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风押韵知多少(一):《诗经》篇

2023-10-08 17:17 作者:跟妳不熟。  | 我要投稿

这个系列的起因是群里有个朋友问,绝句、律诗的单数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首句除外),古风有没有这个要求。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要说简单那是真的简单:没有这个要求。但未免太过简单。

古风虽然比律诗自由得多,但也是有它的规律乃至法度的,只是古风涵盖的范围太广,规律不清晰罢了。

就让我们顺着诗歌发展的历史来总结一下吧。预计花三篇文章,把这个问题讲完。


为后续阅读方便,先来明确几个知识点。

【古风】本文所说古风,均指格律诗出现之前中国古代的诗歌形式,它与格律诗、词牌、曲牌等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诗歌。本文所说古风与当代的“古风”歌词、同人小说等无关。

【韵脚、白脚】这里的“脚”均指诗句末尾的字。古诗中,并非每一句尾都需押韵,需要押韵的称“韵脚”,无需押韵的称“白脚”。只要学过中学语文,应该都会了解到这点。

【换韵】古诗的一种押韵方式,与一韵到底相反。格律诗均采用一韵到底,所有偶数句押同一个韵部。如果开头押一个韵,中间改押另一个,就是换韵。

以下讨论中,为使韵脚、白脚演变脉络清晰,我们将忽略对楚辞的分析。这是因为楚语在发音上和中原列国语多有不同,且楚辞的白脚亦常用“兮”等语气词。后续传统诗歌主流并未继承这些特点,主要继承了楚辞的一些神话体系和用词,以及瑰奇浪漫的艺术风格。


我把我总结的规律列举如下:

  1. 古风韵脚和白脚规律需分段讨论分析,分段依据为是否换韵。

  2. 同一段内,如果押平声韵,一般来说,除第一句外,韵脚白脚一定是交替出现的。

  3. 同一段内,如果押仄声韵,除第一句外,可以韵脚白脚交替出现,也可以全部为韵脚,不出现白脚。

  4. 同一段内,韵脚的平仄往往一致。而白脚的平仄,从古到今要求是逐渐严格的:从先秦时代平仄皆可,到唐以降逐步要求与韵脚平仄相反。

我们将选取大量作品,以证明古风是符合这四条规律的。


先从年代最早的《诗经》开始:

《秦风·蒹葭》

《蒹葭》全诗按韵部可以分为三段,而每段开头都将主题“蒹葭”重复了一遍。韵部的转换和内容的分段是完全同步的,可见符合规律1。

具体看,每段都是八句,首句入韵,也就是一、二、四、六、八句押韵。具体韵脚已经在图中用空心圆圈标出了(后文也都使用这种标记方法)。除每段第一句以外,接下来每一句都按“韵脚-白脚-韵脚”的规律交替,可见符合规律2、3。

这里第一段押阳韵,因为古今均为同一韵部,不需要解释。

第二段稍有平水韵功底的人也能看出,韵脚分布于支、微、齐。这几个韵部在古代属于邻韵,在《词林正韵》、《中华新韵》中也都被合并,可以通押,不需要解释。

只有第三段的“采”和“右”需要注意。虽然“采”是贿部,“右”是有宥部,跟其他几个纸部的韵脚好像没关系,但按照顾炎武对古韵十部的研究,灰部和尤半部都归入之微齐,所以这几个也是邻韵。详见王力《汉语语音史》。

最后,同一段中韵脚的平仄都一致,第一第二段押平声韵,第三段押仄声韵。但是白脚中“人”和“之”都是平声,并没有刻意与韵脚相反,符合规律4。

《周南·关雎》

既然《蒹葭》符合,那《关雎》能套用这个规律吗?当然可以。不过《关雎》更复杂一点。

首先,《关雎》总共分了五段,每四句一段。第一段以“雎鸠”比

第二、四、五段以“荇菜”比兴,分别写了在梦中“求”淑女,以琴瑟“友”淑女,以钟鼓迎娶淑女的三个阶段(琴瑟是私人场合用的乐器,而钟鼓是集会场合用,可以看出是有递进的);

第三段是对第二段的承接和扩展。

虽然各段内容没有《蒹葭》那么界限分明,但大致也和韵部的转换同步,可见符合规律1。

其次,注意我并没有用五种颜色去标记段落,只用了两种颜色,这是因为同种颜色的段落是有共同点的。

·    标红色的两段:首句入韵,韵脚是实词(鸠、洲、逑)(得、服、侧)。

后者在现代汉语中不押韵,但在古代是入声,归入屋部和职部,属于邻韵。家乡属于南方方言区的,请用自己的家乡话读一下。

·    标蓝色的三段:首句不入韵,韵脚是虚词“之”。

押虚词韵脚多少有点凑数的感觉,为了弥补这一点,这三段全都用了类似rap的双押。不光最后一个字押韵,前面的“流”、“求”押韵,“采”、“友”押韵,“芼”、“乐”也押韵。怎么样,这一点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网络资料,没人告诉过你吧?

“流”、“求”不解释了,“采”、“友”在《蒹葭》部分讲过了,是顾炎武古韵十部中的邻韵部。至于“芼”、“乐”,大家读书时一定背过“仁者乐(yao)山”吧?“乐”可以归入效部,与“芼”的号部邻韵。

领先rap界2000多年的双押,我倒要看看,谁还说“古诗也有不押韵的”?

通过对韵脚的解说我们发现,韵脚要么位于每一段的一、二、四句,要么位于二、四句。除每段第一句以外,接下来每一句都按“韵脚-白脚-韵脚”的规律交替,可见也是符合规律2、3的。

《关雎》的白脚平仄倒是不像《蒹葭》那么随意:一、二、四、五段押平声韵,白脚“女”字就是仄声;第三段押入声韵,白脚“哉”字就是平声。平仄正好跟韵脚反过来,符合规律4。

《魏风·硕鼠》

最后再来一首《硕鼠》。这首分析完就结束《诗经》部分,下篇分析汉乐府。

大体结构跟《蒹葭》比较像,同样分为三段,每段开头都将主题“硕鼠”重复了一遍,韵部的转换和内容的分段完全同步,符合规律1。

每段也是八句,第一段首句入韵,一、二、四、六、八句押韵;后两段首句不入韵,二、四、六、八句押韵。除每段第一句以外,接下来每一句都按“韵脚-白脚-韵脚”的规律交替,可见也是符合规律2、3的。

这里第三段没有疑问,第一段的“所”在古代属语部,第二段在古代也是押入声陌部和职部,属于邻韵。

我们前面分析过《蒹葭》三段都是首句入韵,而《硕鼠》有两段首句不入韵,为什么有这个细微的差别呢?因为两首诗的起兴手法不同。《蒹葭》每一段开头换一个叠词形容蒹葭,并以这个叠词做句子结尾,所以每一段的后续诗句只需要押这个叠词的韵。而《硕鼠》每一段开头反复吟咏“硕鼠”,以“硕鼠”做句子结尾,后两段换韵后就只能首句不入韵了。

所以这里其实可以得到一个猜想:格律诗中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可能最早就是源于《诗经》中的诗每段第一句有不同的起兴手法,需要灵活处理押韵,才出现这个规定。

《硕鼠》每一段的韵脚平仄也是相同的,第一段押上去韵,第二段押入声韵,第三段押平韵。而白脚的平仄相比《蒹葭》、《关雎》更显随意,这主要是因为每段第七句都用顶针手法,反复吟咏“乐土”、“乐国”、“乐郊”,否则应该都会使用仄声。这里并没有刻意与韵脚相反,也是符合规律4的。

古风押韵知多少(一):《诗经》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