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小型护卫艇的百年兴衰
20世纪以来,在浩瀚的大洋来回冲杀的不仅有体积庞大的主力舰,又有小得多的小型舰艇。在1905年对马海峡大海战中,正是铃木贯太郎率领的一批小型鱼雷艇,在黑夜里给了步履沉重的俄罗斯帝国海军主力舰致命一击。在黑夜的混乱中,俄罗斯不少于5艘战列舰被密密麻麻的鱼雷艇击沉,从那之后小型舰艇名扬天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都广泛生产低于500吨的小型护卫艇、猎潜艇、扫雷艇、炮艇、鱼雷艇,贯穿用于整个世界大战中,二战后这些小型舰艇也成为了各个缺乏主力舰的海军国家的主力近海防御力量。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西沙海战,就是4艘低于500吨的扫雷艇、猎潜艇击退了南越海军的4艘千吨级炮舰,并击沉其中一艘,为收复西沙群岛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小型舰艇功勋卓著——但是我们却能看见,自从时代步入21世纪后,各个国家忽然大幅减少了小型护卫艇的研制和生产数量,除了一些领海较少(如瑞典)和缺乏海军实力的国家(如朝鲜)仍然不断新建小型护卫艇外,绝大部分国家都开始逐步淘汰小型护卫艇,代之以056级别的千吨级轻型护卫舰或离岸巡逻艇,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如今的小型护卫艇失去了各个海军大国的关注呢?
一如既往,我们从历史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当代的海军战略和装备发展态势作出分析。

小型护卫艇的辉煌——诞生于世界大战下的惨烈消耗战中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小型舰艇除了主要用于偷袭主力舰的鱼雷艇和用于敷设水雷的布雷艇外,最多的小型舰艇莫过于小型巡逻艇,猎潜艇和炮艇,由于这些小艇主要设计目的是用来保护本国近海水域,因此它们构成了主要的小型护卫艇。

小型护卫艇排水量差异较多,从最小的50吨级护卫艇到500吨的大型护卫艇应有尽有。由于小型护卫艇火力相当薄弱,和平时代用途较少,因此各国除了战前专门设计的护卫艇外,大战中主要是以民用的捕鲸船、拖网渔船为母本进行设计制造。


和一般人以为的“小艇=快艇”不同,二战中绝大多数的小型护卫艇的航速都是非常低下的。由于采用渔船舰型,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大量生产,通常只使用很少的锅炉,而且相当多一部分还使用陈旧的三胀蒸汽机(不过二战产量最大的自由轮也统统都是三胀蒸汽机),因此绝大部分的护卫艇速度只有15-20节,日本人二战大量生产的“第一号反潜特务艇”甚至只有10节速度,仅高于二战潜艇水下航速。

除了速度缓慢外,小型护卫艇的火力也非常贫弱。由于战时武器损耗极大,优秀水手优先补充主力舰,加上小艇自身承载能力很小,一艘小型护卫艇往往只能用陈旧过时的武器武装。如英国人武装猎潜艇的4英寸主炮通常是一战战列舰拆除时剩余的4英寸副炮,日本人的猎潜艇甚至仅有7.7mm重机枪,直到1944年才陆续换成93式13.2mm机枪和96式25mm机关炮。其搭载的反潜武器也是远不如正规驱逐舰的,只有22个小型深水炸弹,比起驱逐舰动辄500磅级的大型深水炸弹可谓是贫弱至极。在2004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PQ17船队》中,苏军以渔船改装的猎潜艇捕捉到德军潜艇开始投掷小型深水炸弹,连潜艇的灯泡都无法震碎,而潜艇上浮后利用甲板炮将小艇送进海底。

