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上洛成功,为什么大内义兴撤退而织田信长称霸日本?
“上洛”在日本的本意是进入京都,在日本战国时代则是率军攻入近畿、控制朝廷和幕府、称霸全日本的意思。正因如此,“上洛”是无数日本战国大名一生最大的梦想,但真正实现“上洛”的上洛大名却很少。

除了少数位于近畿的大名外,日本战国时代真正实现“上洛”的战国大名只有两个:大内义兴、织田信长。织田信长上洛后控制了富庶的近畿地区并称霸日本,将整个日本历史带入了迈向统一的安土时代。

与织田信长相比,大内义兴上洛后十一年不仅没能称霸日本,位于中国(日本地名)的根据地反而也被蚕食,最终只能虎头蛇尾地撤出了近畿京都。那么都是上洛成功,为什么大内义兴却没有称霸日本呢?

首先,大内义兴选择上洛的时机不是很好。虽然当时近畿因为幕府将军继承问题争斗不休,从而让大内义兴得以上洛成功。但近畿各家大名的实力尚存,大内义兴难以完全压制,很快陷入了无休止的鏖战。

与大内义兴相比,近畿各家大名在织田信长上洛时已经衰败至极,面对织田信长几乎是望风归降。因此织田信长没有陷入无休止鏖战的困境,反而用最快的速度完全控制了近畿地区,然后以此称霸全日本。

其次,织田信长上洛之前几乎解决了内部所有问题,然后通过外交手段几乎暂时解决了一切后顾之忧,比如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等等。因此织田信长可以集中全力对付近畿的反对势力,将之收服或者消灭。

与织田信长相比,大内义兴上洛时在后方留下了太多隐患,内有以毛利家为代表的一批离心离德的附属国人,外有虎视眈眈的尼子经久。因此大内义兴无法集中力量对付近畿的敌人,撤出近畿也是因为后院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