精分的美(但仍然不能否认,这种观看体验与现在大多数我们经常接触的作品有很大关系,当你在反复接触某些浅显直白内涵稀少的作品后,你就会染上阅读这种作品的习惯,久而久之,你再看大部头也会觉得不了了之了,别慌着辩白,这种东西是一种心理习惯,简称自行养成的惯性思维)

其次,对于角色塑造的理论,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好的塑造能够传播较为正确正常的三观,劣质的塑造必然会成为千夫所指,但不表明你可以因为人物形象来过分吹嘘这个绝对虚拟的人物(有原型也不除外),哪怕有人靠演绎获得了认可,这就更不能对ta封神化了(说谁谁心里清楚)。人物的塑造和情节主题这二者有关,李健吾先生曾评价《雷雨》,说对人物的塑造应该结合在情节中,而不是为了塑造一个人物来浪费情节。这是正确的,人物为情节服务,而不是情节为人物服务,你讲好故事的前提是这是一个好故事,而不是主人公是个好人,不要本末倒置。显而易见,某些人的审视是完全错误的,这就导致他们的评价仅在这一方面有用,还是反面教材一样的有用。

然后,角色定位相比于塑造来看,应该是被包含的东西,本质一致,而且更没意义和参考价值,如果你的故事是一个连续剧,那就逐渐让ta丰满,为什么说曹雪芹是小说界大师,你可以看看,他描述一个人,从来没有稳定手法过,有时候长篇铺排不能穷尽一个人的所以特点,有时候一两句话一个鲜活的人跃然纸上,所以千言万语未必吐露真知,一二小字亦可奉为神作,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某些理客中的拥趸不要过于相信他们不知真假的侃侃大论,自己去理解分析,拿着自己的东西吃不比别人吐出来的强?

最后,对于表现力的这一块,和前面的那几个一比更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们看作品,其表现力固然是一个吸引我们的方面,但毕竟是次要的,借一句话:谎言总是令人心向往之的,所以评价一部作品不要说它有多少多少优秀画面,有多少多少优秀语言优美句子,这是没有用的,中国人讲究的就是一个实用,我们不能把这方面遗失了,你可以看看大多数初高中生的作文,很多都是写的可以的,甚至优美极了,仔细一看,其实言之无物,文章合为时而著,不为浮伪虚夸而记,汪曾祺先生谈及其语言风格的时候用“揉面”譬喻,说写文章,一定要语言平实,不一定过分简洁,但是要连贯,像在平常交流说话。虽然我们很难达到他老人家的境界,但是仍有可效仿的能力,还是那句话,别本末倒置,你的修饰建立在你通顺连贯的架构上,好比建你家住的楼,光好看有什么用,你住进去没两天地基下陷小命都没有了,光鲜亮丽顿时化为虚无,这不是可笑的吗?

整体来看,只能说有个性,但毫无裨益,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基准,但是后天被同化形成的审美基准就无所谓了,这大概就是某地只能说出来同一种语言表达的原因吧

还是希望大家能自觉自主地理解分析一部作品(当然别太主观,综合实际情况来看,比如有些人的忘本行为,动不动就谁谁谁不如我,有没有可能ta和你经历过一样的教育,接受了一样的知识后,你骑着马都追不上,所以一定不要带着历史修正主义观审批作品)

(ps:你猜猜我说文娱却为什么只举书籍戏剧方面的观点,很简单,剩下的东西都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子子孙孙,所以无伤大雅,甚至雅志丛生doge)

有关大众对文娱作品审视观念的评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