虽然火力和速度都很糟糕——但是二战时期护卫艇,尤其是猎潜艇仍然忠实的完成了它们的使命。虽然它无论是在水面和水下都无法对正规大型潜艇造成什么威胁,但是由于二战潜艇也缺乏必要的水下速度和制导鱼雷,绝大多数情况都需要在水面和敌人进行炮战,因此一艘搭载了水中听音器、小型深水炸弹和3英寸以上火炮的猎潜艇,仍然能够迫使敌国潜艇放弃近海的对商船的破坏行动。第二,由于护卫艇通常以拖船、拖网渔船和捕鲸船改装,因此各国可以招募民船的海员驾驶这类辅助舰艇,将经过更多训练的海军水兵用于更大的主力舰。第三,由于“船小好调头”,小型护卫舰可以很容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装,如去掉深水炸弹,改挂扫雷器作为扫雷艇;携带水雷,变为布雷艇;加装4英寸以上火炮,用于登陆艇的火力支援等等。因此,这些看起来如同“土坦克”的小船,在二战时也确实是起到了一些作用——尽管几乎没有登记的对敌方潜艇的击沉记录。最后,小型渔船改装的护卫艇能够快速成军,在配备了基本的通讯工具后,就可以部署在近海作为侦查警戒的哨兵。在杜立特空袭日本东京当天,就是一艘渔船改装的护卫艇发出了第一份警报。

因此,我们能够总结出来小型护卫艇的优势和胜任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便宜实用,大多数可用民船进行设计改良,生产较快;
2、艇员较少,可从民间水手招募;
3、由于二战军舰、潜艇、飞机缺乏远程精确反舰火力,使得护卫艇能够在自己被击沉以前发出至关重要的情报;
4、对于水下航速较慢,水上炮击能力不足的潜艇有一定的威胁。

小型护卫艇的迷茫——冷战至今水面与水下的博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再无大规模海上消耗战。由于大规模海战环境消失,民船改装的小型护卫艇也随之不再大量生产,取而代之的是专业设计的猎潜艇和护卫艇(类似于二战前服役的那些护卫艇)。在这一段时间,主要的护卫艇大户是苏联、中国海军。不过,随着反舰导弹的小型化,和核潜艇降噪性能越来越好,猎潜艇逐渐失去了对抗潜艇的能力,开始从各国海军淡出反潜警戒任务。

为什么以反潜能力著称的猎潜艇在冷战中后期失去了反潜能力呢?这背后就得归结于猎潜艇本身的设计和潜艇的能力提升了。

众所周知,声纳是一种可以发射高频声波并且接受声波的装置,其性能高低和它的发送机功率高低、接收机换能阵列数量直接相关,同时任何声纳都会受到本船的噪音干扰而导致探测效果下降。以二战日本人护卫艇常用的三式轻便探信仪为例,它在小型护卫艇上部署时,在船本身关掉引擎在水面停止时,被动模式可以探索到1500米外的3节潜艇噪声,主动模式有效距离为1000米;而一旦小艇发动起来,达到8节速度(二战大部分潜艇水下最大速度,约每小时15公里,和骑自行车差不多快)时,被动模式作用距离仅剩下700米,而主动模式更是仅剩下500米。而同期配备在“千振”号海防舰(1000吨级的正规护卫舰)的三式探信仪二型,同样是对3节潜艇目标探测,在搭载舰艇以10节速度航行时,主动模式可达3500米,而被动模式更可以达到6000米。这背后差异除了正规军舰的声纳性能更好以外,另一个巨大原因就是因为猎潜艇太小了,发动机舱和声纳过于接近,因此速度稍快一些,就无法探测到远方的潜艇目标。

在小型护卫舰自身声纳性能长期得不到提高的同时,潜艇的降噪能力却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2013年,英国BBC披露了一份1977年核潜艇战报,显示“快捷号”核潜艇在1977年成功在巴伦支海近距离跟踪到了基辅号反潜航母,并且在水下近距离拍下其螺旋桨的外形。



