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章·论语·八佾篇第三(21)
【正文】
哀公问社①于宰我②。宰我对曰:“夏后氏③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④事不说⑤,遂⑥事不谏⑦,既往不咎⑧。”
【注解】
①社:土地神,这里指社主,即为土地神立的木制牌位。
②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
③夏后氏:即夏代人。
④成:既定的,既成的。
⑤说:谈论,评议。
⑥遂:已完成的。
⑦谏:规劝。
⑧咎:责备,追求罪过。
【译文】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做土地神社主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意思是使百姓畏惧而战战兢兢。”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便说:“已经发生的事不必再谈论,已经完成的事不必再规劝,已经过去的事不必再追究。”
这段话乍一看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孔子的话貌似有点莫名其妙。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在鲁国专权已久,鲁哀公想除去三家的权力。鲁哀公问宰我的问题就是借问社向宰我请教,暗示要诛灭三家。
宰我听明白了鲁哀公的意思,但也不能明说,否则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宰我把栗木的寓意解释为“使民战栗”,意思是可以诛杀三家。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了三句话,核心意思都是反对追究三家的责任。前文孔子对三家的僭礼行为多有批驳,为什么这里孔子的态度变了呢?三家专权已久,势力强大,这个局势是由来已久的,要改变并非一日之功。鲁哀公想要诛杀三家,势必造成鲁国内乱,百姓遭殃,而且也没有十足把握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孔子对于当前形势下诛杀三家是不赞成,所以才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说法。
可见我们在解读孔子的言论时,需要了解起床孔子是在什么场合、什么背景、跟什么人说的话。切不可望文生义或者仅仅是咬文嚼字,甚至断章取义,教条地理解孔子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