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看见巨好吃、人气爆棚的小餐馆发展成连锁品牌呢?
不是没有巨好吃,人气爆棚的小餐馆发展成连锁品牌,而是一旦发展成连锁品牌就很难再继续巨好吃下去了。
一方面是量变引发质变。另一方面是人类奇妙的心理变化作祟。
对连锁企业来讲,标准化是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所有门店一样难吃都比有的好吃有的难吃强。
比如很多咖啡爱好者都会吐槽星巴克的咖啡不好喝,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星巴克的美式咖啡味道之差,和绝大多数精品独立咖啡馆(大学门口9块钱一杯的不在此列)比都是要输的。
但真正经营过两家以上咖啡厅的人就会知道,以星巴克的体量,能保持各店口味如此高的标准化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了。
而相对于咖啡的标准化,中餐的标准化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越是成熟的连锁品牌,越是会通过中央厨房或中央工厂的形式来保证产品稳定
(同时降低成本和人员培训需求,如果做到西式快餐麦肯一样,已经可以算是餐饮零售化标准了,就是随便来个人简单培训就能上岗,而不是需要专业厨师技能的人才可以胜任,这样的互换性将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不可控风险)
中央厨房加工的食材,一般情况下会更加安全,更加卫生,但食物风味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流失,但这是连锁企业必须要做的,一旦发展成为连锁店,商业的逻辑就改变了,产品味道当然重要,但重要性已经退到了二线。对连锁企业来讲,有太多比味道本身更重要,更能留住客人东西了。
其次是人类古怪的心理作用。我们普遍认为物以稀为贵,艺术孤品的价格会越来越高,而可以批量生产的东西就是不值钱。你朋友骄傲地带你去吃的那家馆子不一定真的有多好吃,而是有附加了“这家店只有老子才知道”的自豪感。
我年少时曾经在某异性朋友的朋友圈看到过一句话(以时间推算那时还没有微信,可能是qq空间之类),说“如果你给我的好和给别人的都一样,那我就不要了”。
同样的道理,一旦曾经火爆的、私密的,只有老子才知道的餐饮店变成连锁,就自然而然地走下了神坛,变成了随时可以吃到,哪儿都可以吃到的东西了。
那在心里,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好吃了吧!
另外纯手工制作一直都是有效的营销噱头。
我曾经在这个噱头下得到过甜头,14年我在成都春熙路做过轰炸大鱿鱼的小吃生意,店里酸梅汤定价6元一杯,做过餐饮的朋友都知道,那玩意成本极低,最贵的是那个杯子。我一个朋友问我,你这玩意卖六块能卖出去吗?超市里可口可乐才3块。
然而还没到午饭时间结束的时候,已经卖掉两百杯酸梅汤,看的他目瞪口呆,1200块营业额纯利至少也有1000,当时其实我也不太明白是什么道理,只要能赚钱就好。
现在我回过头复盘的时候略微明白了些,我的杯装酸梅汤把自己和工厂货的可口可乐,芬达这些做了区别,加入到了手工饮品的行列,进入了另一个赛道。
而那时候春熙路的奶茶类饮品的价格普遍在10元左右,那么我的酸梅汤就有了极明显的价格优势。再加上酸爽解油腻跟店内爆品炸鱿鱼匹配度极高,借着炎热的天气,自然而然就热销了。
(另外我还用了一个极小的技巧,我的酸梅汤虽然就是酸梅膏加饮用水兑的,但我在每一杯里加了几颗话梅蜜饯,这让他看起来更像手工的,同时就跟周边五块钱一杯的其他勾兑饮品拉开了差距,比如有的店五元一杯的草莓汁就是傻子都知道不是草莓做的那种)
而很多店一旦连锁,像前文说的那样,中央工厂统一配送,少了手工制作的环节,难免会影响体验。
现在有很多高级一点的店开始把制作过程展示给消费者看,一方面是明厨亮灶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看起来好像好好吃”的效果。
比如鼎泰丰~就把包包子的环节显示在最显眼的地方。
反正看起来会比工厂送来的有食欲
明档,已经逐步成了一种趋势,一二小城市里一些档口小店,位逐步增加明档,展示制作过程。
虽然很多东西也是央厨送过来,到最后这一步,还是玩“手工”。
以上。