基辅号是作为苏联独具特色的载机巡洋舰诞生的,其主要的任务就有反潜一项,因此它携带了苏联当时最先进的全钛合金舰艏声纳和拖曳变深声纳,一般巡逻时会保持舰艏声纳的被动工况进行警戒,发现敌情时便转为主动模式,并放置拖曳声纳,出动反潜直升机进行反潜。但是,就是这样当时苏联最顶尖的舰载声纳,却未能察觉到近在咫尺的英军核潜艇,而且此时的英国“快捷号”核潜艇也未采用美国一角鲸号和后来的海狼级核潜艇的自循环反应堆,在低速环境下仍然必须开启噪音较大的一回路主泵,但就算如此,苏联海军也未察觉到英国核潜艇早已渗透到了苏联航母编队中心,可见上世纪70年代核潜艇降噪水平已经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进入21世纪后,现代核潜艇的噪声管理越来越成熟。以美国目前大量服役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为例,它在采用自循环反应堆和泵喷推进器后,在12-16节的情况下潜航时仍然能够控制在120分贝以内的水平,静音速度噪音不高于105分贝。而二战时期常规潜艇,在水下3节速度航行噪音就高于120分贝了(毕竟一直到877基洛级潜艇,水下3节噪音也才控制在120分贝),由于120分贝是高海况海洋噪音的水准,所以能够把自身噪音控制在120分贝,就意味着可以在海面狂风暴雨的噪音掩护下悄无声息进入敌方阵型,基洛级潜艇就是因为控制在120分贝而获得了“大洋黑洞”的美誉,但弗吉尼亚在此噪音水平是基洛级的4-5倍速度,可见21世纪潜艇噪音控制之强大。而这个速度下,低于500吨的猎潜艇的自身噪音就会完全压住自己的声纳探测效果,无法有力探测从自己身下经过的核潜艇,所以当代猎潜艇的价值确实是越来越低了。
除了潜艇越来越难以察觉到外,空中威胁对于小型护卫舰也是越来越强。在1942年,第23日东丸还能在美国巡洋舰和舰载机攻击下坚持30分钟发出电报,而如今的小型护卫舰面对舰载机乃至于直升机发射的反舰导弹,根本就撑不到1分钟的时间。

所以,现实中在面对弱小的海军国家持有的导弹快艇,猎潜艇或者海盗分子的小型海盗船时,大国海军完全无需冒险出动主力舰,只需要使用续航力较高的舰载机和直升机,携带小型反舰导弹,小直径滑翔制导炸弹(JDAM-2),甚至大型反坦克导弹(如美国AGM-114地狱火)即可在小型舰艇的雷达探测距离外成批歼灭小型舰艇,而缺乏自卫能力的小型舰艇只能被动挨打。

小型护卫艇的新生——我要长大!
由于现代的潜艇、飞机和主力舰艇对于小型护卫艇的威胁大幅加强,低于500吨的小型护卫舰已经难以在现代战争起到作用,由于吨位过小,无法携带高性能雷达和声纳,也无法携带高性能反潜导弹、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成为了目前海上的活靶子。因此,面对如此困境,小型舰艇只得奋起自救,而最为有效的方法自然是——把自己加大到正规护卫舰水平!
这一典型例子莫过于中国替换037护卫艇的056型护卫舰。

056型护卫舰尺寸从037的不足500吨猛增到了1300吨,但由于自动化提升,056只需要60人即可驾驶,居住环境更是大幅高于037。同时,由于056舰体延长,可以携带一架直升机,还可以携带拖曳变深声纳(或者拖曳线列声纳,两者定位和外观都有差异,前者适合深水,后者适合浅水)。同时,舰艇的发动机舱也远离了舰艏声纳,可以让056在保持一定航速下不断搜索水下目标。在自卫火力上,056更是比起037有了飞跃的提高,一门76mm高平两用炮射速,精度和威力远优于手动的85mm舰炮,配备的HHQ-10防空导弹属于红外导引配合被动雷达制导导弹,可以不依赖火控雷达迅速对来袭敌机和导弹予以反击,在训练中成功击落过现役的鹰击83导弹。最后,由于成本控制良好,省去了所有的无关紧要的武器,使得它造价低于1亿人民币(出口卖尼日利亚的1800吨级带机库改进型才2000万美元)。甚至1架歼16的价钱就够买下3艘056型护卫舰。因此,这种1300吨级的廉价轻型护卫舰,迅速在中国海军替代了陈旧的小型护卫舰的地位,为新时代的海防增添了相当的战斗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当某种武器取得巨大的飞跃时,同等武装的装备体积会大幅缩小,如现代的1门76mm速射炮的实战威力远大于1805年胜利号风帆战列舰的104门前膛炮;但是,当技术增速下滑时,武器的体积就会因为水涨船高的需求而变得越来越大,如同二战后随着宙斯盾驱逐舰的普及,现代驱逐舰的体量已经达到了二战前重巡洋舰的规模。因此,评价一款武器,要站在它的时代背景和设计目标之上,只有符合时代的需求,完成自己指标的武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