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鞋服业让人感觉越来越难做了?

近期我们冷芸时尚圈在非语设计中心组织了一次关于“国风时尚”的线下活动。现场芸友提出了些问题(困惑)。这些问题既关乎当下做业绩的困难,也关乎鞋服业未来的发展问题。以下便是我对大家问题的回应。

为什么鞋服业让人感觉越来越难做了?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鞋服业依然是非常有前景的行业。
先给大家一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人均年衣着类消费品大约是1500元(人民币,下同)/人。这个数据在美国约为6500元/人/年。目前衣着类消费在居民消费品类中,排名最低(相对于教育食品医疗房屋等)。从消费占比来说,国内居民衣着类消费占比大约占人均收入3-4%之间,美国则是1.5~2%左右。看上去国内似乎没有增长空间,但衣着消费数据肯定会继续增长。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当国家在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上越来越让居民有安全感后,居民衣着类消费肯定会相对增加;其次,便是人之爱美本性。大多数投资人与商业预测机构都同意,精神类消费品消费讲提升。衣着虽然有物质属性,但在今天与未来,其精神属性将更大于物质属性。
中国市场未来10年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这个不是我个人说法,而是经济学者的研究结论。这个也将是我们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当下生意很难做?撇开诸如疫情之类的不可抗力因素,认识到以下一点非常重要:
鞋服业的行业属性正在发生变化,它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高科技行业。行业正在发生巨变,而人的思维、知识体系都没跟上,当下人才结构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人选为主,这个其实是让大家觉得生意很难做最主要的障碍,并非疫情本身。但疫情加速了属性的改变,也因此还没做好改变与转型准备的企业与个人更痛苦。因为大多数企业与个人还在用“旧”模式(思维)做“新”市场。两者完全不匹配。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大多数人还在凭感觉,经验与拼价策略做市场,靠原生态的思维管理员工;而不是看科学的数据结合经验作决策,也不是靠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员工。
从人才结构来说,鞋服企业需要更多的理工人才,来替换那些原本以文科生与艺术生为主的人才结构。这是不是说文科生与艺术生不重要了呢?恰恰相反,数智化时代,文科生与艺术生更重要了!但我们业内当下的文科生与艺术生又不是真正有人文思想的人才。艺术生高考文化课要求很低,是多年来被批评的诟病,这个是让整体服装业人才水平相较于其他行业低的原因之一。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有的文科生艺术生连基本的作文都写不好!有的连一些基本的沟通表达力都做不好。既没有思辨力,也不擅长语言表达,这样的文科生与艺术生,能发挥的价值都是极其有限的,并且他们大多数的工作都将被AI替代(5-10年内)。
回顾历史,每一次行业转型总会有大批被淘汰的人,同时又有大量的新秀兴起,而我们就处于这个时间点。自己到底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完全取决于你对趋势的判断。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努力是必须的!但是,在一个人(企业)成功的要素中,努力是最不重要的,看清趋势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冷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