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思 | “太平洋”的中间是什么
◎宗守云
有个脑筋急转弯,问:“太平洋的中间是什么?”有人答某个岛屿,有人答某个海域,有人答某个经纬度。结果答案是“平”,“太平洋”三个字中间是“平”字。
这其实涉及了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问题。元语言是关于符号本身的语言(包括文字),对象语言是关于代表对象的语言。比如“桌子”,如果说“桌子是一个名词”,这里的“桌子”是就符号本身而言的,跟代表对象无关,这是元语言的用法;如果说“桌子是一种家具”,这里的桌子是就代表对象而言的,不涉及符号本身,这是对象语言的用法。在交际中,人们一般只注重对象语言的用法,很少想到元语言用法,因此,当听到“太平洋的中间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首先想到这个问句的代表对象,想到岛屿、海域、经纬度等等,很难想到“太平洋”这三个字的中间是什么。而设计问题的人正是抓住人们的这一普遍心理共性来设计问题的。
元语言可用于科技语体,说写者对符号本身做出解释,不涉及代表对象。比如“桌子是一个名词”“桌子是一个双音节词”“桌子是两个汉字”“桌子不是语言学术语”等等。元语言还用于语言游戏的场合,包括猜谜、学话、脑筋急转弯等等,这在相声、小品等艺术领域经常用到。比如,有个谜语,谜面是“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谜底是“至”。这是利用“去”的元语言用法设计的谜面,意思是“上头是‘去’字的下头,下头是‘去’字的上头,两头是‘去’字的中间,中间是‘去’字的两头”。由于人们在理解谜面时,一般都把“去”理解为对象语言的用法,认为是“上头走向下头”等,这就很难猜出谜底。再比如小品《卖车》,有个学话的片段,赵某要求范某向高某学话,高某说什么,范某学什么,对话如下:
高某:准备好了吗?
范某:好了。
赵某:错。我媳妇儿说“准备好了吗”,你也得说“准备好了吗”。
范某:这句就开始了?
赵某:什么叫学话?
范某:行,明白了。
赵某:重来。
高某:准备好了吗?
范某:准备好了吗?
高某:老头子他又错了。
范某:没错。
赵某:错!错错!我媳妇儿说“老头子他又错了”,你也得说“老头子他又错了”。
学话游戏要求学话者机械模仿说话者的原话,实际上就是话语的元语言用法,但由于思维习惯的影响,学话者不自觉地理解为对象语言的用法,而按照对象语言理解并应答,就违反了学话游戏的规则。范某正是受到思维习惯的影响而违反了学话游戏的规则,从而钻进赵某和高某的圈套。通过故意混淆元语言和对象语言造成语言冲突,正是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实现冲突的方式之一。
区分元语言和对象语言,可以认清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笔者在北方某高校工作时,有一位教授兴冲冲地告诉我,他有个重大发现,不仅名词可以当主语,所有词类都可以当主语,比如“‘关于’是个介词”,这就是介词“关于”当主语。这就是没有区分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缘故,“‘关于’是个介词”是元语言用法,不是对象语言的用法,因此根本不能参与语法分析,只有对象语言的用法才能用于语法分析。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8年第10期《语言哲思》栏目。)


《咬文嚼字》2018年第10期电子版
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也可拨打我社邮购部电话021-53204211订购。您还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订阅。(注意:电子刊只能在手机端阅读,购买后无法退款)

跳转邮政微商城订阅

订阅2022年全年电子刊

咬文嚼字公众号

咬文嚼字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